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东准噶尔造山带泥盆系沉积相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准噶尔造山带纸房地区自晚志留世—泥盆纪可划分为哈甫提克山、绵脊梁、色克森巴依、塔克札勒、博格达五个构造沉积区。各个构造沉积区的沉积盆地内有各自的沉积相特征 ,且反映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海域自西向东逐渐扩大 ,在其加里东期地体 (微地块 )外围形成近 EW向带状海槽 ,为滨海环境 ;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形成全区域性海侵 ,从滨浅海—半深海环境均存在 ,以滨浅海为主 ;晚泥盆世为多岛洋的鼎盛时期 ,属有限洋盆。自北往南为海陆过渡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疆西准噶尔铁厂沟镇南部广泛出露泥盆纪陆源碎屑岩沉积地层,对其时代归属缺乏可靠的古生物化石依据,并一直颇有争议。前人根据岩石地层对比将其归为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在充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套泥盆纪地层中的岩屑凝灰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379.3±5.0)Ma(MSWD=0.45),表明新疆西准噶尔铁厂沟镇南出露的泥盆系时代跨度较大,其中存在晚泥盆世早期沉积,而不是前人所笼统认为的中泥盆世。因此,将这套前人所划分的中泥盆世库鲁木迪组地层沉积时代重新厘定为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更为合理。在详细测制地层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套泥盆系地层的岩石组合及沉积相,结果显示该套泥盆纪陆源碎屑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主体形成于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3.
云南景洪东南地区出露一套泥盆纪地层,前人将以粗粒碎屑岩为特征的部分命名为怕当组,根据腕足类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中泥盆世;以碎屑岩、凝灰岩为特征部分命名为南光组,根据植物化石划归上泥盆统。本研究发现,粗粒碎屑岩层序位于剖面上部,南光组位于剖面下部,两者构成完整的浊积扇层序。粗粒碎屑岩层序中发现晚泥盆世标准植物化石斜方薄皮木(Lepotophloeum rhombicum),说明两者地质时代均为晚泥盆世。故建议废除怕当组,两者合并为上泥盆统南光组,属于深海浊流沉积层序。  相似文献   

4.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西南缘泥盆—石炭纪四射珊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塔里木盆地西—西南缘石炭纪地层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是新疆研究石炭系的良好地区之一。目前海相泥盆纪地层中有化石佐证的只有中泥盆世,而早泥盆世地层存在与否尚难定论。描述珊瑚计22属22种。中泥盆统3属3新种,石炭纪19属12新种。塔里木盆地西—西南缘的中泥盆统称克孜勒陶组,上泥盆统为奇自拉夫组,属陆相沉积。石炭系自下而上为下统库山河组、克里塔克组、和什拉甫组;中统卡拉乌依组、阿孜干组;上石炭统塔哈奇组、克孜里奇曼组。  相似文献   

5.
西准噶尔玛依勒山一带早泥盆世生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新疆北部西准噶尔地区玛依勒山一带泥盆纪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沉积岩建造较发育,以往资料一般将其划为中泥盆统。本次工作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属于早泥盆世的化石,为该套地层的时代确定提供了依据。根据岩石地层单位将该区泥盆系划分为下泥盆统马拉苏组和中泥盒统库鲁木迪组。  相似文献   

6.
湖南上泥盆统云南贝-小云南贝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湖南的上泥盆统很发育,含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化石,对中国晚泥盆世地层和动物群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本区的泥盆纪地层和腕足类,早在1933—1938年,田奇瑞等已进行研究,划分这个地区的上泥盆统为两个组,锡矿山组和佘田桥组,前者分三个岩性段和七个化石带,由下而上为:  相似文献   

7.
广西北流县城郊贵塘、官冲、大风门一带泥盆纪生物礁十分发育,有六个层位的生物礁层。造礁时间主要从早泥盆世晚期到晚泥盆世。层位为下泥盆统北流组贵塘段上部和中泥盆统东岗岭组至上泥盆统融县组(图1、2)。现仅就生物礁特征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8.
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同沉积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西地区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汇处,该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处于早古生代洋盆体制与中生代陆内盆地发育期的转换时期,其盆地性质及成因争议颇多。在贺兰山地区工作中,作者发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同沉积断层,并详细追踪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结合野外相关地质现象及前人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对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期盆地的性质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期盆地既非碰撞裂谷,也非前陆盆地,而是造山后伸展型上叠盆地,同时认为该伸展盆地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打开呈现同步性,具有一定的区域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深刻理解三江地区前白垩纪地层序列、岩相古地理面貌以及原型盆地构造运动与沉积演化的关联问题,笔者将研究区分为佳木斯地块与那丹哈达地体两部分,建立了佳木斯地块的地层序列。利用岩性、粒度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识别出中泥盆统黑台组、上石炭统珍子山组和下二叠统二龙山组的浅海相、三角洲相--湖泊相和火山相等主要沉积类型,恢复对应的岩相古地理面貌。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发育弧后盆地;那丹哈达地体曾有浅海--深海盆地,现为增生或杂岩体,那丹哈达地体与佳木斯地块的相对运动控制了晚古生代沉积环境和盆地演化。  相似文献   

10.
广西钦州小董——板城地区发育较好的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含放射虫硅质岩,剖面连续。本文对板城地区石梯水库晚泥盆世含放射虫硅质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指示这些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说明在晚泥盆世钦州地区不存在大洋,与当时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发育古特提斯洋不符。  相似文献   

11.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布广泛,主要为半深海碎屑复理石沉积。泉脑沟山组和旱峡组分布于北祁连和河西走廊西段,前者以浅海相砂泥岩和泥灰岩为主,后者以滨海潮坪-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老君山组分布于古祁连山山前和山间盆地,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沙流水组分布于河西走廊东段,为湖相沉积。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泥盆纪的古地理主要受北祁连加里东-早海西期不规则造山作用控制。鹿角沟砾岩标志着弧-陆碰撞最早发生于早志留世早期。早志留世北祁连-河西走廊由弧后残余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志留世北祁连东段剧烈造山并与阿拉善古陆的连接,前陆盆地限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志留纪末期为北祁连的主造山期,泥盆纪形成高峻的古祁连山。早、中泥盆世形成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晚泥盆世造山带西段造山作用剧烈,形成剥蚀区。东段造山作用微弱,山地被剥蚀,山前形成湖泊相的晚泥盆世沉积。  相似文献   

12.
滇西保山地块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研究程度较高,但对泥盆系一石炭系界线属性的认识尚存在争议,vJ,往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属假整合接触。通过开展施甸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原中上泥盆统何元寨组上部采获大量法门期一杜内期的牙形石化石,并确认何元寨组与下石炭统香山组的沉积相序为渐变过渡,提出施甸地区的泥盆系与石炭系为整合接触,为保山地块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滇西施甸地区泥盆系—石炭系接触关系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保山地块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研究程度较高,但对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属性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以往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属假整合接触。通过开展施甸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原中上泥盆统何元寨组上部采获大量法门期—杜内期的牙形石化石,并确认何元寨组与下石炭统香山组的沉积相序为渐变过渡,提出施甸地区的泥盆系与石炭系为整合接触,为保山地块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风暴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代化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该组地层发育多套重力流沉积及两套风暴岩的沉积,其中重力流沉积主要以多期块状杂基支撑的砾屑灰岩组成的碎屑流充填为特征,而风暴岩沉积特征主要包括侵蚀构造、洼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及泄水构造等。通过研究发现,本区风暴重力流共发育3种沉积序列组合,这3种序列组合代表了较深水的古地理环境,这就证实了滇黔桂盆地在泥盆纪台地间槽盆环境的存在,其风暴岩的发现指示了研究区晚泥盆世应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区域,气候温暖,水体清洁。  相似文献   

15.
刘淑文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85,7(1):113-127
鄂西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剖面完好,化石丰富,是我国晚泥盆世早期黄家磴阶建阶地区。 泥盆纪叶肢介化石在国外有少数报道,在我国除晚泥盆世晚期有报导外,晚泥盆世早期至今没有发现和报导。因此,鄂西地区上泥盆统下部黄家磴组叶肢介化石的首次发现,不仅对于研究叶肢介的演化。地层时代和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丰富黄家磴组生物内容也是重要的。 黄家磴组化石孢子十分丰富,计30余属,70余种、由于篇幅所限,仅部分予以报道,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叶肢介化石同一标本所发现的孢子,对于沉积环境、动植物群之间的关系等研究提供了线索,并且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 东北地区至今未见关于泥盆纪陆相地层的报道,暂时归属于早石炭世的陆相地层,仅见于黑龙江省延寿县马鞍山一带,称福兴屯组。1976年,笔者在爱辉县罕达气北小河里河东岸测制剖面,发现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陆相地层(图1)。现将剖面中的上泥盆统及下石炭统简介如下(植物化石由李星学、蔡重阳鉴定):  相似文献   

17.
茅山群分布于苏、浙、皖三省接壤地区,对其时代归属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很大争论。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广泛调查研究之后,作者认为:茅山群与上、下地层并非“假整合”,它与上覆上泥盆统五通组及下伏中志留统坟头组均为整合过渡关系。其次茅山群下、中部已采获丰富的鱼类化石Sinogaiaspis sp.,Sinacanthus sp., Antiarchi sp.,XiuShuiaspis sp.等,从目前国内、外对鱼类化石研究资料来看,泥盆纪是鱼类最繁盛的时期,而志留纪及更老地层中鱼类化石是很稀少的。因此,茅山群时代厘定为晚志留世—中泥盆世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8.
鄂西松滋、宜都早石炭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涛 《地质论评》1965,23(3):163-170
一、引言鄂西地层自1923年经李四光在三峡地区研究之后,逐步奠定了基础。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又在长阳、宜都一带发现了晚泥盆世地层,当时杨、穆在分析他们列举的上泥盆统剖面时,曾怀疑有下石炭统存在,由于没有化石材料,他们将中石炭统黄龙群灰岩之下,中泥盆统(?)云台观群石英砂岩之上的一套地层统列为上泥盆统,命名为写经寺组及  相似文献   

19.
<正> 广西泥盆纪三叶虫相当丰富,六十年代前仅描述发表上泥盆统的一个种Typhloproetus sinensis。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化石产地遍及广西20多县,由早泥盆世到晚泥盆世都有,尤以早泥盆世晚期和中泥盆世早期最为发育。已经描述发表的有13属20多种。  相似文献   

20.
哀牢山硅质岩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地区哀牢山两类硅质财的岩性组合、放射虫生态组合,稀土元素(REE)和硅同位素(δ^30Si)特征表明,哀牢山晚泥盆世(D3)硅质岩属浊流成因,沉积于深海环境,证明扬子地台西缘在晚泥盆志(D3)时已裂开了一个深海槽;早石炭世(C1)硅质岩属哀牢山蛇绿岩的组成单元,形成于半深海环境,暗示哀牢山晕绿岩代表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洋盆;海水深度、氧逸度条件、际源物质及火山物质是影响哀牢山硅质岩稀土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