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福建厦门近海采集到梭螺科Ovulidae尖梭螺属Cuspivolva 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 即武装尖梭螺Cuspivolva bellica (C. N. Cate, 1973)。标本采自厦门近海低潮线附近, 栖息于鞭柳珊瑚Ellisella sp.的枝杈表面, 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本文对此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描述和记录, 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截至目前, 我国已知尖梭螺属共8种, 该新记录种的发现和报道,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海域梭螺科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东海蛾螺科(软体动物:腹足纲)一新记录属和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采集的蛾螺科标本,发现了在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调查时于冲绳海槽水深850—1685m深海处采集的3号蛾螺科标本。经研究发现为一新记录属深海蛾螺属Bathyancistrolepis的一新记录种车轴深海蛾螺Bathyancistrolepis trochoideus(Dall,1907)。文中对其贝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齿舌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蜑螺科Neritidae标本时,鉴定出产自海南三亚的一新记录属饰纹蜑螺属Vittina Baker,1924和一新记录种:裂蜑螺Vittina pennata(von Born,1778)。文中详细描述了本种的贝壳形态特征,查明了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特点,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5.
为了摸清中国沿海汇螺科Potamididae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本文采用国际上最新的分类系统,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积累的汇螺科标本进行系统性的形态分类学研究,共整理鉴定出汇螺科动物5属18种,将分别进行研究报道.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沿海汇螺科、塔蟹守螺属Pirenella共9个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  相似文献   

6.
1975-197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东海大陆架调查时,在底栖生物采泥取样中获得3个小单売标本;经鉴定,认为是马蹄螺总科(Trochacea)、蝾螺科(Turbinidac)、缩口螺属(Collonia)中的一个新种。标本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荔枝螺属Thais,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骨螺科(Muricidae)。本属动物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上或石砾间。过去对荔枝螺属虽有些零星报道,但缺乏系统研究。作者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共鉴定出荔枝螺属20种,其中2种在中国沿海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核果螺属(Drupa)和小核果螺属(Drupella),隶属于骨螺科(Muricidae)、红螺亚科(Rapaninae)。它们为暖水性较强的热带种类,主要分布于南中国海(海南岛以南),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珊瑚礁或岩礁质环境中。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分类,共鉴定出2属,7种。并对以往使用混乱的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9.
东海蛾螺属二新记录种(腹足纲,蛾螺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近年来东海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蛾螺属Buccinum Linnaeus,1758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1)白肋蛾螺Buccinum leucostoma Lischke,1872,采自于东海300—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2)古式蛾螺Buccinum koshikinum Okutani,1988采自于东海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文中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此外,文中还列出了中国海已报道的其他蛾螺属种类。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芋螺科 Conidae 标本, 以及近年来在南海补充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的过程中, 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鉴定发现隶属于芋螺属 Conus 的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 锈色芋螺 Conus ferrugineus Hwass in Bruguière, 1792, 标本采自西沙群岛。文章描述了该种的外部形态, 查明了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特点, 并与相似种犊纹芋螺 Conus vitulinus Hwass in Bruguière, 1792 进行了比较, 通过壳口内面前沟部位的颜色可将两者区分开: 锈色芋螺呈白色, 而犊纹芋螺呈紫 (褐) 色; 同时对这两个相似种的其他区别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孙静  黄勇 《海洋科学》2021,45(1):14-21
在对东海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2个我国新纪录种并进行了描述。深海螺旋球咽线虫Spirobolbolaimus bathyalis Soetaert&Vincx,1988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表具显著的环纹,头感觉器呈乳突状,化感器螺旋形,口腔中部具有一个背齿以及一对亚腹齿,咽前后各有一个咽球;具有两条弧形的交接刺,引带呈板状,无肛前辅器,具两个反向排列的直伸精巢。伸长丝瘤线虫Filoncholaimus prolatus Hopper,1967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表光滑,内唇感觉器乳突状,十根头刚毛,口腔具一背齿及两个等大的亚腹齿,尾锥状,渐变为长丝状,锥状部分具尾刚毛;交接刺呈弧形,引带简单,板状,无引带突,具两个乳突状的肛前辅器和两个反向排列的直伸精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和描述了中国东海双栉虫科颈栉虫属一新记录种,沃氏颈栉虫。本文标本与沃氏颈栉虫的原始描述非常吻合,包括具有两对鳃,胸齿片刚节具有两对加长的腹疣足和具有12个腹部齿片刚节。本文的标本具有长的须状的鳃,可延伸到胸部第9刚节,这在原始描述中没有提及。本文首次在中国海域记录本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形态结构观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了分布于海南省陵水新村的东方蜈蚣藻(Grateloupia orientalis S.-M.Lin et H.-Y.Liang)为海南新纪录种,该物种具有以下特征:藻体质地凝胶状或软骨质;皮层外部由5~6层念珠状的细胞构成,内部由1~2层星形细胞构成;生殖枝丛由两个分枝组成;果孢子囊分布在除藻体基部外的皮层内.  相似文献   

14.
2022年9月作者在浙江宁波象山港海域采集到短小拟五角蟹(Paranursia abbreviata),由此短小拟五角蟹的地理分布记录从中国的海南岛、广东、香港和福建扩展到东海北部,即浙江北部的象山港。本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讨论了其与历史记载的外形差异。由于象山港冬季水温较低,推测短小拟五角蟹在象山港的出现可能是台湾暖流携带幼体定居导致的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南海采集的浮游动物标本,详细描述了腹突平头水蚤Candacia varicans Giesbrecht,1892的雌雄个体形态分类特征。本文报道腹突平头水蚤雄性个体是中国海的首次记录。腹突平头水蚤雄性在形态上与武平头水蚤和短平头雄性个体相似,但腹突平头水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特征与上述两个物种区分:1)头胸部:末胸节后侧角尖锐,左右对称;2)生殖节:右侧下缘具一个指向后方的小突起;3)第五胸足:右足第3节近末端背面具1片状突起。  相似文献   

16.
庞金秀  董焕嫦  李扬 《海洋学报》2018,40(12):120-128
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是一类备受关注的海洋有毒有害硅藻,我国相关研究仍然不足,已报道的物种多样性偏低,产毒物种也较少。为了解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阐述产毒物种信息,在我国东南海域建立了8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到2个物种:环孔拟菱形藻(Ps.circumpora C.H.Lim,C.P.Leaw&P.T.Lim)和多列拟菱形藻[Ps.multiseries(Hasle) Hasle],其中环孔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藻株的多莫酸(domoic acid,DA)特征,在5个多列拟菱形藻株系中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1.01~96.11 fg。此外,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 L.)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Dahl)对多列拟菱形藻的产毒株系(MC4177)进行诱导,发现能够提高其单细胞产毒水平,提高幅度在26~55倍。  相似文献   

17.
2015年5月,我们从天津近海分离出一株黄绿色具鞭毛的单细胞藻。这珠藻细胞形态不规则,从圆形到细长型都有出现。绝大多数细胞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一些细胞也可以形成静止的群体。结合形态学、超显微结构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我们将这株藻鉴定为定鞭藻门,巴夫藻纲的膨胀巴夫藻。在此之前,中国近海只有绿色巴夫藻的记录,绿色巴夫藻对于水产养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巴夫藻纲的其他物种尚无中国海记录。这是膨胀巴夫藻在中国海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8.
瓷海星科是一类深海底栖海星,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深海中。其模式种蓝泥瓷海星(Porcellanaster ceruleus Wyville Thomson 1878)具有全球分布性与多态性。本文报道了该物种在中国海的首次记录。2015年6月6日,在向阳红10号执行的南海底栖生物调查航次中,于C19站位(10.15°N,110.03°E;水深1400m)由三角形拖网采集到海星一只,经鉴定为蓝泥瓷海星。本文提供了该样品的形态描述与细节照片,讨论了其与该种模式样品的共同形态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总结了蓝泥瓷海星的全球分布记录。该种在中国海的首次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其地理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9.
Leptocephali of the genusSaurenchelys in the family Nettastomatidae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coastal area of Pohang, Korea and described as the first record from Korean waters.S. stylura andS. lateromaculatus are characterized by two intestinal swellings, the pattern of pigments in the notochord, and by smaller pectoral fins than those of other genus. They are very similar to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pattern of pigments in the notochord and the intestinal swellings.  相似文献   

20.
One specimen ofPteraclis aesticola was collected off San José del Cabo, Baja California Sur, México (22°54′N, 109°45′W), in March 2007. Present record is the first reported occurrence of the species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biogeographic region (Gulf of California to southern Ecuadorian waters). Its large fan-like anal and dorsal fins and its counts of fin rays and vertebrae can distinguish the Pacific fanfish from the other species in the genus. This fish may have not yet been recorded in the region because its presence has been overlooked in the past because of rarity and lack of commercial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