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NORESS台阵记录的短周期P波比较了用三分量台站和台阵估算方位角和慢度的能力。对垂直台阵的资料 位角和慢度用宽带频率-波数(f-k)分析方法得到。对三分量资料采用偏振分析方法,应用了NORESS公报中的波至时间和主频信息,资料处理是自动的。用NEIS(美国地震情报处)公报或区域台网公报的定位结果独立确定的方位角和/或慢度作参考。对100多个远震和区域事件进行了分析。它们是从各种不距离、方位角和  相似文献   

2.
以宁波地震台DD-1短周期仪器记录到的震中距400km左右的地震为例,讨论了该范围近震的震相分析问题。认为在地壳平均厚度约30km的地区的台站,当震中距在400km左右时P与Pn、S与Lg差不多同时到达,使震相分析复杂化。指出可以用分析体波或面波的方法来加以确定地震的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3.
我们比较了三分量台站测定NORESS台阵记录的短周期P型震相的方位角和慢度的能力。对于垂直台阵数据,可由宽频带频度-波数(f-k)分析得到方位角和慢度,而对于三分量数据,用偏振分析就可以了。使用从NORESS简报上获取的到时和优势频率,数据处理过程是自动化的。将取自NEIS或区域台网简报上的方位角和慢度的独立测值作为参考植。我们分析了多次地震,包括远震和近震。它们有着不同的距离和方位角,且信噪比(SNR)的取值范围很大。三分量台站测定方位角和慢度的能力关键是依赖于SNR。当SNR小于阈值(约2)时,方位角与慢度的测值离散性很大,而且对于远震事件的慢度估计过高。NORESS台阵结果也具有场地依从性。在考虑到的SNR值水平上,用宽频带f-k法获得的台阵测值受噪声的影响不大,而当SNR充分大时,两种方法相当,f-k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利用强震近场加速度记录确定时,空、强三个完整的震源参数。文中给出一种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地震记录的P波初动到时和S波震相到的算法。根据新近发表的Wood-Anderson地震仪器的最新参数,修牍正唐山地区量规函数。利用唐 山数字震观测台阵得到的近场加速度数据,计算了10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并对定位误差进行了综合分析,将强震台网测定的震源参数与地震台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短周期数字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95年甘肃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永登地区小地震的S波波谱参数,获得以下结果:(1)在永登地震前2年左右,该地区小地震的SC波波谱拐角频率fC逐渐下降,由原来的2.4Hz下降到1.8Hz.(2)直达波Sg和地壳内中间层反射波SC的波谱高频衰减斜率比值γ则先逐渐上升,在临震前16个月逐渐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了永登地震,以后又逐渐恢复.(3)用直达横波Sg的谱参数求出的介质品质因数QSg在永登地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文中提出了提取慢S波初动的自适应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精确的地震震中,不需要对记录资料进行分解及合成,特别是适用于S波窗口外的记录资料,用该方法处理了1989-1991年大同地震地震资料,结果表明在大地震前中,小地震S波分裂的延迟时间先升高后下降,大震前后主压应力轴发生旋转。  相似文献   

7.
以宁波地震台DD-1短周期仪器记录到的震中距400km左右的地震为例,讨论了该范围近震的震相分析问题。认为在地壳平均厚度约30km的地区的台站,当震中距在400km左右时P与Pn、与Lg差不多同时到达,使震相分析复杂化。指出可以用分析体波或面波的方法来加以确定地震的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8.
庆梅  潘海涛 《地震研究》1999,22(4):411-418
在1976-1983年期间,格陵兰地区共记录到53个3-5级地震,确定了所有的地震参数,分析了29个地震的震相到时,得到了该地区Pn,Pg,P11(PMP)Sn和Lg震相的走时曲线及其视速度值,该结果与加拿大走时曲线相一致,发现一部分地震图上有在直达波P与S之间记录到一个附加的震相-i,i震相的存在与震中距,震源深度有关,初步的物理解释是,i震相可解释成为(Ps)或(Sp)转换波,该转换波发生在台  相似文献   

9.
辐射脉冲约1S或更短持续时间的震源理论研究表明:对于假定为实际地壳结构的双力偶震源,短周期P波地震图最突出的震相当是P,PP和SP波。已注意到显示P波与地面反射的某些地震图,并可以充分模拟,然而,由浅地震观测到的这种地震图数目很小,通常,观测到的地震图要私很简单,即它们显示出突出的初至,而很少有其他信息,要么地震图很复杂,即显示振幅大于或等于初至振幅的30S以上的震相,简单和或复杂地震图上缺乏清晰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和浅源极远震的震相特点。由不同震中距的地震反映在三分向地震记录图上的初至震相振幅比的差异,归纳出由地震初动判别地震类型的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得出如何判别PKS震相、如何由PP推S、由SS反推PP震相,以及根据地震面波的到时,通过《Rm-P》表来验证震中距等几种识别极远震及其震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宁河地震前后S波分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宁河周围4个地震台的DD-1型短周期三分向记录图,对1976年11月15日宁河Ms6.9地震前后5个月内,距主震10 ̄15km范围的88个前震及余震进行S波分裂分析,根据S波分裂的时间延迟Δt变化发现,宁河主震前S波分裂的相位移动显著增高,且高值出现在主震震中附近并随主震距离增大而减小;异常始于主震前25天左右,震源区异常时间更早些,异常值为40 ̄80ms,震后恢复到正常水平10 ̄35m  相似文献   

12.
地震转换波测深中二次反射波震相的识别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学钟  范会吉 《中国地震》1993,9(3):193-203
二次反射波震相的识别和利用对于进一步发展地震转换波测深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方法,分析研究了短周期远震三分量初始30秒记录中主要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文中集中分析了PPP和PPS型二次波震相的振幅、波形和到时差等特征,及其与震中距、界面两侧波速差、界面结构和介质吸收等因素的关系。讨论了综合利用PS波和二次波震相的到时差资料测定介质速度参数的方法,并介绍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从Duda和Nortmann提出的谱震级定义出发,利用江苏地区遥测台网的5个台站记录到的54次地震的数字化垂向位移波形记录,采用13组0.5倍频程的滤波器,计算了各次地震的P波和及S波在没中心周期处的平均速度谱值,研究了地震的P波或S波速度谱的拐角周期及综合因子f值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发生之前1年或更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中小地震,其速度谱综合因子f值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由高值向低值的变化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朝鲜半岛及黄海板内4次中强度浅震,求出它们的震源机制、震源深度、震源时间函数及地震矩。结是要发现,用短周期合成地震图与观测结果对比求得的震源深度是很浅的,在6-9km之间。为了测定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及地震矩,我们根据GDSN资料反演了远震长周期P与SH波。反演虽仅依据少数远震体波作出,但矩张量的辐射图形与在近震及远震距离上观测到的大多数P波初动方向一致。相对振幅及波形在观测结果与合成  相似文献   

15.
共炮检距二维弹性波地震剖面的偏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共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纵波时,除产生纵波反射P-P波外,还会产生转换横波的反射P-SV波。同样,当入射波为SV横波时,在分界面上会同时产生SV-SV反射波和SV-P反射转换波。对这种二维弹性波地震记录如何进行偏移是探讨的问题。为了能够处理实际地震数据,本文提出在共炮检距剖面上进行二维弹性波记录的偏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永登5.8级地震和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S波分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和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台剪切波分裂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永登地震前大约1年的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可以认为,此次地震前NW向,地震后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可以认为,此次地震前S波分裂方向的前兆特征是明显的。对于天祝-古浪5.4级地震,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洛杉矶盆地下面,深度为5-18km结晶基岩处的地震,在三分向地震图上,观测到了20-120ms的S波的分裂。发生在5km厚沉积层底部上术基岩中的浅震S波分裂现象不明显,而较深的地震S波分裂现象刚随深度逐渐明显,快S波的偏振方向为南北方向,与地震和接收点之间射线的方位角无关。  相似文献   

18.
共和地震前后中小地震的波谱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CDSN兰州台的短周期(SP)地震记录资料,对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地区的35个前,余震作了波谱分析工作。结果表明,主震前,共和地区小地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值fc(P)/fc(S)为1.8左右。主震后,拐角频率比下降到1.3左右,1995年以后,拐角频率比值又上升到1.5左右,拐角频率比值有可能成为监测孕震区内应力状态变化的测振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引言爆破与天然地震记录 ,其波形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波形的周期 ,不同震相振幅比 ,波动的衰减等。其中很明显的差异是在一定距离范围 ,一些爆破记录有明显的短周期瑞利型面波 (库尔哈奈克 ,1 992 ) ,本文中记为 Rg波。而天然地震则极少出现这种波 ,这种明显的差异是区别它们的一个重要判据。为了解 Rg波的一些特征 ,本文收集了山东台网短周期仪记录的爆破 ,对其 Rg波进行分析、总结。1 资料的选取与测量本文收集了 1 9个地震台的 1 83次爆破记录 ,震级范围为 0 .4~ 3 .0级 ,震中距范围 7~图 1 地震台、爆破源分布2 1 0 km,主要取于 …  相似文献   

20.
马宝柱 《内陆地震》1993,7(3):250-256
0 引言 众所周知,固有周期不同的地震仪监测不同周期的地震波。短周期地震仪主要用于监测地方震、近震以及远震P波初至,而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地震仪监测震中距大于1000km的远震和极远震。目前,地震台站都配备有短周期地震仪,笔者在分析乌鲁木齐台短周期地震仪的记录时,发现对部分远震,不管是DD-1(T_0=1.0s)可见记录仪还是62型(T_0=2.0s)短周期光记录仪,其图纸上S波、pP波sP波、PP波、PcP波、ScP波、ScS波的起始一般都很清楚(图1)。特别对于中源地震(h>60km)和深源地震(h>300km),在短周期地震仪记录图上的震相形态清楚,比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地震仪都具有优势,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在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图上有些震级小于6.0的中深源地震的震相往往根本看不到,而在短周期地震仪的记录图上却清楚可见。 有些大地震,由于震级较大,加之传播路经上地壳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中长周期仪上记录的纵波段比较发育,横波的起始因纵波的迭加而不太清楚。短周期仪对大周期成份有滤波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