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对比了蒙库、阿巴宫、加尔巴斯岛等典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蒙库铁矿为火山沉积受变质改造成因、阿巴宫铁矿为矿浆贯入成因、加尔巴斯岛铁矿属接触交代型.结合成矿地质背景、航磁异常特征对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章对比了蒙库、阿巴宫、加尔巴斯岛等典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蒙库铁矿为火山沉积受变质改造成因、阿巴宫铁矿为矿浆贯入成因、加尔巴斯岛铁矿属接触交代型。结合成矿地质背景、航磁异常特征对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依托青海省矿产地质志研编项目,在收集矿产勘查、科研成果资料以及调研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对青海省铁矿时空分布、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青海省铁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和三叠纪,自北向南成矿时代由老变新,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祁连、东昆仑构造带,祁连构造带以产出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为特色,东昆仑构造带主要产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和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床;2)将青海省铁矿床划分为九个矿床成矿系列;3)厘定了青海省主要类型铁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认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产于大陆边缘,寒武纪—奥陶纪及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产于大陆裂谷、岛弧或弧后盆地,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产于碰撞-后碰撞造山带;4)概述了九个系列矿床成矿特征,建立了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4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鞍山陈台沟铁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台沟铁矿床为新太古代时期形成的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是近年来在鞍山地区将地质与物探相结合,寻找深部贫铁矿床最为成功的典型范例。文章分析了陈台沟铁矿床的控矿地质条件及磁异常特征,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对深部铁矿赋存部位进行了预测,并实施了钻探验证,以期为类似条件下寻找深部隐伏铁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铁矿资源特征及远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华北地质》2009,32(4):273-283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铁矿资源重要产地、铁矿石主要开采区和中国钢铁生产的重要分布区。区内铁矿查明资源储量297.15亿吨,占中国总查明资源储量48.95%。区内各省市的铁矿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以辽宁、河北、山西等省铁矿资源最为集中,查明资源储量达235.25亿吨,占环渤海地区铁矿查明资源储量79.16%。区内矿床类型较为齐全,主要的有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铁矿床、接触交代型铁矿床、岩浆型铁矿床、复合成矿作用型铁矿床、沉积型铁矿床、热液型铁矿床、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其中以BIF型铁矿床最为重要,其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84.8%,其次为接触交代型铁矿床,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6.02%。本区铁矿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产出,但不同地质时期矿床类型和规模不尽相同,并与地壳演化的特征紧密相关。太古宙是区内最重要的地质时期,该时期形成铁矿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78.06%。其次为元古宙和中生代,资源储量分别占总资源储量的14.84%和6.90%。区内铁矿资源寻找的主要类型是BIF型铁矿床,其次是接触交代型铁矿床。除上述两个主要类型外,各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对其它类型,如河北岩浆型大庙式,山东热液型朱崖式铁矿等,进行地质找矿。本区铁矿有较大的远景。  相似文献   

6.
新疆磁海铁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玉社 《西北地质》2000,33(1):31-38
本文通过对磁海铁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物组合、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磁海铁矿床属于次火山岩-矿浆贯入-热液交代型矿床,其成矿物质和热液来源于上地幔。  相似文献   

7.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赞坎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赞坎铁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通过矿体形态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分析,认为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铁质沉积和变质改造两个阶段,属于沉积变质型条带状硅铁建造矿床(BIFs)。通过磁测,发现矿区内磁异常主要为磁铁矿(化)体引起。圈定出多个隐伏异常体,为下一步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塔什库尔干地区是新疆重要的沉积变质型铁矿矿集区.文章在对区内典型铁矿床及矿床地质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其成矿地质条件,认为古元古代火山沉积盆地内的海底火山作用为铁矿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后期岩浆侵入活动与磁铁矿层接触部位出现夕卡岩化使矿体进一步富集;褶皱作用使矿体产生局部增厚、减薄或尖灭;成矿后的断裂造成矿体沿走向的不连续.区内航磁异常的ΔT值大于200 nT,并有一定的延长,均与已发现的磁铁矿床相对应;地面磁异常500 nT以上的峰值带均为磁铁矿化引起的异常.Fe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与古元古界布伦阔勒岩群完全吻合,布伦阔勒岩群是寻找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床的主要层位.  相似文献   

9.
数据驱动是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之一。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即采用数据驱动方式,在基本的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手段,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入、直观的讨论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杨庄铁矿床为典型的充填-接触交代型热液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目前在成因上仍存在争议,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等多种观点。为了更好的对比和了解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过程,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剖面,采用力-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与热液矿床密切相关的扩容空间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开展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可能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随着岩体的逐渐冷却,杨庄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会出现明显的扩容空间,可为成矿流体的汇聚及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热液矿床的形成;而姑山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只有局部区域出现扩容空间,同时体应变数值较小且形态变化大,并不利于大规模的流体汇聚及矿质的沉淀,姑山铁矿床可能主要为岩浆成因,并受少量热液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0.
张建鹏 《地质与勘探》2018,54(S1):1356-1364
新疆阿克陶县苏巴什一带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带内相继发现了多个铁矿床,并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本文通过总结对比带内不同铁矿床的地质特征、赋矿地层、构造变质变形等特征,并以带内典型的磁铁矿床为例,深入分析矿体地质特征、矿体形态、矿物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认为该地区的磁铁矿具有相似的矿床成因及成矿演化史,经历了原始沉积期、区域变质改造期和热液叠加改造期3个阶段,属于沉积变质型磁铁矿。通过物探磁测,明确了区内磁异常主要由磁铁矿(化)引起,并总结了带内磁铁矿找矿标志,为该区铁矿进一步勘探调查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用五位一体找矿模式实现白涧铁矿深部找矿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合分析邯邢地区铁矿有利条件,提出了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物探异常“五位一体”的找矿模式,确立了深部找矿新原则,利用这个原则对白涧铁矿进行重新认识,综合分析预测白涧矿区为一埋藏较深、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隐伏产出的邯邢式铁矿床.2006~2010年对白涧铁矿进行了工作,得到了验证,实现了深部找矿新突破,使白涧铁矿成为邯邢地区最大的接触交代式铁矿,是用五位一体找矿模式深部找矿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2.
高新宇  王登红  黄凡  王岩  郭唯明 《地质学报》2022,96(7):2494-2505
司家营铁矿是冀东最大的单体铁矿床,其资源量约占冀东铁矿资源总量的六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资源战略地位。司家营铁矿自1914年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有悠久的勘查和研究历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矿质初始来源于海底高温热液与海水混合;矿区内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对矿体的最终定位有控制作用;矿床的原始成矿地质背景可能为弧后盆地;矿区有原生沉积和热液改造贫矿而成的富铁矿,后期构造运动可以导致进一步的富集。通过对司家营铁矿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综述,本文认为:滦县岩群的中上层是后续深部找矿的目标层位,而富铁矿应在厚大的贫矿体中找;辨别断裂的性质有助于推断深部矿体位置,褶皱的转折端和断裂的交汇处有助于赋存富铁矿;磁异常和重力异常是找大矿、找富矿的重要标志;混合岩化和热液蚀变作用发育的位置更利于找富铁矿;后续的找矿工作建议在矿区西侧矿体延深方向上开展;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弱小的磁异常也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钟姑地区位于宁芜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南段,已发现有白象山铁矿等多个大型铁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以玢岩型铁矿为主的矿集区。本文以钟姑地区实测岩石物性参数为桥梁,以实测重磁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区白象山铁矿、钟九铁矿和云楼铁矿的重磁场分布特征,并根据典型矿区已知地质条件,运用成熟的2.5D重磁联合反演技术进行计算,从定量角度认识铁矿体深部发育形态、位置与重磁异常之间对应关系,建立钟姑地区白象山铁矿等典型矿床的重磁找矿模式,为该区进一步找矿突破提供地球物理场信息。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舞阳铁矿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长寿 《矿产与地质》2010,24(2):150-154
舞阳地区的铁矿分布受太古代地层和发生在中生代的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大多数矿床产于F6断层和刘沟—陈厂断层之间的推覆岩片中。以往勘查工作对矿床底界未能有效控制,对其它岩片中的铁矿和磁异常研究程度不够。"铁山庙式"铁矿分布地区的深部和多个磁异常区,具有较好的深部找矿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华北陆块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北陆块是我国重要铁矿资源的分布区,铁矿石主要开采区,也是我国钢铁工业的重要分布区。区内保有铁矿资源储量299.48亿吨,占全国总资源储量51.94%。区内各省市的铁矿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以辽宁、河北、山西三省铁矿资源最为集中,其资源储量达220.26亿吨,占全区总铁矿资源储量75.55%。区内矿床类型较为齐全,主要的有(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接触交代型铁矿床、岩浆型铁矿床、复合成矿作用型铁矿床、沉积型铁矿床、热液型铁矿床、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等,其中以(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最为重要,其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84.02%;其次为邯邢式接触交代型铁矿床,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6.19%。该区铁矿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产出,但不同地质时期产出铁矿床类型和规模不尽相同,并与区内地壳演化的特征紧密相关。太古宙是区内最重要的地质时期,该时期形成铁矿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79.87%,广泛分布在各古老结晶基底的变质岩系内。其次为元古宙和中生代,它们资源储量分别占总资源储量的12.6%和7.06%。该区铁矿资源寻找的主要类型是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床,其次是邯邢式。除上述两个主要类型外,各省根据各自地质特征,对河北岩浆型大庙式,山东热液型朱崖式等其它铁矿类型,也需要进行地质找矿。该区资源潜力还是较大的。  相似文献   

16.
邯邢式铁矿是中国著名的铁矿类型之一.近年来,在邯邢地区采用深钻对白涧铁矿低缓磁异常区进行了验证,在孔深592.74~1 040.52 m处发现了厚度大、埋藏深、规模大、品位高的隐伏邯邢式铁矿,表明该区具有深部找矿的巨大潜力.通过对白涧矿区的综合找矿探测方法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对白涧铁矿深部隐伏铁矿的预测分析,证实了高精度重、磁方法相结合是寻找该类铁矿最有效的方法.EH-4电磁测深方法通过探测深部隐伏岩体的起伏变化,进而预测和发现盲矿体,是一种间接预测隐伏矿分布的有效方法.针对邯邢地区地表及地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磁、电干扰,该研究加强了实地干扰源的详细调查和室内资料的相关滤波、圆滑处理、位场的转换、异常正反演解释的研究工作,认为加强赋矿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和重、磁综合异常"五位一体"的深部综合找矿模式,是寻找邯邢式铁矿深部矿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苏南京西横山地区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元素综合异常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西横山地区既有寻找接触交代型金铜矿、热液充填型铜金矿和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又有良好的重、磁、电和地球化学元素综合异常反映。结合沿江Ⅳ级成矿带找矿模式和獾子洞铜金矿、上湾塘金矿典型矿床重磁场特征分析,对江苏南京西横山地区铜金矿找矿潜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辽宁鞍山、本溪地区典型条带状铁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表明铁矿产于太古宙晚期花岗岩-绿岩带内,主要为条带状含铁建造型铁矿床,鞍山群茨沟岩组、樱桃园岩组是找矿主要层位.矿石具有条带状、块状构造,半自形等粒粒状变晶结构、残留结构等.含铁建造的演化趋势与火山作用密切相关.鞍本凹陷区以及高大磁异常、复杂磁异常、低缓磁异常、深大磁异常和剩余磁异常区是寻找大型、超大型铁矿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王纪恒 《湖南地质》1991,10(4):337-340
在湘东地区,赋存于泥盆系锡矿山组中的茶陵式铁矿,呈层状,似层状,受层位控制,具中等至强磁性,能引起规律性明显的低缓磁异常,并呈带状分布。通过对攸县柏市墙背低缓磁异常的推断解释并经钻探验证,在深部找到了铁矿层,扩大了该区铁矿规模,表明磁法是普查这种铁矿的有效手段。湘东地区还有范围更广、更低缓的磁异常,可能是埋深更大的茶陵式铁矿所引起,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张阔 《矿床地质》2016,35(2):213-224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