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详细的航卫片解译地震地质调查,古地震与历史地震研究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湟水构造盆地全新世断层的活动图像,对地震活动作出趋势性预测,并且发现,盆地东部为一地壳稳定性较差的活动构造块体,应引起地震工作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段,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强震区之一.其中1303年洪洞地震和1695年临汾地震,《中国地震目录》上均定为八级,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强震震中相距仅40公里,震源体部分重叠,实属罕见.本文拟通过对这两次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应力场及震源环境的分析,对其发震条件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忻定盆地进行工作的基础上,认为本区活动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强震活动多集中发生在一定的活动构造带的某些地段,其往往是地质构造特殊部位。 根据活动构造的特殊部位并结合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活动特征,在忻定盆地圈定出三个地震危险地段。即: 1、阳明堡——崞阳地震危险段; 2、忻州——石岭关地震危险段; 3、子干——播明地震危险段;  相似文献   

4.
大同断陷盆地及其大震危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大同断陷盆地的地貌特征、晚新生代地层、火山与玄武岩、主要活动断裂、新构造单元与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地震构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内,大同断陷盆地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南华北盆地与秦岭大别造山带在构造上有耦合关系,地震活动水平相当。将南华北盆地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组成的南华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地震活动特征和青藏高原强震对其影响作用。发现南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显著低于北华北地区,略低于下扬子地区。并且,通过对比分析青藏块体7.0级以上地震和南华北地区4.0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成组对应现象,并表现2年左右的时间差,表明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对南华北地区有明显的构造应力场传递作用。该结果为南华北地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依据。2017年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根据时间延迟的存在,对南华北地区未来中等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山西断陷盆地带既是我国大陆内部一条现代构造活动强烈的陆内盆地带 ,也是一条强烈的地震活动带 ,130 3年 9月 17日山西洪洞地震就是发生于带内的一次毁灭性地震 ,也是我国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 8级地震 ,至今已有 70 0年。多年来 ,我国的科学家对山西盆地带和 130 3年洪洞 8级地震做过不少工作 ,并仍在深入进行之中。为了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由山西省地震局、临汾市政府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主办的“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 70 0周年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  相似文献   

7.
李侠 《山西地震》1995,(3):33-38
运用波浪镶嵌构造观点,对临汾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临汾盆地正好位于环太平洋波系和特提斯波系壳下次级构造隆起的叠加部位,其地震活动明显受这2大波系的控制,即临汾大地震是在2大波系构造同时强烈活动时发生的,单方向构造活动,不足以引发临汾大地震。认为临汾盆地大震活动的周期约400年,其活跃期约100年,平静期约300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讨论共和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活动构造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盆地内发生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多种地震参数,进而探讨其发震构造。认为:盆地内的F1、F2北西向隐伏断层是共和盆地的两条主要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9.
延-怀盆地新构造与地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延-怀盆地属新生代断陷盆地。本文据第四纪沉积、地貌特征、地球物理和历史地震等资料,对本区之新构造划分为六个类型,又根据每个类型的活动程度,结合新、老构造格局和地震活动性,对本区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1303年9月27日的山西洪洞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8级地震,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003年9月17~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700周年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会上交流的论文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发育的不同性质的陆内活动盆地,包括拉张构造区的地堑、半地堑张性盆地,挤压构造区的压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及走滑构造带内的拉分盆地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总结,本期刊登的论文是由部分会议论文组成的专辑.   相似文献   

11.
临汾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山西断陷盆地之一,也是强震集中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八级强震。本文着重讨论临汾盆地地壳形变特征和近期断裂活动强度及其活动方式,为进一步研究临汾盆地近期地震危险性提供一些依据。1.构造基本特征临汾盆地的范围北以近东西向什林断裂为界,南与北东东向展布的紫金山断裂相接,东  相似文献   

12.
华北渤海湾盆地大震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渤海湾盆地是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记载有7级以上大地震6次。前人对几次大震的具体构造条件已做过大量研究。笔者基于已有的工作,通过对盆地构造发育早第三纪断陷和晚第三纪以来拗陷两个阶段的不同构造后性和区域地震构造格局的分析,以及大震区构造的剖析,综合研究了大震的构造特征。其中最根本的是,盆地发育的断陷阶段因北西—南东向水平拉张作用,于地壳上部形成了由北北东—北东向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等大型拆离断裂拉张滑脱控制的伸展断裂系统;拗陷阶段受北东东—南西西向水平挤压,正发育着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前者与地震关系不大,后者对地震孕育和发生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论述了四川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变形构造格局、盆内地震活动规律、变形构造形成演化与地震活动的时空耦合关系等。提出盆内浅源地震主要受盆内薄皮构造中的冲起构造带控制,并认为地震活动随变形构造的前展式扩展有逐渐向盆地中央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交流经经、总结成果,临汾、晋中地区会战领导组于一九七四年元月七日到十二日,在临汾市召开两年来工作总结会议。会议由省科技局领导同志主持。国家地震局派人参加。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地震物探队、地震测量队,山西省地震队,河北省地震队,临汾、晋中地区科技局等会战单位及北京大学代表三十二人。 两年来来自各方面的地震会战专业人员近二百人在临汾地区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统一计划,分工负责,密切协作,作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达到了予期的会战目标。  相似文献   

15.
北京西北延庆—怀来盆地的地震观测及减轻地震灾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历史地震记载、近期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资料,分析了北京西北延庆-怀来盆地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指出自1995年7月20日至1996年7月30日发生于延庆-怀来盆地的ML=4.1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揭示了分布于延庆-怀来盆地的两条共轭断层,位于这两条共轭断层延长线交汇处的怀来县城地区具有断层闭锁区的特征,该闭锁区域的线性尺度与一个6.0级地震震源区的线性尺度相当,但延庆-怀来盆地近期微震活动未显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山西地震带M(?)≥6级以上的地震活动与山西隆起中部盆地构造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盆地构造之间的联系,对强震的构造特征、构造类型及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讨论了强震时间分布,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发震构造和大范围块体活动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青海湟水盆地地壳稳定性的动力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湟水盆地区域震源机制、断层水平运动方式、地层褶皱形态分别反映的现代、第四纪晚期、第三纪构造应力场的对比研究,同时分析1990年以来地震活动图象,得出汉水盆地地壳介质强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为各区未来地震活动强度的预测以及地壳稳定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立交构造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和渭河盆地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存在3条NW向隆起带,渭河盆地内部存在3个近EW向斜列的次级沉降中心,这些隆起带与次级沉降中心及其间的横向隆起共同组成了立交构造,分析了渭河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立交构造对盆地内地震活动有着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盆地内部结构和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特点,对盆地边缘断裂的性质,展布方向、活动特点以及边缘断裂对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第二部分是对盆地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点作了初步分析,其中包括地震活动和断裂关系、地震活动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布特点以及震源机制解的某些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华北西部地区新生代断陷盆地和华北东部平原区地堑系的形成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已于1982年7月出版发行的《中国活动构造典型卫星影象集》。该集选辑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57幅假彩色合成和黑白的活动构造典型照片,并附有简要文字说明,基本上反映了活动断裂、新生代褶皱、活动构造盆地、活动环形构造、新生代火山、地震构造等各种类型的影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