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辽宁西部及毗邻的内蒙古道虎沟地区下自海房沟组上至孙家湾组中发现了大量的龙鸟等珍稀动、植物化石.这些珍稀化石被分散描述和报道于国内外的各种期刊、文集及专著中,查找起来多有不便,而且有很多珍稀化石的具体产出层位模糊不清,不便于对比研究.为使有关从事科研、教学、科普工作者及广大动、植物化石爱好者对该地区的珍稀化石属种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作者在对部分化石产出层位进行了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整理出己报道的珍稀化石属种名单,并按自然分类系统排列,每个属种后面附有拉丁学名、产地、时代及层位.  相似文献   

2.
笔者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的札依尔山、哈拉阿拉特山、北天山及博格达山晚古生代地层中发现了14种遗迹化石属。它们的产出常与浊流沉积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对上述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一直认为属浅海—海陆交互环境,而对其中的遗迹化石研究甚少。因此,笔者这一  相似文献   

3.
该书系统描述了内蒙占清水河地区和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化石共53属162种,其中2新属25种为本区特有的种型。这些植物化石几乎包括石炭纪和二叠纪维管植物的主要门类,作者通过对该植物群的分析和化石层位的对比,总结了本地区晚古生代植物分布的规律。这项研究成果丰富了华夏植物群的内容,对东亚晚古生代植物群的阶段发育和某些属种分类提供了最新的佐证;丰富了对华夏植物群面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植  相似文献   

4.
在西藏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地区前人划分的上三叠统角木日茶卡组中发现了二叠纪化石分子Acanthopecten cf.coloradoensis(Newbrry)和Pterinopectinella?sp.,结合岩石组合特征,经过进一步开展生物年代对比及区域地层对比,将该套角木日茶卡组重新厘定为中二叠统龙格组,从而首次将羌塘盆地东南侧出露地层的时代下限由原来的上三叠统修正至中二叠统,增添了新的古生物化石证据。首次明确了中央隆起带东段的南羌塘地区中新生代之下存在晚古生代地层,为今后更深入研究羌塘盆地零星出露的古生代地层及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北京西山地区岩溶发育史及岩溶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地壳运动所遗留的地貌形态,本区可划分为古生代和新生代二个岩溶发育期。由于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岩溶发育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继承性。据此,新生代岩溶发育期又可划分为三个亚期:早第三纪岩溶发育亚期、晚第三纪岩溶发育亚期、第四纪岩溶发育亚期。本文根据不同时期形成的岩溶形态组合特征、洞穴化学沉积物和碎屑沉积物及具有代表性的洞外沉积物的性状、所含化石、孢粉组合、粘土矿物和重矿物组合及其化学成分和扫描电镜分析、稳定同位素和古地磁测定以及大量的测年资料,综合研究了本区晚第三纪以来的岩溶形成环境及其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6.
地质年代学是研究由古生物化石和岩石、矿物记录地壳物质产生、发展及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地质工作者一直把距今约6亿年,已发现有化石的地层叫显生宙;而显生宙以前,当时没有发现化石的地层叫隐生宙.显生宙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近十多年来,由于对前枣武纪地  相似文献   

7.
静北潜山的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将钻井揭示的未见化石的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沉积划归中元古界长城系,沿用至今.2002年在对该区的地层研究中,首次发现了晚古生代孢粉化石,从而证实静北潜山存在晚古生代地层.本文以孢粉化石为主要依据,对潜山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与邻区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本区的构造和沉积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8.
我国境内新元古代10%以上、早古生代约80%为海相沉积环境.晚古生代是海域向陆相沉积的剧烈转化时期,海西与印支运动后海水大面积退出,中新生代很大部分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我国境内新元古代10%以上、早古生代约80%为海相沉积环境.晚古生代是海域向陆相沉积的剧烈转化时期,海西与印支运动后海水大面积退出,中新生代很大部分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中国北方大陆可区分为造山带型和裂谷型两类岩石圈,其中造山带型又可区分出分别代表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物质结构的造山带型岩石圈:在从空间上,自西向东分别由以天山为代表的新生代造山带型、以额济纳旗为代表的古生代造山带型、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燕山期造山带型和张广才岭为代表的新生代裂谷型岩石圈组成,反映了古生代形成的中亚造山带在中新生代大陆动力学过程中的分异演化,导致不同类型岩石圈形成和陆壳、岩石圈地幔物质组成、结构的不均一性,以及构成大规模成矿作用大体上以E110°为界,西部主要为晚古生代,东部主要为中生代的格局.简要讨论了不同岩石圈类型的壳幔物质、结构的地质含义,以及区域找矿方向和深部找矿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化石类群的分类单元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变化是生物宏演化的2个基本方面,而以往的研究对于后者的关注较少。晚古生代的楔叶类植物易于识别,化石记录丰富,但针对这一类群多样性演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华北板块、华南板块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属、种以及叶片形态编码数据库,对楔叶类植物宏演化历程进行详细研究。中国(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丰富度在晚古生代呈现出不稳定的持续增长,表现为晚泥盆世的初始兴盛、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的缓慢上升、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快速上升;晚二叠世长兴期,总体的属种多样性骤减;每百万年属种多样性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亦有明显降低。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多样性总体上小于华北板块,达到峰值的时间为卡匹敦期—吴家坪期,而华北楔叶类植物的属级多样性在空谷期—沃德期达到峰值。中国楔叶类植物叶片的形态多样性的剧烈变化与属种丰富度并不同步,表现为法门期至韦宪期较小,在宾夕法尼亚亚纪达到峰值,随后稍微下降并在二叠纪的大部分时段保持平稳。在晚古生代的叶片形态演化过程中,楔叶类植物的叶面积由小变大、叶片由深裂至不裂、叶尖形状由分裂变为圆形或钝圆、叶轮中的叶从大小相等到大小不等并出现叶镶嵌,这可能与当时植物群落中林下层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伊春红山附近红山组剖面采集了丰富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25属58种。大大丰富了前人报道的本组植物化石的内容.分析所获资科,进一步阐述了红山组植物群的组成特征,认为其时代为晚二叠世,而不仅限于晚二叠世晚期.根据过去的化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三角山组植物组合”的时代亦为晚二叠世,而不限于晓二叠世早期.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红山组与黄本宏划分的三角山组下部。在岩石组合特征及时代上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3.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6,25(5):560-564
记述了原长翅亚目化石(Protomecoptera Tillyard,1917)在中国陕西铜川中三叠统中的首次发现,填补这个亚目化石在中国的空白.根据脉序特征,确定是2个新属、种:Glytochorista martynovae gen.et sp.,Phyllochorista orientis gen.et sp.nov.,属这个亚目的汤姆蝎蛉科Tomichoristidae O.Martynova,1958,从而将这个科的化石推向最高层位,即从早二叠世推向中三叠世,跨时5000多万年.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研究该科从古生代晚期向中生代早期的演化有一定的重要参考价值.化石采自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新属、新种属于陕西昆虫群(系中三叠世陕西动物群或陕西生物群的一个化石门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同煤田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芬  王京东 《现代地质》1997,11(2):131-136,T002
对山西大同煤田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1属48种,划分2个植物组合,讨论了植物群的特征和时代;此外,还论证了本区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指示的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5.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9,28(1):11-15
小翅目化石是一个绝灭目,分布于德国(C2)和捷克、中亚、俄罗斯、美国(P),但在中国从来未曾发现过这个目的化石。2000年,笔者等在中国陕西铜川地区中三叠统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中首次采到了小翅目昆虫化石。根据世界历史的参考文献,小翅目化石被发现的很少,已知报道的共有3科10属。此次所发现的有1新属和1新种Triasomiomopteris oblongata gen. et sp. nov.。属种不多,但很珍贵,有一定的重要意义,首先填补了中国小翅目化石这个领域的空白,也填补了世界中三叠世这个时代的空白,同时也打破了小翅目昆虫化石仅产于古生代晚期的说法,从而对于研究小翅目昆虫化石从二叠纪到中生代早期的演化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伊春红山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伊春红山地区晚二叠世红山组植物群,认为其性质为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植物区与安加拉植物区的界限,应以内蒙古陆及其东、西延展部分为界。  相似文献   

17.
The Linxia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bundance of Cenozoic sediments, that contain exceptionally rich fossil resources. Equids are abundant in the Linxia Basin, the fossil record of equids in this region including 16 species that represent 10 genera. In comparison to other classic late Cenozoic areas in China, the Linxia Basin stands out, because the fauna and chronological data accompanying Linxia equids render them remarkably useful for biostratigraphy. The anchitheriines in the region, such as Anchitherium and Sinohippus, represent early equids that appeared in the late stages of the middle and late Miocene, respectively. Among the equines, most species of Chinese hippar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Linxia Basin and some species of the genera Hipparion and Hippotherium have FAD records for China. Furthermore, Equus eisenmannae is one of the earliest known species of Equus in the Old World and is well-represented at the Longdan locality. Some species with precise geohistorical distributions can serve as standards for high-resolution chronological units within this framework. Located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ubject to considerable uplift, the Linxia Basin has served as a biogeographic transition area for equids throughout the late Cenozoic.  相似文献   

18.
The Early Cambrian, Middle and Late Devonian, Middle and Late Carboniferous, Permian,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Late Cretaceous, Paleocene-Eocene, and Miocene epochs of bauxite formation have been the most productive. They lasted for no less than 10 Ma. The scope of bauxite deposition of various epochs is shown in the diagram, and the present-day localization of Cenozoic, Mesozoic, and Paleozoic bauxites is depicted in separate maps. The Cenozoic bauxite deposits are locate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hemispheres. The Mesozoic deposits occu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s far north as 50°N, and the Paleozoic deposits, as far north as 70°N. Palinspastic reconstructions show that during all the aforementioned epochs, bauxites were deposited at paleotropical latitudes. The current localization of the Paleozoic and Mesozoic bauxites at high latitudes up to the Polar Circle is caused by continental drift to the north in the Phanerozoic.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生代中期盔甲鱼类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文金 《古地理学报》2005,7(3):305-320
盔甲鱼类是古生代中期化石无颌类的主要类群,其分布主要限于我国境内以及越南北部。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已发现并鉴定的盔甲鱼类计有48属68种,其中志留纪14属19种,遍布川、陕、鄂、湘、皖、浙、赣、新等省;泥盆纪35属49种,遍布宁、川、黔、桂、滇等省(区)。本文不仅对含盔甲鱼类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而且根据盔甲鱼类在中古生代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自下而上划分了9个盔甲鱼化石组合与1个盔甲鱼层,并认为这些化石组合和盔甲鱼层之间的演替与当时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古地理、古构造的变迁密不可分。另外,通过对盔甲鱼类形态学及古生态学的研究,认为盔甲鱼类应是一类行底栖滤食性生活、运动能力不强的类群,其主要生活环境为靠近古陆边缘的海域。由于其迁移扩散能力有限,宽广的陆地以及宽阔的海洋均成为其迁移、扩散的障碍,因此盔甲鱼类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地理意义。最后,根据盔甲鱼类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征,并结合大地构造学及古地磁学方面的资料,对中古生代我国三大主要板块之间的古地理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性研究,结果表明:古生代中期中国三大板块具有十分密切的古地理关系,它们彼此相接或相邻,并同属于一个鱼类动物地理区系即泛华夏盔甲鱼类区系。  相似文献   

20.
对西秦岭成矿带总结了 11个矿床成矿系列:①早古生代沉积作用有关钼-钒-锰-磷-石煤-石灰岩矿床成矿系列.②晚古生代沉积作用有关铅-锌-铁-磷-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煤-黏土-砚石矿床成矿系列.③晚古生代岩浆作用有关铜-铅-锌-锡-铬-饰面超基性岩矿床成矿系列.④中生代沉积作用有关白云岩-石灰岩-煤-油页岩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