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84到1987年历时三年多的黄河口区海岸带和三角洲资源综合调查已经结束,报告成果验收会于8月3—4日在东营市召开。石油部副部长李敬、省科委副主任丁学超、东营市副市长梁树到会并讲了话。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刘瑞玉主持审查验收,67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审查会议。  相似文献   

2.
在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发挥调查成果的作用,省科委聘请了有关专家,于1987年4月12日正式成立了“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研究开发专家组”。该专家组隶属省科委领导,是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专业顾问与咨询组织。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区潮间带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是1984年正式开始的全国海岸带调查项目之一。调查范围为北起冀鲁交界的漳卫新河口、经黄河口、南至山东省的胶莱河口附近,全长约300Km、潮间带的平均宽度5Km左右。本文共分析样品223个,其中表层样品205个、柱状样品18个。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温,盐,密度的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1984年2月~1985年2月,福建省海岸带海涂资源及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海洋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图1),并参考该区大量历史资料(含沿岸台站),分析西部海域不同海区,即沿岸河口区、海峡开阔区以及台湾浅滩附近等海区温、盐、密度的年变化,同时对水温进行调和分析,进一步阐明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温的年变化特征。同时得出海峡区密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盐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海岸带是重要海陆过渡带地貌单元与区域,兼受海陆动力双重作用与影响,包括不同类型的沉积相,经历复杂的动力沉积、地貌演变及灾变过程。海岸带调查涉及学科交叉融合,调查要素相对独立与内容多学科交叉并存。我国曾分别于1960年、1981年和2003年组织开展过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工作,调查获取了大量丰硕成果。当前海岸带调查与研究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亟需突破问题,包括:1)海岸带存在大范围"盲区",浅水易陷、礁石养殖等区域难以到达,成为海岸带数据"空白区"、调查"禁区";2)我国海岸带观测平台数量少、分布零散,未形成综合有效观测网,导致长时间序列、多源准同步调查数据缺乏,难以准确把握海岸带变化规律,破解资源环境有关问题;3)海岸带数据获取智能化程度低,严重阻碍制约有关对策及时有效性;4)海岸带不同学科协同调查、交叉融合研究模式尚未建立,不能及时发现海岸带科学问题。今后海岸带调查将在海岸带高分辨率过程数据、全覆盖无死角实时动态数据获取技术,长时间序列综合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陆海空全天候立体化数据采集传输及快速智能决策,以及海岸带多学科交叉攻关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综合和专业,平面和垂直,横向和纵向的调查同研究的关系,是确保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质量,推动海岸带和海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一、海岸带调查与综合研究的必要性海岸带调查在美国是属于沿岸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是有发展阶段和完善过程的。美国的沿岸科学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四十年代开始为源起阶段,研究是由个别科学家单独进行的,而且这些科学家又分散在不同的机构里;五十年代中期进入第二阶段,为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及河口区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是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确定的一个全国重点调研项目.它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在振兴经济和学术研究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山东省科委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已召开过多次会议,为尽快执行所定计划,于1983年11月3日—6日在淄博市召开了黄河三角洲及河口区资源综合调查计划会议.参加单位有: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山东大学、省水产局、省地矿局、省农业区划办公室、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河务局,东营市等.省府办公厅、省科委、省计委、东营市的领导同志出席并主持了会议.清华大学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教授及山东海洋学院侯国本教授出席了会议并做了关于“对黄河三角洲开发治理意见”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镭、氡同位素和营养盐在黄河口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7月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多点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1)黄河口海域镭、氡同位素分布呈现明显的“分区”现象,南北两区分别为“调水调沙影响非显著区域”和“调水调沙影响显著区域”,北部海域镭、氡同位素浓度高值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包括河流输入和海底地下水排放);(2)调查期间,北部海域水体年龄为(2.9±1.6)d,南部海域水体年龄为(5.0±2.1)d;水龄随潮汐变化表现出涨潮时水龄增大、落潮时水龄减小的波动趋势;(3)北部海域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硅(DSi)含量明显高于南部海域,而溶解无机磷(DIP)在两个区域的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在长江口开展的三个综合航次对河口生物硅组成、行为和收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生物硅主要是由植硅体、硅藻和海绵骨针三部分组成,其中植硅体有16种形态,在高混浊区对生物硅的贡献量为23%-83%。收支计算显示,长江输送的生物硅是河口区获取外部生物硅的主要途径,占河口生物硅总输入量的95%;维持河口生物硅水平的主要过程是初级生产(55 Gmol a-1)和沉积过程(46 Gmol a-1);初级生产所贡献的生物硅分别是长江生物硅输送量的2.3倍和河口区向外输送生物硅的63%。从河口区向东海和黄海输送的生物硅是26 Gmol a-1,与长江的生物硅输送量相当;河口区沉积的生物硅是向外输送量的1.7倍,在其中植硅体贡献了53%至88%的生物硅,表明河口是陆源生物硅汇的作用;反风化作用也是河口活性硅去除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显示植硅体是河口生物硅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在生物硅收支与循环中表现出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海岸带综合调查工作已进入第三年了,现在外业调查即将结束,资料整理和综合开发规划、海岸带科学管理的研究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海岸带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的客观需要。海岸带调查一开始就强调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调查的目的在于应用,调查和开发利用是相互联系的,调查和开发利用设想,也是海岸带科学管理的基础。所以调查、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设想和目标管理应是海岸带综合调查和开发利用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程序有先后,但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益和科学管理水平。由于参加的学科和单位多,各人的专业不同,所以强调的侧重面也不一致,这是  相似文献   

11.
黄河断流对河口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知1972年出现自然断流现象以来,断流现象频繁发生,时至1997年更是断流13次226d,严重影响了河口海域的生态环境。本文依据有关文献资料及河口海域鱼类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了黄河断流对河口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14年和2019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夏季底层水体氧亏损空间分布的年际差异,同时首次揭示了黄河口东侧莱州湾 口区域的氧亏损现象,并利用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式ROMS-CoSiNE探究了氧亏损分布年际差异的影响因素.2014年秦皇岛外氧亏损区(以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饱和度小于70%为统计范...  相似文献   

13.
任广法 《海洋科学》1987,11(3):33-38
本文讨论了1984年5月、8月、11月调查的黄河口区溶解氧的分布。黄河口区溶解氧的分布主要受水温的影响,在春季还受硅藻的影响,而夏季受微型浮游植物的影响。 夏季,黄河口门底层水的表观耗氧量高达2.04ml╱L。反映了黄河悬浮物所携带的有机物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Fish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Huanghe Estuar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IOXThe Huanghe River is among the largest rivers in the world. It is the cradle of the ChineseciviliZation, and haS a great importance in fisheries. There were some studies on the HuangheRiver fisheries, such as the Repert of the Basic Fishery Biological Su~ of the Huanghai Riber(Anon, 1960), The Fishery Resources Of the Huanghe Riber System (Anon, 1986a). With regard to the fish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Huanghe Estuary, there were only some general information from Read of Ichth…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1985年8月、11月和1986年1月对长江口区的溶解砷进行了观测。本文描述该区溶解砷含量及空间分布的变化,并讨论了长江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溶解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海区沉积物柱样中碳酸盐组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89年5月在黄河口海区采集4个沉积物柱状样,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其碳酸盐组分中Ca,Mg,Fe,Na,Mn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含量分布基本遵循“元素粒度控制律”,即沉积物粒度细时,元素含量超于富集。结果还证明,受黄河水影响越大,沉积物碳酸盐Mn/Fe比值越高,可以以此判断沉积物受黄河水影响的程度;CaCO3含量亦存在类似现象。相关分析表明,碳酸盐组分中Mn含量与CaCO3含量相关较好,而Fe与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附近滨海大陆架区流场的分布特征与黄河口的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百年来,黄河尾闾大的改道有10次。50年代以来,黄河口的流路又经过了三次大的改道,即1954年1月-1963年的神仙沟流路,1964年1月-1975年的钓口河流路和1976年以来的清水沟流路。每次黄河口的大改道,都对其周围滨海大陆架区的流场(包括潮流和余流)的分布和性质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黄河口滨海大陆架区流场的分布变化,尽管以往已有了不少研究1),2),但迄今尚未有人把黄河口附近流场分布变化特征与黄河口的变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为了研究黄河口的变迁对其滨海大陆架区流场变化的影响,作者以1976年黄河最近次大改道为例,把现有的50年代末以来本研究区各个时期的实测资料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即改道前的黄河口区阶段和改道后的黄河口区阶段。本文将分别分析这两个阶段的潮流和余流分布变化等基本特征,以及探讨黄河口的变迁对于其周围流场影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根据 1 985年 8月的调查资料 ,讨论了长江口上升流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表明 ,在长江口外 ,大约在 1 2 2°2 0′— 1 2 3°1 0′E、31°0 0′— 32°0 0′N海区存在着明显的下层高盐冷水的抬升现象 ;伴随这种上升运动 ,于 5— 1 0m层 ,在上述高盐冷水区明显地存在一个低溶解氧、高营养盐区。资料表明 ,该低氧、高营养盐海水不是直接来自表层的长江冲淡水 ,而是来自深底层的变性后的台湾暖流水。分析表明 ,长江口外的浮游植物高值区的分布位置与上升流区基本一致 ,两者比较浮游植物高值区略向东南方向偏移约 1 5— 2 0km。作者认为形成这种偏离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上升流中心区水温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遥感技术是目前获得河口地区及近海水域泥沙分布与扩散的有效方法,多采用美国Landsat系列的多光谱扫描仪(MSS)和专题制图仪(TM)、NOAA气象卫星、法国SPOT卫星资料和前苏联的联盟号以及我国的国土卫星资料等,即将发射的美国海洋卫星将为本项研究提供新的途径。资料的形式有磁带(CCT)和卫片两种,目前世界上以陆地卫星资料应用最广,这主要是由于它有资料商业化、易于获得、资料系列长、重复周期短、可监测动态変化及影像分辨率适中(MSS像元空间分辨率为80m,TM为30m)等优点。 河口区泥沙受河流径流、潮流、风浪等多种动力因素影响,悬浮泥沙的含量和颗粒组成经常变化,因而河口悬沙的时空分布及其运动规律较为复杂,用常规测量方法难以了解其变化规律,而遥感的多时相、多波段可监视泥沙扩散的动态变化;同时,陆地卫星图象覆盖面积较广(185×185k㎡),不同图幅的拼接、镶嵌技术也已完善,故可监测河口区泥沙扩散的空间变化。因此,遥感技术弥补了常规手段的费时、耗资、资料不同步、周期长、难以反映多变的黄河泥沙的动态变化等不足。本文根据1989年8月黄河口海区表层泥沙实测资料与天气条件大致相同的遥感资料(磁带)进行了相关分析,定量研究黄河泥沙入海后的扩散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渤海3个河口区底栖硅藻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可显著影响到河口底栖动物生产力。本研究选取渤海区域的大辽河口、汉沽河口和黄河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泥滩中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2014?2016年)与空间差异,并探讨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3个河口区底栖硅藻多样性和生物量高峰均出现在秋季,优势种存在显著季节演替特征;在空间上,大辽河口和汉沽河口的底栖硅藻生物量显著高于黄河口。底栖硅藻群落结构与多种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营养盐浓度变化对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特征影响显著;河口沉积物的粒径、潮差与径流量可能是造成底栖硅藻群落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黄河口较低的底栖硅藻生物量显著受限于较粗的沉积物粒径和显著的磷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