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城市促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ArcGIS定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模型,分析长清区2011—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选取8个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17年后长清区土地利用处于调整阶段,应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2009年,容县经济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平均为每公顷1500万元,柳江新兴汽配产业集中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平均为每公顷1350万元,这些远远超过国家规定同等土地利用标准要求的数据,在当时的广西还属风毛麟角。如今,这样的土地利用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的例子,在广西已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3.
以永福县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经济统计年鉴为依据,研究其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利用程度变化情况,探讨土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认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人口和城镇化水平以及宏观政策是影响其土地利用变化的3个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采用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三个方面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得出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农业生产因素、人口因素三个主成分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对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情况进行了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CLUE-S模型的长沙市望城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沙市望城区未来土地利用在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预测问题,在该区2009~2012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图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Markov链模型预测类型数量、利用CLUE-S模型预测空间分布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方法。在综合影响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距离驱动因子的基础上,利用CLUE-S模型预测了研究区2012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状况。实验表明,2012年土地利用预测结果得到了较高的Kappa系数和ROC值,间接证明了2020年的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对该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0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阿克苏河流域1990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研究了1990~2000年间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揭示了该流域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空间变化的方向,阐明了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同时,建议加强阿克苏河流域水资源的设施建设和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了陕西省1986~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等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集约节约型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5、2010、2014年三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十年中,益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土地利用状况变化较大,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减少;在新增面积上,耕地、林地、水域所占比重大,而在萎缩面积上,林地、耕地面积减少最为显著。益阳市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益阳市辖各区县表现出各不一样的土地利用程度。其中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相关政策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益阳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动的原因,为益阳市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预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土地利用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的集中体现。基于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遥感信息的叠置分析,发现北京市土地利用近15年来变化比较剧烈;以2000年的土地利用为基态,建立Markov模型,对北京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预测分析,发现与国务院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建议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有效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1999年及2009年岑溪市土地利用数据为来源,在GIS的支持下,分析了10年来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转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其中林草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研究区内变化面积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全市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化,土地生态风险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孤东油田植被演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从1984-2001年多时相的TM和ASTER等遥感数据,对孤东油田近二十年来的植被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油田开发的不同阶段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田开发初期,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使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油井建成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并向着顺向演替的方向发展,目前孤东油田的生态环境正在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之一。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能准确及时地监测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动态演变。本文以1976年以来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形成统一投影与坐标体系的遥感影像,运用平均高潮线法,对20景时间序列影像经分类处理后提取海岸线;另经GIS叠加分析,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钓口河口地区海岸线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区,对黄河河口滩地的开垦成为了保持山东省乃至全国耕地动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东营市、垦利县、河口区和利津县作为研究区,利用6期(1984、1995、2000、2004、2008和2010年)TM影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和耕地年龄进行了遥感监测和推定,并利用熵权法以植被指数(EVI和MSAVI)、植被覆盖度(Fv)和温度植被干燥指数(TVDI)为指标因子的耕地生产能力指数构建了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1984-2010年的26年时间里,研究区的耕地动态变化显著,新垦耕地面积达到77 362.33hm2,大部分来源于草地的开垦。其中,耕地年龄在8-12年期间的新垦耕地面积最多,占了新垦耕地面积的34.47%;研究区新垦耕地的生产能力指数呈现随着耕作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耕作时间在2-4年之内的新垦耕地平均生产能力指数,仅有传统耕地平均指数的67.66%;研究区传统耕地的生产能力指数大体上也在随着耕作时间的增加而提高,传统耕地在2010年的平均生产能力指数比1984年提高了76.51%。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是陆海交界地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显著,泥沙所引起的岸滩演变、港口航道的淤积、水动力环境的改变等问题比较复杂。该文采用三维HEM-3D数值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海域流场变化、盐度、悬浮泥沙浓度及海岸冲淤分布进行了潮流周期内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域的悬浮泥沙浓度分布与潮流场变化和河口泥沙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在三角洲北部受五号桩外强潮流区的影响,近岸海底的泥沙发生明显的再悬浮,并在涨潮流向南输送,含沙量达1.5 g/L左右。在三角洲南部(现行河口区域和莱州湾区域),受现行河口入海泥沙扩散的影响显著。海域年冲淤分布,在北部废弃三角洲区域,由于海洋动力作用强烈,浅水冲刷,海底侵蚀显著,形成了明显呈沿岸展布的侵蚀中心,在侵蚀中心以外,侵蚀快速减弱。在现行河口区域,以淤积为主,在羽状流扩散的控制下,泥沙入海后向南输运,至莱州湾区域逐渐减弱。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卫星遥感解译的岸线变化基本一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长时间序列的分析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完整、全面的特征规律,本文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开展了生态指数遥感估算及分析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分析了2000年以来逐年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指数(Wet)、盐分指数(SI3)、遥感生态指数(RSEI),获得了完整、细致长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考虑到黄河三角洲的区域特点,引入了盐分指数(SI3)与遥感生态指数(RSEI)相结合的评价分析方法。研究发现,自2011年以来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6.
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Delta i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EMR) in China.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the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ies has emerged,which has led to dramatic change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 use in this region.With data of high resolution TM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Google Earth maps,this paper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EMR using Envy and ArcGIS tools.It was found that 1) the industrial land uses were expanding substantially,particularly on the bank sides of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2) large-scale housing development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fringe of metropolitan areas such as those of Guangzhou and Shenzhen;3) a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with the spatial pattern of ″1 circle +2 pieces + 3 axes″ ha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location choice of manufacture enterprises.At the same time,both highly specialized land use and severely mixed land use patterns were identified.As a consequence of the latter,land use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EMR areas was reduced.Moreover,ecologic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re severe.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suggestions were given from the viewpoint of spatial safety,land use efficiency,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EMR.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研究其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对促进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三角洲1980年、200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土地转移及景观格局特征,同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耕地是黄河三角洲最主要的地类,占比在60%以上,1980—2020年土地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之间。(2)1980—2020年黄河三角洲景观斑块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区域整体趋向简单化和聚集化。(3)黄河三角洲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环渤海分布,1980—2020年各级风险区转出最大面积均为更低级风险区,生态风险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人工堤坝影响下的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滨海地区,堤坝干扰对自然植被景观及土壤属性的梯度变化规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梯度分析的方法,在RS信息提取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从植被群落的变化入手,从样地尺度上研究堤坝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壤环境的影响并揭示堤坝干扰下,土壤属性的梯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堤坝影响海岸带地区自然植被的盖度,并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大汶流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多时相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解译分析。同时,以平均低潮线作为分析基线,提取海岸线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6-2009年研究区面积净增13.35km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滩涂所占面积最大,养殖池所占比例最小,但增幅明显。芦苇地面积后期增长迅速,指示研究区生态环境趋向转好。自然因素(黄河来水来沙量)和人类活动(黄河调水调沙工程,湿地恢复工程,滩涂规模开发以及人类开垦造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直接驱动力。1976-2009年研究区海岸净造陆面积217.14km2,沙嘴变幅为29.2km。黄河入海水沙量和滨海区的海洋潮流条件共同影响着海岸线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黄三角)的开发与建设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也成为新常态下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该文探讨了黄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探索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趋势和方向,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发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促进黄三角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