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地震学家、数理学博士科甘在自己创造力鼎盛时期于1983年11月10日逝世。她的毕生劳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与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联系在一起的。科甘于1924年生于莫斯科,1947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她选择地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并毕生忠于此业。她  相似文献   

2.
苏联著名地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萨瓦林斯基教授是苏联地震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国际地球物理组织的积极活动家,生于1911年7月 18日,卒于1980年1月22日。萨瓦林斯基出生于吐尔市一个工程地质学家的家庭,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31年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数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成为该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他发展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新方法;根  相似文献   

3.
苏联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报理论与数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0年1月2日在莫斯科正式成立,所址在莫斯科华沙大道79号二号楼。这个新研究所的前身是苏联科学院施密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计算地球物理部。研究所所长是国际著名的地震学家、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协会(IUGG)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凯利斯、博罗克博士。主管科学研究的副所长是技术科学副博士库兹涅佐夫,学术秘书是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普罗佐罗夫。这个研究所现约有110名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2名苏联科学院院士,10名科学博士和  相似文献   

4.
《地震学问题》是一本论文选集,于1985年由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91页,32开本。书内收集了苏联著名地震学家、科学院通讯院士里兹尼钦科在地震学各方面所作的基础研究的主要论著,有些论文是首次发表。里兹尼钦科的最大贡献是发展了地震勘探法、地震活动性定量分  相似文献   

5.
自1969年苏联地震学家在中亚加尔姆地区发现一系列地震前波速比的有规律变化后,美国、苏联、日本和中国地震学者先后提出了各种类型的膨胀——扩散模式来解释震前波速比的异常以及其它前兆现象。但是,有些震例没有波速比异常。有些大震震前呈大面积隆起和呈各种形态的形变;同时,地热升高,地下水位及水质的变化,水氡的升高与降低,重磁电  相似文献   

6.
里兹尼钦科生于1911年,卒于1981年。他是苏联著名的地震学家,在地震领域里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震模拟实验室主任,《苏联科学院汇报、地球物理丛刊》杂志主编。里兹尼钦科出生于地质学者之家。1935年基辅矿山地质学院毕业。1938年起开始在理论地球物理所工作,在甘布尔采夫院士的指导下通过研究部的学习,取得了副博士和科学博士的学位。在不同时期领导过地震现象模拟研究室、地震勘探研究室、地震物理研究室、地震  相似文献   

7.
世界著名地震学家果尔什科夫已于1984年11月18日与世长辞。他是苏联莫斯科大学最老的教授、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功勋科学工作者、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动力地质学教研  相似文献   

8.
地球物理学家甘布尔采夫甘布尔采夫教授是世界闻名的苏联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教育家和天才的科学活动组织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后改为大地物理所)。他对于苏联地球物理学发展的贡献,迄今尚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他是苏联近代勘探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折射波对比法和地震测深法的创始人。苏联地震预报和地质实验场的创  相似文献   

9.
(一)地热勘探技术调查概要《地热勘探枝术等检验调查》,作为实施日光计划的一部分,于1980年由地质调查所联同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NEDO)共同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确定有效的深部地热勘探技术和地热资源评价技术。以此为目标,地质调查所承担了主要从确定资源评价技术的角度实现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2月苏联亚美尼亚地震后,一些国家为帮助苏联科学家而组成的震后情况调查组的成员最近与其他研究人员一道参加了在苏联召开的斯皮塔克1988年地震国际研讨会。这次为期4天的研讨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苏联科学院共同组织的,于1989年5月23—26日在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首都埃里温举行  相似文献   

11.
80岁高龄的苏联著名地震学家、地震仪器和测震专家、数理学博士基尔诺斯教授1905年8月29日生于基洛夫州斯洛波德斯克城的一个医生世家;1923年在哈尔图林市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列宁格勒大学物理数学系;1926年2月被苏联科学院物理数学研究所录用为实习生,随后又被新成立的苏联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录用为实习生,在该研究所作为科技工作者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在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2.
第四届国际地震各向异性专题讨论会于1990年6月30日至7月15日在英国爱丁堡举行.有关会议情况介绍如下: 一、会议概况这次爱丁堡Heriot-Watt大学召开的各向异性专题讨论会是继前两次在苏联,一次在美国召开专题会后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100多名代表中,几乎包括了所有著名的  相似文献   

13.
地热涡合并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的地热涡活动,研究了地热涡活动与唐山大地震的关系,追踪了有关地热涡的发展演化史及其合并活动对有关地震的影响.研究表明,唐山大地震前我国大华北地区有巨大的地热涡群活动,与邢台地震前地热涡的成群聚集类似,并且同样在地震爆发前发生地热涡合并.这一现象是大华北地区强地震发生的重要前期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1年12月2日至8日在福州市召开了地热地球物理勘探学术讨论会。全国从事地热工作的163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或报告75篇。论文宣读分大会或小会交叉进行。在分组讨论中,代表们就地热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方法和勘探实例进行了学术交流,对国外这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6,(10)
正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的加剧,环境问题的突出,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大气污染、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的需要,全国已普遍关注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而我国是个地热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地热在勘察和开发这方面在建筑供暖、地热发电、温泉旅游、生活热水等方面应用有长足的进步。9月22日,在天津举办的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中国地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在苏联进修期间,参观和访问了苏联部分地震科研机构及一些著名的地震学家,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和交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大地物理研究所和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两个科研机构的体制和设置、主要科研方向及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7.
叶洪恩 《地球》2019,(6):102-102
《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我国地热能利用量达到7000万吨标煤,将地热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地热的形成、储量、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研究,是近几年地质学者和工作者密切关心的问题。此文在物探资料未能明确深部热构造机理且其他佐证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水热型地热系统相关资料研究深部地热形成条件,建立水热系统-干热岩联动研究机制,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86年10月30日年满80岁的古洪诺夫(А.Н.Тихонов)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学者、数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他早年就表现出了创造才能,当他还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时就取得了第一批科学成果。吉洪诺夫在数学领域  相似文献   

19.
鲁豫交界地区深井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鲁豫交界地区豫01、11井和鲁27井等3口地震观测深井的水位于2006年后出现了准同步的异常下降变化,下降幅度3 ~12m不等.经调查落实,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地热开采活动日益增强,开采量逐年增大,并且开采层与异常井水位观测层同属于奥陶系热储层.为此,本文依据聊城-兰考断裂带附近区域的水文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型,基于周边地热开采量数据和相关含水层参数,运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地热开采所引起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并分析了水位下降异常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聊城-兰考断裂带附近区域自1995年开始地热开采活动以来,其逐年增加的地热开采量与地震观测井水位的下降幅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分析认为鲁豫交界地区3口深井水位的准同步异常下降与周边地热开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格佐夫斯基是苏联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构造物理实验室主任、地质矿物学博士、教授。1943年他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毕业,1944—1950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讲授一般地质学、制图学和大地构造学。他在小高加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