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的系统优化与区域发展的全面振兴。城市化能够发挥对改造的拉动、支撑与承载作用。当前,东北地区城市化速度下降,动力不足,城镇体系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转型的城市化支撑不足,众多老城区需要改造,农村城镇化滞后。未来要着力完善城市化动力机制,促进区域城市整合,培育城市群,促进大城市空间升级与老城区改造互动发展,发挥大城市对农村城市化的带动作用,统筹资源型城镇产业、就业、空间与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一、城镇的现状特点 鲁西北经济区是山东省内综合经济区划体系中的一个二级经济区,包括德州和聊城两个地区的21个市、县。总面积2.14万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103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6.3万人,非农业人口87.6万人。城镇总数为99个,其中城市3个,县城18个,县属镇78个。城镇驻地总人口114.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58万人。从城镇群体的发展与布局来看,鲁西北经济区城镇现状有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瑞士1980年的颁布国土规划法,欲达到四个目的:(1)节约和优化土地利用;(2)根据全国规划需要,整顿居民点:(3)保护自然环境;(4)优化人口结构以及满足居民的经济需求。瑞士全国面积41293km~2,其中2/3是森林、高山牧场、低产草地以及水域。人均居住面积从1950年的24m~2增加到1987年的45m~2。仅居住地面积已达到300多Km~2,并将续续增加。要求节约用地,改进地面建筑,增加居民点密度,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用地质  相似文献   

4.
宋家泰  万利国 《地理研究》1986,5(2):103-103
本文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周围六个县、市为合肥城市区域范围.通过分析影响城镇发展的各项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根据本省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布局,以区域为基础,以城镇为中心,具体拟定和划分包括省城-县城-主要集镇三级城镇系统,认为本区域城镇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发挥合肥中心城市的作用,本区城镇可分为以合肥 市为中心包括其卫星城镇的综合性城市群体,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支农工业为主的一定区域的商业中心城镇,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矿产工业城镇和其它职能的城镇等四种基本类型.到本世纪末,本区城镇总人口将占全区总人口的32~35%,各级城镇的人口规模分别为:一级20万人,二级5-20万人,二级1-5万人;城镇体系的布局将是以合肥为核心,沿八条交通干线分布的放射形地域形式.全区拟分为十八个城镇经济小区(加合肥共十九个),并结合各小区的各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逐一分析论述了其中心城镇的发展问题.最后指出了实现上述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平武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座落在岷山、龙门山和摩天岭三者交汇部位,是四川盆周山地西北缘向川西高山峡谷过渡的山区县。全县土地面积5967平方公里(895.0万亩总人口17.2万人(农业人口15.6万人),集中分布于谷沟两岸。  相似文献   

6.
《西部资源》2015,(1):46
<正>近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成果分析报告》。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为858.1万公顷(12,872万亩)。2009~2013年五年间,全国城镇土地面积增加131.9万公顷,增幅为18.2%,年均增长3.6%,增长速度总体呈逐渐放缓趋势。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土地中城市面积占47%,建制镇面积占53%。按照区域,东部地区城镇土地面积占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的48%,中部地区占33%,西部地区占19%。东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化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建国以来,我国干旱区城市化的进程十分迅速,不仅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大大增加,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城镇的职能和城镇的地区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84年与1957年相比,新疆城镇人口纯增加255.17万人,增长2.71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6.9%上升到26%。1万人口以上的城镇数量,由1957年的18座增至1984年的51座,其中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环境下,借用规模可以使城镇突破地理距离和规模等级限制,通过网络联系实现城镇经济的共同增长。基于理论辨析,以城市网络的借用规模效应为视角,检验网络外部性下城镇借用规模绩效对城镇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回顾网络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以广佛都市圈城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偏离均值标准差倍数的方法解析区域绩效、集聚阴影等特征;其次,基于城镇规模、借用规模、交通网络通达性、科技创新外溢性对城镇经济增长的耦合作用,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网络外部性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 城镇既有人口规模越小,区域绩效值越低,10万人的人口规模是绩效特征的分界点,大于和小于10万人的城镇分别呈现出借用规模绩效和集聚阴影特征;② 基于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和企业网络点度的区域绩效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特征,且基于企业网络点度检验的空间分异特征更为突出;都市圈主城区近郊圈层城镇的绩效较明显,而主城区远郊圈层城镇的集聚阴影现象显著;③ 新增注册企业数的绩效与城镇既有规模关系最为紧密,与区域交通枢纽、借用规模、借用绩效、跨镇合作专利等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依次降低;区域交通网络、技术合作网络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城镇要素集聚,并通过网络外部性效应影响都市圈的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是全国重工业基地,”城镇密度居全国前列,充分激活身处市场经济最前沿的建制镇,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1996年全省居住在县以上城市人口约1600万,建制镇区人口329.7万,村庄农业人口约占1900万,形成了“4:1:5”哑铃型人口格局。从布局上看,在沈大。沈山公路沿线形成了密集的城镇带,省经济百强镇的90%分布在这两条城镇带上。“八五 以来,辽宁省建制镇每年以8-9%的速度增长,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已经到来。建制镇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中的中心地…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建立以后,其首要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发展生产力,在3.4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科学地确定空间发展的总体布局,合理安排生产力的有序展开,实现兴岛富民的战略目标。但海南的开发建设又必须以现有的城镇为依托,充分发挥城镇在地域开发中的中心作用,以推动全岛的发展。所以城镇的发展和建设问题显得非常紧迫。而现有城镇的发展规模、水平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使全省城镇得到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问题和其它工业化国家的情况类似,中欧四国也都存在某些区域问题。首先,这四个国家都有低收入的农业地区。例如,奥地利的东部与高山地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许多丘陵地区和土壤贫瘠的北部地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北部的许多地区以及瑞士的丘陵与山区。这类地区一般的都是地广人稀。但是,居住在这类地区的总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这些国家一直在关心这类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社会记忆理论,探讨街巷地名变迁的时空格局与动因机制。研究发现:新增地名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外围,消失地名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内部。老城南既是现存街巷地名密度最大,也是消亡强度最大的地区。新增地名在20世纪50—80年代集聚于下关区沿江地带与明城墙内的老城区,90年代以来散布于老城区外围。民国开始政府成为命名主体,政府主导性与企业自主性不断增强。现存街巷以周边民居、祈愿祝福、异域文化和山水地物类为主要命名依据,既传承老城区的命名传统,也体现新城区的发展理念。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经济活动、市政设施、自然方位类地名易随社会意识形态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转变而消亡。权力与资本的介入催生大量新式地名,记忆的惯性延缓了老地名的消亡,记忆的社会建构性驱动地名的演进。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安全的湖北省秭归县城镇适度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层面社会经济与城镇化的转型发展及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推进为三峡库区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定了方向。以湖北省秭归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从资源消耗和土地安全视角分别对县域和中心城区的适度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秭归县域适度人口规模为31.03万人,用地规模244.64km~2,预留用地132.26 km~2,而秭归中心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21.01万人,用地规模18.91 km~2,预留空间约9.01万人、11.82 km~2,表明秭归县域人口已超出生态限制,且多处于农村,应控制生态资源消耗,加强构建县城—重点镇—基础镇的城镇体系,逐步引导农村人口向秭归城镇体系各节点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14.
广州老城区用地结构的优化与东南部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新基 《热带地理》1993,13(4):298-304
本文在分析了广州市老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造成老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原因,认为开发广州东南部地区,是老城工用地结构优化的战略抉择。在利用东南部一发优化老城区用地结构过程中,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作用,并从综合观点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它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驱动力,以小规模、个性化、灵活生产为主要形式.创意产业与老城区有着很多契合之处,其所需要的文化资源、低成本的创业场所、便利的生活工作条件可以在老城区获得,而老城区的闲置空间再利用、产业转型、形象提升可以通过创意产业来实现.因此,以创意产业的发展驱动老城区更新是切实可行且必要的.文中以广州荔湾为例对创意产业与老城区的更新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旅游、特色商业、文化艺术、设计等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更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需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如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创意产业提供空间,营造良好的居住、创业环境等.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1982~2000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第3次和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2~2000年近20 a间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20 a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因子、社会区类型、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均发生了显著变化。1982年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简单,主要分布在一环以内,其中环城路(城墙遗址)内老城区的社会区高度同质,环城路与一环路之间的社会区呈扇形分布,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的"单核+扇形"模式;2000年城市社会区分异趋于复杂,社会空间重构显著。老城区的社会区分异显著,多个新的"飞地型"社会区出现,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圈层+扇形+飞地型"模式。最后从合肥省会效应、城市规划与旧城改造、工业化与市场驱动力、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太白山高山带环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比国内外关于高山带景观划分的多种观点,采用气候树线以上部分为高山带的划分方法,重点讨论太白山高山带自然环境,包括第四纪冰川遗迹和现代冰缘作用影响下的高山、亚高山地貌,研究区内主要气候要素的分布状、特别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配分布格局,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异,以及在这种环境条件下高山带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分布格局。太白山高山带的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密切相关,是表现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其自然环境特点及变化值得密切关主。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带性规律之探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多年冻土南界以南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出现的多年冻土称为高海拔多年冻土,而南界以北的多年冻土则叫作高纬度多年冻土。我国是一个多高山、高原的国家,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面积达173.2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多年冻土面积的80.6%,占北半球高海拔多年  相似文献   

19.
山地研究     
山 地 地 理P4 6 3.2 12 0 0 5 0 10 192中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与气候的关系 =Geographicaldif ferencesinalpinetimberlineanditsclimaticinterpretationinChina/王襄平 ,张玲…∥地理学报 .— 2 0 0 4 ,5 9(6 ) .— 871~879通过研究我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沿纬度、经度的变化格局 ,和对高山林线处的温度和基带降水等气候指标的分析 ,对我国高山林线分布高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 :(1)我国高山林线高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变化 .(2 )影响高山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为生长季温度条件 .(3)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有显著…  相似文献   

20.
吴友仁  蔡建辉 《地理研究》1986,5(1):107-107
本文分析了徐州市域(一市六县)城镇体系发展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进程和现状特征,认为徐州市域区位条件优越,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作者预测200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达到27-30%,徐州市区人口将达65万,提出增设沛屯、贾汪、新沂三个县级市的建议。分析了一般县城的发展方向和人口规模,通过方案比较,提出了撤消铜山县,将其与徐州市区合并的新体制。指出为了发展区域经济,有必要增设53个县属镇。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1)形成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各级地域中心的城镇职能结构;(2)建立以大城市为主体,大中小相结合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以陇海铁路为主轴,以徐沛、津浦铁路和大运河为辅轴,均衡分布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上述城镇体系布局,指出必须建立工业生产协作网络、商业流通网络、交通运输网络和经济信息网络等,以保证城市中心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