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2017,63(5):1133-1140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俊来  张进江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96(10):3283-3296
一百年以来,中国构造地质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二十世纪初期萌芽孕育、早期发展和多学派大地构造学说百家争鸣。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我国构造地质学的教育与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专业委员会长期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前沿发展和开展科学普及”为宗旨,主办、组织召开了系列全国性构造会议和现场研讨会议,搭建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国构造地质学家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以环太平洋洋 陆过渡带、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构造域,特别是青藏高原动力学演化研究为引领,针对地球不同圈层相互作用、互馈机理与动力学,开展板块构造起源与早期地球演化、大陆的生长与再造过程、洋 陆系统演化与深部地球动力学、大陆构造变形与宜居地球系统、活动构造, 对资源 环境 灾害的影响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华北克拉通破坏、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等多个领域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构造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构造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将强化学科基础,推进原创性、创新性理论探索,深化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力争在东亚洋陆构造格局与转变、大陆构造变形与人类宜居的地球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上取得原始创新与突破,参与国际地学发展与竞争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世界超深钻的意义和概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人们对超深钻的认识不断深化,其重要意义已肯定无疑.促使超深钻发展的原因是:●地球科学的演进:新兴的海底扩张论、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等学说,刷新了许多传统地学论点.而新的理论根据,很多源自深海和陆壳钻探计划的实施所取得的结果.●地球陆壳深部观测和采样的新的发  相似文献   

4.
自六十年代以来,在地学领域中有国际性的“上地幔计划”(UMP),进行地质(包括超深钻、地震、古地磁、古微生物、地热、地球化学、高压物理、同位素等)多学科性的综合研究。海洋地质科学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六十年代末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实施,使海洋地质科技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不仅在涉及全球构造——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而且在现代海洋沉积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海底矿产成矿  相似文献   

5.
超大陆旋回的研究是近年来前寒武纪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的热点科学问题 ,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古大陆构造演化的对比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具有挑战性的前缘领域。其中 ,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研究成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44 0项 (1 999~ 2 0 0 2 )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加强国内同行专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由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发起 ,与IGCP440项中国国家工作组、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前寒武纪地质学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地质科…  相似文献   

6.
从活动论观点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在近代地质文献中,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s)的涵义是指对大型的、区域的、全大陆乃至全球的地质构造的研究,以区别于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对地壳组成物质小型变动和变形的研究.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探测手段的限制,我们对海洋深部了解很少,所以大地构造研究的范围主要限于大陆地区,大地构造理论和假说也多以考虑大陆为主.从60年代以来,海底钻探和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海底构造和深部构造的认识,遥感遥测技术的发展也增加了我们对大陆整体构造和线性构造的认识.现代大地构造学说从海底构造开始,板块构造学说就企图利用对海底构造的认识,全面联系地表的  相似文献   

7.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该研讨会成果的简要总结,内容包括:(1)构造地质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2)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3)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4)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构造地质学如何面向21世纪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21世纪将是构造地质学科蓬勃发展的时期,可以预见到的是将会有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提出,它将部分或全部替代板块构造理论;同时,构造地质学的应用和服务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在这一新形势面前,中国地质学家对过去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应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以便正确地确定我国构造地质学在国际学术界中所处的位置,进而为我国构造地质学今后趋向繁荣作好准备。本文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原则为主线,阐述了构造地质学科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点,分析了我国构造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和现实水平,对今后的主攻方向选择提出了建议,最后还针对影响我国构造地质学发展的一些认识和方法论问题提出了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地体构造对研究地台和地盾区域成矿规律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引起所有相关的地球科学的革命,其中包括区域成矿学。然而随着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壳,特别是早前寒武的地盾、地台和克拉通区的复杂构造现象显得不完备,因此,近20年来地体构造理论的发展补充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各国地质学家相继发现世界上各地盾、地台和克拉通区,如华北地台、乌克兰地盾、阿尔丹地盾、加拿大地盾、非洲地台、澳大利亚耶尔冈克拉通等是由多个地体所组成。每一个地体是一个独立的和基本的地质构造单元,彼此间由地缝合线或深断裂隔开。由于每个地体的地质特征、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各不相同,因而地体构造成为区域成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强流变构造学研究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变学构造研究已成为21世纪固体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构造地质学作为固体地球科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带动学科,需要以流变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武装自身,以便从根本上和真正意义上开展大陆地质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进而推动板块构造理论的进步和为创建崭新的超越板块构造的构造理论奠定基础。在论及开展构造地质和大陆地质的流变学研究的5点理由之后,本文提出了3项旨在加强流变学研究的建议,即:1)大陆流变构造的观测、分析和积累研究,2)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3)基础理论学习与人才培养,供国内构造地质学界同仁讨论。  相似文献   

11.
Although Plate Tectonics cannot be effectively tested by palaeomagnetism in the Precambrian aeon due to the paucity of high precision poles spanning such a long time period,the possibility of Lid Tectonics is eminently testable because it seeks accordance of the wider dataset over prolonged intervals of time;deficiencies and complexities in the data merely contribute to dispersion.Accordance of palaeomagnetic poles across a quasi-integral continental crust for time periods of up to thousands of millions of years,together with recognition of very long intervals characterised by minimal polar motions(~2.6-2.0,~1.5-1.25 and~0.75-0.6 Ga)has been used to demonstrate that Lid Tectonics dominated this aeon.The new PALEOMAGIA database is used to refine a model for the Precambrian lid incorporating a large quasiintegral crescentric core running from South-Central Africa through Laurentia to Siberia with peripheral cratons subject to reorganisation at~2.1,~1.6 and~1.1 Ga.The model explains low levels of tidal friction,reduced heat balance,unique petrologic and isotopic signatures,and the prolonged crustal stability of Earth's"Middle Age",whilst density concentrations of the palaeomagnetic poles show that the centre of the continental lid was persistently focussed near Earth's rotation axis from~2.8 to 0.6 Ga.The exception was the~2.7-2.2 Ga interval defined by~90°polar movements which translated the periphery of the lid to the rotation pole for this quasi-static period,a time characterised by glaciation and low levels of magmatic activity;the~2.7 Ga shift correlates with key interval of mid-Archaean crustal growth to some 60-70%of the present volume and REE signatures whilst the~2.2 Ga shift correlates with the Lomagundiδ~(13)C and Great Oxygenation events.The palaeomagnetic signature of breakup of the lid at~0.6 Ga is recorded by the world-wide Ediacaran development of passive margins and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signatures of new ocean basins.This event defined the end of a dominant Lid Tectonic phase in the history of Earth's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recorded by the quasi-integral Precambrian supercontinent Palaeopangaea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te Tectonics which has characterised the Phanerozoic aeon.Peripheral modifications to the lid achieved a symmetrical and hemispheric shape in Neoproterozoic times comparable to the familiar short-lived supercontinent(Neo)Pangaea(~350-150 Ma)and this appears to be the sole supercontinent cycle recorded by the palaeomagnetic record.Prolonged integrity of a large continental nucleus accompanied by periodic readjustments of peripheral shields can reconcile divergent tectonic analyses of Precambrian times which on the one hand propose multiple Wilson Cycles to explain some signatures of Plate Tectonics,and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which consider that Plate Tectonics did not commence until the end of the Neoproterozoic.  相似文献   

12.
以2009年内蒙古锡林浩特-西乌旗地区1∶5万比例尺的航磁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遥感、重力等资料,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的航磁磁场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对比分析显示,基于航磁推断的华北板块北缘断裂与地质上研究结果基本吻合,但锡林浩特地块北缘深断裂位置应从地质位置处北移10~20 km。  相似文献   

13.
地球深部与表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2):1331-1338
板块理论和全球变化是20世纪地球科学中的2大突破性进展.进入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进入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探索地球深部和表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固体地球动力学与行星循环(planetary cycle)"的新阶段.根据最近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关于2013年后学术新方向的讨论,从俯冲带加工厂、大洋中脊与巨型火成岩省3个方面进行介绍,提出我国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迎接新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Evolution of Circum-Pacific Basins andVolcanic Belts in East China andTheir Geodynamic Background¥LiSitian(FacultyofEarthReso...  相似文献   

15.
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板块说阐明了洋壳的物质循环,而地槽说则阐明了地壳表层的物质循环,两者之间显然尚欠缺一个关于大陆内部的物质演化模型,因此,要建立大陆地质学的系统理论, 无应该查明大陆内部的物质过程;而建立大陆内部物质化模型的关键,是阐明组成大陆地壳重要部分的花岗岩的成因,传统的岩浆侵入式无法容纳与花岗岩有关的各种资料,在地温场状态上的将今论古是花岗岩成因研究中的思维误区。  相似文献   

16.
国外军事地质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金荣  杨宗喜  郑人瑞  李鹏远  周平  金玺 《地质通报》2016,35(11):1926-1935
军事地质伴随着军事活动而生,并伴随军事活动和地质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对国外军事地质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国外军事地质分为早期孕育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3个阶段,介绍了国外在军事工程地质、军事水文地质、军事矿产地质、军事海洋地质、军事地球物理和军事遥感地质六大研究方向取得的进展,总结了国外军事地质工作的3个特点,分别为军民共同推进军事地质工作、地质工作与国防建设统筹部署,及军民联合攻关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应用。提出了未来军事地质的三大趋势,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成为军事地质工作的重要支撑技术、军事地质将由资源保障走向空间拓展、现代军事地质的保障工作由国内(局部)扩展到全球(全时域),为中国国内军事地质工作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板块构造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8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就板块划分与板块运动学研究,大洋中脊与板块的扩张,活动边缘与板块的俯冲,板块再造和造山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展示板块构造的许多概念已更趋复杂化,板块构造理论变得更加成熟了。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卷入了西南天山新生代板内造山活动,以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但该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原因尚存在争议。文中以皮羌盆地为例报道了新生代火成岩的地质特征和测年结果,认为构造变形是对幔源岩浆活动的浅部响应,与印度 亚洲大陆碰撞没有必然的联系。皮羌盆地出露有大量的新生代基性岩墙和4个古火山颈,岩墙群整体走向NNW和NNE,产状近于直立,侵入于新生界湖相沉积地层中。火山颈相玄武岩锆石SHRIMP U Pb定年结果为46 Ma,全岩K Ar等时线封闭年龄为(455±613) Ma,表明岩浆活动发生在始新世中期。岩浆活动时间比逆冲推覆构造启动时间(约24 Ma)早约22 Ma。按热传导模式估算,在此期间来自深部热源的热传递距离约为25 km。假定深部热源为底侵或内侵幔源岩浆,新生代岩浆活动可能是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大规模构造变形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全国地层委员会的中-新元古代地层年表新标定的方案:即长城系限定在1.8~1.6 Ga;蓟县系限定在1.6~1.4 Ga;待建系1.4~1.0 Ga;青白口系限定在1.0~0.78 Ga;南华系限定在780~635 Ma及震旦系限定在635~542 Ma.新年表突出3个方面的标定:1)对长城系和蓟县系的年代学限定;...  相似文献   

20.
对地质研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建立科学合理、量化统一、操作简便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详细分析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深刻了解海洋沉积物组成与分布,深入研究深海沉积物的水深、平均粒径和粘土含量3项参数指标,通过分析涂片鉴定粘土、钙质生物、硅质生物这三者的含量、粒度和化学分析之间的差异,建立钙质生物、硅质生物与CaCO3、生物SiO2的量化关系,完成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资料的对比和校正,分析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兼容性和可比性.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自主创新提出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深海沉积物类型简分法把深海沉积物分为深海粘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粘土-硅质-钙质软泥4类,它能满足一般性海洋地质调查要求,达到基本了解深海沉积物类型的目的,在兼容世界深海沉积物类型现状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混合沉积物的存在.深海沉积物类型细分法在简分法基础上细分了16种沉积物,使分类与命名更加详细和全面,满足海洋地质详细调查研究的要求.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方案与浅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比较,在图形、类型指标、种类数量、冠字冠名法、混合沉积物表示法、可操作性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使浅海到深海的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呈渐变和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