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国泥炭资源调查的基础上(1983~1985年),结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有关单位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泥炭调查的成果,根据泥炭的蕴藏形式、泥炭地有机碳的丰富度、泥炭地有机碳集中分布区的地貌单元和区域位置,将泥炭地有机碳按照埋藏类型和储量划分成3类(埋藏类、裸露类和裸露与埋藏兼有类)、5型(极丰富型、丰富型、较丰富型、贫乏型和极贫乏型)和31个分布区。中国泥炭地的蕴藏类型主要为裸露类,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高原以及东北地区的山地丘陵,包括5型12个分布区;其次是埋藏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包括4型14个分布区;裸露与埋藏兼有类泥炭地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晋北张北地区,仅包括4型5个分布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厚层泥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泥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泥炭矿分布极不平衡,而且泥炭质量和开采条件方面差异较大。有埋藏型和裸露型泥炭矿,储量规模在千至亿吨之间变动,由草本,草本木本,木本泥炭构的单层或多层泥炭矿,本文将泥炭矿单层平均厚度>3米视为厚层泥炭矿,进行储量和质量评价,提高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在裸露型泥炭的资源普查中已得到应用。但在埋藏型泥炭资源普查中的应用,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的泥炭资源有五分之一属于埋藏型泥炭,如果遥感技术能够在埋藏型泥炭资源普查中得到有效应用,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为此,我们于1980年,选择了安徽  相似文献   

4.
华北平原与长江下游平原泥炭地的类型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6—1978年我们对华北平原与长江下游平原的泥炭资源进行了考察与勘探,这个地区泥炭的分布比较普遍,泥炭地的类型、特征以及形成时代等,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通过泥炭研究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本区的泥炭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泥炭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泥炭又称草炭或泥煤,是未完全分解和已分解的有机残体(主要是植物残体),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现代沼泽地仍在积累着的泥炭,叫裸露(或表露)泥炭,亦即现代泥炭沼泽,如沼泽已消失,泥炭被埋没于地下,则称为埋藏泥炭。 泥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根据有关学科和我室多年的调查研究,经初步整理与分析,草成此文,望指正。  相似文献   

6.
据不完全统计,垦区碱化土和苏打化土共有三千余万亩。碱化土集中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古老冲积平原上,以下野地和莫索湾垦区南部面积最大,奇台、五家渠垦区和南疆的焉耆盆地、塔里木河和阿克苏河灌区,中昆仑山北麓平原,也有小面积的分布。苏打化土集中分布在阿勒泰、哈密、焉耆和库尔勒垦区,以及昆仑山北麓的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7.
我国降水中δ^18O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章新平 《地理学报》1998,53(4):356-364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我国东南部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大气降水中δ18O较高,东北和青藏高原南部的δ18O则较低。在我国,温度效应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大陆内部,降水量效应则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这些地区明显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大气水线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与水汽在源地的蒸发以及水汽凝结致雨两个过程的稳定同位素分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和横断山区的泥炭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和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炭资源两大丰富区,作者详细论述了三江平原和横断山区的泥炭资源分布、泥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泥炭的形成和积累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由于地貌、地质、气候以及各种成矿作用组合的差异,不仅造成泥炭分布的时空不平衡性,而且也影响着泥炭性质、质量,左右着泥炭开发利用的方向。泥炭质量评价以泥炭的性质为依据,是泥炭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决定着泥炭利用的方向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亚热带包括台湾省北部、中部、福建、广东、广西的大部分以及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东起台湾省及其沿海岛屿,西至高黎贡山南端中缅边界,北依戴云山、南岭、西北依云贵高原,南接雷州半岛,大约位于北纬22—25°的地区。“ 带内山地丘陵广布,自东向西分布有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九连山、云雾山、云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地泥炭分布、沉积速率与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阐述了长白山地泥炭分布规律,计算了泥炭厚度累积速率和碳累积速率。早全新世泥炭仅在南部局地沉积,速率较小,中全新世沉积普遍,速率最大,晚全新世继续沉积,速率较大;相应地,气候上早全新世开始转暖,偏凉,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晚全新世偏冷、偏湿。这一结论与孢粉分析、同位素和泥炭地层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泥炭资源比较丰富,现已查明的大型矿床21个(储量大于100万吨)、中型矿床44个(10~100万吨)、小型矿床23个(小于10万吨)、泥炭矿化点70个。矿床主要分布于北纬39°21°一线以北地区,包括山前平原、山间盆地、谷地、坝上高原丘间湖沼、沟谷洼地。初步查明全省泥炭资源远景储量为6739.275万吨。其中坝上高原区泥炭资源总  相似文献   

12.
全球地形复杂多样,泥炭资源分布也不均衡,根据泥炭的堆积强度,概括了全球泥炭的6个堆积带:①极地弱度泥炭堆积带;②中纬度弱度泥炭堆积带;③山地弱度泥炭堆积带;④热带和亚热带弱度泥炭堆积带;⑤温带强度泥炭堆积带;⑥潮湿热带强度泥炭堆积带.根据泥炭的地表形态,划分了以下主要泥炭地类型:苔原多边形泥炭地、冻结的丘状泥炭地、高低位镶嵌的泥炭地、毯状披盖式泥炭地、凸起的贫营养泥炭地和平坦的富营养泥炭地;论述了主要泥炭地类型的分布以及每类泥炭地的特点和赋存特征;总结了估算全球泥炭地面积的研究进展.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的大尺度泥炭地面积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未来精确估算泥炭地面积的方法及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近40年积雪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近40 年(1971-2010 年) 西藏高原积雪日数资料, 分析了西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藏东北部、南部边缘地区积雪较多, 年积雪日数在60 d 以上。近40 年来, 西部和东南部积雪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 除东南部各站、聂拉木和昌都积雪日数减少明显, 聂拉木减幅最大, 达到-9.2 d/10a, 其它各站地区积雪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西藏各区域积雪日数出现了准2 年、准4 年、准8 年、准14 年和准17~18 年的年代际周期, 南部边缘地区、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积雪日数以10 年以下的周期为主。各区域积雪日数与冬季平均气温有明显的负相关, 但降水与积雪的相关在那曲中西部地区、沿江一线、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殷书柏  吕宪国 《地理科学》2006,26(3):321-327
文章从沼泽有机质积累的本质和泥炭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地带性气侯与沼泽小气候、泥炭的现状分布与自然分布、“没有泥炭分布”地区与“不能形成泥炭”地区、地区差异与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几对矛盾在泥炭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详细剖析,认为:各种地带性气候条件下都能因为地表积水而形成湿地小气候,不同地带内湿地小气候都具有湿润的特征;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分布主要是与湿地小气候及积水厌氧环境有关,用与泥炭形成没有直接联系的地带性气候指标来研究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是不合逻辑的;地带性的水热条件主要对泥炭在不同地带的分布面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泥炭现状分布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从不能反映泥炭形成与分布自然状况的泥炭现状分布来分析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自然规律,显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泥炭分布”的地区并不是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组合不能形成泥炭,各自然地带内都可形成泥炭且所有地带内的泥炭特征都是相似的,没有必要将它们区别对待,这些事实说明“泥炭气候成因说”对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泥炭的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中小型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模型的研究(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分析了新疆中小型河流属於山区融雪型河流的特征,即在区域上,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平原小於山区;在时间上,夏丰冬枯,春秋平。地下水主要埋藏在山前平原第四系冲洪积含水层中,两大盆地四周广为分布,储水构造大、埋藏浅、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其时间上是春丰秋枯、冬夏平。据此,采用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分配优化模型。并通过模型求解和灵敏度检验,达到了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哈泥泥炭地7种苔藓分布与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长白山哈泥泥炭地调查7种苔藓的典型生境,共计93个样方,计测样方中苔藓植物的盖度和包括泥炭全氮(TN)、全磷(TP)、K^+和Ca^2+等在内的9个环境因子,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做出样方、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二维排序图,排序图直观地反映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排序图中同种苔藓为主的样方多数集中分布,个别分散分布;水位埋深、沼泽水pH以及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是影响泥炭地苔藓植物生态位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泥炭全磷(TP)对苔藓植物分布影响较大。7种苔藓中,尖叶泥炭藓(Sphagnum capilifolium)、大泥炭藓(S.palustre)在乔木郁闭度和pH梯度上,喙叶泥炭藓(S.fallax)、沼泽皱缩藓(Aulacomnium palustre)在水位埋深和灌木盖度梯度上,生态位分异明显。锈色泥炭藓(S.fuscum)、桧叶金发藓(Polytrichum juniperinum)和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在各个环境梯度上生态位都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17.
瑞典是泥炭沼泽广布,泥炭沼泽学研究历史悠久的国家。基于实地考察、交流与文献整理,分析了瑞典泥炭沼泽分布与成因、泥炭沼泽研究、利用及保护状况。早期的瑞典沼泽学者在泥炭沼泽分类、演化及沼泽植物地理学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瑞典在泥炭沼泽的利用与保护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特别是泥炭沼泽合理利用与保护及恢复并举,值得我国湿地管理部门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泥炭粒度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结合孢粉信息,重建了15 cal.ka B.P以来哈尼地区的古气候,完善了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通过哈尼泥炭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粒度分布频率曲线等粒度特征,发现哈尼泥炭剖面的粒度组成以粉砂和砂为主,沉积物平均粒径由上至下逐渐变细,泥炭灰分粒度频率分布以对称分布为主。通过与典型风成沉积、湖泊沉积和河流沉积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比较认为,本区泥炭灰分粒度组成主要受流水动力影响,其水流搬运强度介于湖相和河流相沉积之间,故泥炭灰分的粒度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夏季风强弱变化规律,反演古气候变化。泥炭粒度分布数学分形结果发现分维值与泥炭灰分颗粒的分选系数呈正相关,说明泥炭灰分的分维值也可有效反映沉积物颗粒级配和粗细及古气候演化。结合泥炭粒度分析结果和孢粉谱,揭示了15 cal.ka B.P年来古气候的"冷干-温湿-冷湿-暖干"的变化过程,并识别出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以及9.2 ka和8.2 ka气候转冷事件。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MODIS为基础数据源,评估了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揭示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分别基于气候、结构以及功能指标的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似规律,整体为从东南向西北脆弱性程度逐渐加剧的趋势;而基于地形指标的生态脆弱性则呈现相反的分布格局,说明了相对地形而言,气候因子对于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分布状况更为重要;综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气候和地形生境特征对脆弱性的影响,全区呈现从东南向西北综合脆弱性水平逐渐升高的趋势,在评估区范围内综合脆弱性等级为中等及以上的地区共占74%,整体脆弱性程度较大,其中综合脆弱性等级为很高水平的地区占了45.8%。明晰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典型脆弱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综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利于青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巴州中部平原的国土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地区属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中部平原,北部为轮台、库尔勒、尉犁三县市平原部分,南部为且末、若羌二县平原部分。自然地理分区上,相当于塔里木盆地平原的东半部,北部为天山南麓山前倾斜平原,南部为阿尔金山北麓山前倾斜平原,中间的西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中间的东部是著名的罗布洼地,地理位置在东经83°30′—93°30′及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