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和塑性流动波的观念,地震迁移主要表现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沿网带的迁移。中东亚网络系统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塑性流动波,其中与地震中期预测有关的是“十年波”和“百年波”。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波年份、起波期和波峰带,而各期波的优势传播方向和有效作用范围又有所不同。两种波的波峰带相互叠合形成双重波峰区,其中有“塑性流动-地震”网带经过的区段为地震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构成能量背景区。对中国大陆1976年震情的检验表明,6.0~7.8级地震共19次,约有90%分布在相应震级范围的能量背景区内  相似文献   

2.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2003,25(2):227-236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带分布图 ,初步展示了网络波控制下的地震能量背景 ,为进一步的研究及该地区地震能量背景的物理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一)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1994,16(4):289-297
大陆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通过能量的远距离传递,控制着板内地震的空间分布,而脉动式塑性流动波的传播决定了地震的迁移。根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以喜马拉雅碰撞带为驱动边界的中东亚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着两种塑性流动波,波速的沿网带分量分别约为1~7km/a和12~45km/a,边界起波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3.7a和10.8a,分别称之为“百年波”和“十年波”。塑性流动波的波峰带为地震的发生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4.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1995,17(2):123-131
基于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和塑性流动波的观念,地震迁移主要表现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沿网带的迁移,中东亚网络系统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塑性流动波,其中与地震中期预报有关的是“十年波”和“百年波”。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波年份、起波期和波峰带,而各期波的优势传播方向和有效作用范围又有所不同,两种的波峰带相互叠合形成双重波峰区,其中有“塑性流动性-地震”网带经过的区段为地震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构成能量背景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三江口水库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对该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构造类比法分析表明:蓄水后发生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较小,但有可能发生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概率预测法分析表明:库首段(新滩子—狮狸弯)发震概率较小,仅为0.02;库中段(狮狸弯—牛鼻子)岩溶不太发育,诱震可能性较小,不发震的概率为0.96;库尾段(牛鼻子—峡马口)有可能诱发微震,发震(M3.0)概率为0.10。  相似文献   

6.
运用极值分布理论对1970-1999年间台湾和华东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性研究。得出其地震相应震级的复发周期[T(M)],理论发震次数(η)和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概率阈值(P0),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 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的结果对华东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综合判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矿山地震能量极值分布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冈贝尔I型极值分布应用于矿山地震能量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导了能量极值分布函数的表达式,给出了其参数确定方法。在简要介绍老虎台矿矿山地震活动的构造及物理背景后,结合老虎台矿矿震实际,介绍了如何将能量极值分布用于强矿山地震事件的预测。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预测的月最大矿震能量的概率分布与实际记录的矿震月最大能量分布一致。最后应用该法预测了老虎台矿未来几年内强矿震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宋金  蒋海昆  孟令媛  臧阳 《中国地震》2017,33(2):219-228
本文采用分层粘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对芦山震中产生的库仑应力加载的影响,进而结合Dieterich(1994)提出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给出芦山附近区域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时其累积发震概率达18%,说明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加速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本文还计算了汶川、芦山2次地震对其间"破裂空段"处产生的累积库仑应力扰动的影响,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给出了"破裂空段"处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变化。虽然计算结果可能受到大邑地震、介质模型参数的选取和背景地震发生概率等因素影响而存在一定误差,但"破裂空段"在2次强震应力加载下累积发震概率是不断增大的,因此我们认为"破裂空段"处发生中强地震的紧迫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及汾渭地震带的发震概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韦布尔(Weibull)分布对陕西省及汾渭地震带的中强地震活动进行概率统计分析,得到所研究地区的中强地震平均复发周期和发震概率。通过陕西省及汾渭地震带的韦布尔概率模型可以获得任一预测时间内的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韦布尔(Weibull)分布对东北中强地震活动进行了概率统计分析,得到了各地震区中强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和发震概率。可以通过各地震区的韦布尔概率模型获得任一预测时间的地震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1.
概率分配模型及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地震区(带)的地震发生概率确定潜在震源区发震概率的概率分配模型。这一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区(带)的地震发生概率控制并确定了潜在震源区的发震概率,这一原则完全遵从概率论的基本原理;2.模型中用于描述地震发生过程的随机模型,对潜在震源区的发震概率不再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由此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概率分配模型与目前用于新的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中的地震平均年发生率分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对华北地区的应用结果相差不大。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地震活动水平较高时,后一方法可能会低估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永胜6.0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阐述了永胜Ms6.0级地震震区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与构造应力场,结合本次地震的裂度分布几何形态、震源机制解、主余震震中分布和地表破坏等资料,讨论了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程海断裂宾川-金沙江段是该地震的发震断理解。程海断裂宾川-金沙江段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正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13.
台湾及邻区Mb≥4.0地震受月相调制的时空统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丽  陈颙  张国民 《中国地震》2001,17(2):210-220,T002
本文分析了台湾及邻近地区(116°~126°E,18°~28°N)地震活动与月相角的相关关系.所用目录来自Engdahl E.R.等(1998)修正后的全球地震目录,挑选1964年1月1日至1999 年12月31日Mb≥4.0地震目录共2611条.将历次地震的GMT发震时刻转换成月亮黄经λm和太阳黄经λs,得到发震时刻的月相角D=λm-λs,其中λm采用105阶多项式展开.统计D±0.5°(D=0.360°)范围内发生在台湾及邻近地区的地震频次,结果显示,地震频次高于均值的2倍标准偏差的月相角大约在D≈50°、D≈50°90°和D≈50°+180°上.这3个角度大约对应第4、12、19太阳日,比上弦、望以及下弦大约偏离了 50°.统计分析显示,地震频次在月相角上的分布有较尖锐的波峰出现,即台湾地区地震活动与月相角明显相关.从朔起算,以12°为一太阳日,统计每个太阳日及其前后1日内每个0.5°×0.5°子区域中的发震概率和地震蠕变释放概率,结果发现,在人口密集聚居的台湾岛上,造成重大灾害的中强地震在从朔起算的第4个太阳日附近发生的概率是其余时段的4倍.特殊地区对月相角的强烈响应为防震减灾和地震预测提供了背景性依据,也使准确的发震时刻预测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青藏高原中部东经88~96°、北纬30~36°地区,采用确定论与概率论相结合的构造物理方法,根据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地层结构、地热环境和驱动背景,计算了各潜在震源区的震源参数和发震概率,对比分析了1988年11月5日沱沱河沿以西7级地震前、后发震概率的变化,并就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趋势进行了讨论。考虑到两次强震之间较小地震所消耗的能量,文中还提出了“有效孕震时间”的概念,给出了推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1月首都圈地区 (38.0°~ 41 .0°N,1 1 3.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3次 (见表 1 ) ,其中 ML≥ 4.0地震 1次 ,即 1月 3日 0 5时31分发生在丰南的 ML 4.0地震 ,该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与 2 0 0 0年 1 2月相比持平 ,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部。能量释放东部地区较强 ,如果不考虑余震 ,首都圈 3个地区 (东、中和西部 )发震频次基本相等表 1  2 0 0 1年 1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φN/°   λE…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了山西地震带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发震概率。经计算,五级地震的重现期是16.2年,发震概率是0.998;六级地震的重现期是64.9年,发震概率是0.777;七级地震的重现期是260.4年,发震概率是0.330;大于等于八级地震的重现期是1570.3年,发震概率是0.062。  相似文献   

17.
借用彭美煊“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山西地震带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发震概率”文中的最大熵原理方法估算了华北地区(北纬30°00′~42°00′,东经105°00′—124°00′)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的中强震的发震概率。经计算,五级地震的重现期为7.35年,发震概率是0.99;六级地震的重现期为38.35年,发震概率是0.92;七级地震的重现期为171.89年,发震概率是0.44。计算结果与历史地震比较相接近,计算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74年和1979年两次溧阳中等地震(近震震级分别为5.8、6.3)前的小地震空区、活化图象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假设单位时间的发震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并利用其检验各时段小地震频数的概率,表明震前活化、复活期的频数剧增不是随机因素引起,而属时间分布异常;同时引入描述地震聚散性的参数——平面集中度Pr,对小震活动不同时段(纯空白区除外)计算结果表明,溧阳6.3级地震前的园环形空区阶段Pr值最大,即平面分布异常显著。文章最后讨论了震前空区、活化图象显著与否,与其背景地震活动水平高低有关,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必须注意在不同地区寻找不同的显著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7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7次 ,其中 ML≥ 3 .0地震有 3次 (见表 1 )。 1 6日 1 2时 2 1分发生在献县的 ML 4.1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地区本月地震活动强度较上 2个月有所回升 ,频度与 3月相当 ,能量释放略低于 3月。本月地震的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部地区 (唐山地区 ) ,东部地区小震活动频次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但中部地区本月地震能量释放有较明显的增强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8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7次 (见表 1 ) ,ML≥ 3 .0地震有 3次 ,3 0日 2 1时 0 9分发生在滦县的 ML 3 .3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较上两个月有所回升 ,频度与 3月相当 ,能量释放略低于 3月 ,震中分布在首都圈东区和中区基本相当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略高于中区和西区。本月唐山地区地震能量释放有较明显的增强。表 1  2 0 0 1年 8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