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含英 《水科学进展》1993,4(4):325-325
谢家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是新中国水文事业的奠基人.他对我国水利水文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47年,我与家泽先生曾同在中央大学水利系执教,新中国成立不久又在水利部共事,我们是心灵相通的好友.他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以及对事业前途充满信心和乐观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正>南延宗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他英年早逝,但他的光辉名字和成就与中国的原子弹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共和国永远值得怀念的一位建有卓越功勋的矿床地质学家。我是地质界的晚辈,1956年在北京地质学院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系毕业后,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涂光炽先生研究长江中下游矽卡岩型矿床的类型与成因。从查阅的文献资料中才知道南延宗先生对我国的有色金属、稀  相似文献   

3.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3,24(3):457-458
2010年仲夏,我收到陈家琦先生寄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云烟札记》。我一口气读完后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你所‘札记’的不是团团絮絮的云烟,而是一条绚丽的彩带。沿着这条彩带,我看到你气宇轩昂地从北京拐棒胡同走来,看到你风华正茂的少年和意气奋发的青年时代,钦佩你在战火纷飞年代投身革命的胆识,分享了你多彩的留苏生活,也勾起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相处的历历回忆。"2012年1月11日,我去北京宣武医院看望陈家琦先生,那时他已久卧病床,靠鼻饲维持生命,可当他见到我时,目光里依然闪烁着他那固有的乐观和幽默,而那时,他还不知道与他相濡以沫50余载的爱妻已在另一家医院先他而去了。我顿时难忍酸楚,背过脸去,然后才默默地和他对视着,许久,许久。2012年6月22日,陈家琦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南京。痛哉!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多么脆弱和无奈啊!然而这都是因为在漫漫一生中,为事业已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力,乃至弥留之际再也没有一丁点气力了。  相似文献   

4.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1,22(2):294-294
王锦生先生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我虽与王总共事的时间不多,但他对水文测验事业的执着、工作之勤奋与严谨,以及对中国水文测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一直在我记忆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王锦生先生是山东诸城人,1928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  相似文献   

5.
李连捷先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教育家,为土壤科学发展的地学理论基础和生产应用做了大量工作。我作为李连捷先生的研究生,有幸在先生身边度过了10年,切身体会到了他对研究生的关心和培养。他不仅教我学业,而且教我做人。他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幽默的谈吐让我难忘。他注重调查研究,力求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他不墨守成规,注重创新发展;他精益求精,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乐观地面对人生都给我留下了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年初先生谢世时,我正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未能在他弥留之际看上最后一眼,心中总有一种隐隐的痛感.在此之前,先生已转辗病榻一年有余,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却很少去看望他,惟恐他老人家化疗后抵抗力不足,我们把外面的病菌带给他.说实话,我们都没有最后的思想准备,先生尽管已九十高龄,但身体底子一直很好,国家在他罹病期间,又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我们坚信他会挺过这一关.  相似文献   

7.
华南大地构造及其与日本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几年来,我和科学院的孙枢先生、李继亮先生、王清晨先生、陈海泓先生以及一些年轻的研究生做了华南大地构造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结论。我们也画出了一些有关华南板块构造的初步图件,还没有最后完成,今天还不能摆出来请大家指正。 我应该加以声明的是,今天我在这里所讲的是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科学哲学和方法问题,而不是详细地讨论区域地质情况。大家都知道,自1976年以来,我差不多  相似文献   

8.
我是1958年知道陈国达先生的名字的,已经有五十多年了。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名字有着一种若明若隐的关系,说起来是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 《地球科学》2019,44(5):1439-1440
今年是马杏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以这篇文章,纪念我的老师马杏垣先生,以表达我对马先生以及原北京地质学院所有老师的感念.1960年秋,我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始了五年的大学生活.那时的院长是高元贵,他和何长工、刘型都是有着革命的经历,又懂得教育的领导.马杏垣先生是副院长,他和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傅承义、王鸿祯、秦馨菱、池际尚、凃光炽、张炳熹、郝诒纯、高平、潘钟祥、王嘉荫、薛琴舫、周卡、苏良赫、陈光远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汇聚于北京地质学院,构成建院之初最宝贵的师资力量,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从建院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使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一批像赵鹏大、翟裕生、殷鸿福那样的优秀人才,为学院后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初识先生,是在1962年,先生和业治铮教授共同筹备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之际。先生正值壮年,懦雅豪迈,风流潇洒。以后的三十年中,我们长期共事,相濡以沫,肝胆相照。友情历风雨而愈淳,越岁月而弥新。他那坦荡磊落的胸怀,坚毅不拔的性格,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科学造诣,以及广博的情趣,敏捷的才思.给我许多启迪,使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1.
我当学生的时候,在地史学课堂上经常提到孙云铸先生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造诣很深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史学家,特别是对中国的寒武系和三叶虫有深入的研究。当然,在其他方面,如开平盆地奥陶纪地层的对比,中国的含笔石地层等等,也都有独到的见解。50...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尹赞勋院士诞辰100周年,以此文来纪念尹先生对中国地质事业所做出的功绩.尹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地质学家之一,他博学多才,不仅仅在古生物学,而且还在地质学的其他分支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在法国学习古生物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而且他还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第一个发掘和研究了中国洞穴沉积以外的第四纪地层和化石;他对大同火山、镜泊湖、北京房山云水洞的研究都是原创性的,成为后世研究的楷模;他主编的中国地层表和中国地层表续编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必读书籍.此外,尹先生是第一个向中国介绍板块构造的学者.尹赞勋先生始终认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他帮助和鼓励年轻人学习,并且与他们分享他自己的资料和观点.我认为尹赞勋先生不仅仅是地质学家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他同时代学者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3.
任纪舜 《地质通报》2019,38(8):1403-1404
<正>2019年5月25日是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座谈,传承马先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对主办这次活动的单位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我们尊敬的老师马杏垣先生的在天之灵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马杏垣先生是中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特别对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造诣深厚。他和他的学生在五台  相似文献   

14.
童潜明 《地质论评》2016,62(3):6203678-6203681
正1953年7月我小学毕业后为读初中,从湘乡偏远的农村乘木帆船沿涟水而下,时经半月到达长沙市,投奔当时在解放军第22步兵学校理论大队当教官的大哥处,他当时住集体宿舍无法安置我,就将我寄居在当时的上黎家坡33号地质调查所童文蔚先生家,复习功课准备小学升初中考试。文蔚先生是我家的世交,原是一个贫苦农民,聪敏实诚,1926年我祖父带他外出,介绍他到新成立的湖南地质调查所从亊总务工作。我住到文蔚先生家以后,结识了所里也在考初中的  相似文献   

15.
周治安 《安徽地质》2011,21(2):91-94
国人曰:大爱无言,上善若水。我认为这两句话是对常印佛先生品行的贴切写照。我体验先生的上善,受过他的大爱,大爱无言,感恩不能无言。为了善与爱的传承,谨撰此短文,权作对恩师常印佛院士80华诞的祝贺。回首往事,我与先生相识于51年前。那年我大  相似文献   

16.
序言     
龙蛇腾飞,大吉大利,迎来钟大赉院士的80华诞.《地质科学》出版论文专辑以资庆祝. 钟大赉院士是我的良师益友. 1976年我还在大学学习,作为毕业班学生参加了全国富铁会战.许昌富铁研究队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西北大学地质系共同组成,孙枢先生任队长、张国伟老师任副队长.我1966年高中毕业,因为文化革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从北京到新疆伊吾军马场当知青5年.后有了学习机会,非常幸运和难得.有幸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共同进行地质研究,更让我倍加珍惜,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令我关注,学习了很多东西,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在炎热的夏天在舞阳地区进行野外考察.那天已到中午,三伏天气没有一片云彩和一丝微风.我们在一个山窝前观察一个混合片麻岩露头.工作一段时间后,各个口干舌燥,大汗淋漓.于是相继站到仅有的一棵树下避太阳,我也跑到树荫下,听他们进行讨论.此时只见有一个人还站在烈日下手拿罗盘,认真的测量和记录,头上没有戴帽子,汗水湿透了他后背的衣服.这个镜头至今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中.我向别人打听,知道他叫钟大赉,是一个有前苏联副博士头衔的专家.  相似文献   

17.
安芷生 《第四纪研究》2007,27(6):908-909
值此恩师刘东生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作为他的第一个研究生,向恩师表示深诚的谢意,感谢他多年来对我的严谨学风教育和始终如一的关怀;感谢他引导我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加国际科学的竞争;感谢他教导我们为科学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8.
2011年2月,注定是我生命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月.这一个月有3位科学大师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院士,中国河流泥沙工程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谢建衡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院士.此前的2010年12月12日,当我专程去南京看望我的导师施雅风先生时,他人虽在病床,但仍向我们安排他正在计划的很多事情.他甚至详细提出了他十分关心的、由他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为基础设立的基金评审小组成员名单和第一届被奖励者的候选人名单.我们当时在场的人甚至有点兴奋,认为这是他病情好转的标志.现在想来,也许这时他已感觉到在世时间不多,在向我们安排重要的后事.由于医生不希望我们谈话太多,他的安排和交代不得不中止.我们约好下次再谈.没料到这竟是最后诀别!每当想起,悲恸不已!他奔波在科学研究不同场合的身影总是不断在我脑海涌现!  相似文献   

19.
袁宝印 《第四纪研究》2004,24(3):252-254
裴文中先生是我国2 0世纪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今年适值他诞辰10 0周年,学术界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他的学术成就,以激励后人。196 3年我做为裴先生的研究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先生学习第四纪哺乳动物、旧石器考古与古人  相似文献   

20.
1985年元旦前夕,我到北京中日医院看望张文佑先生.他当时的精神很好,思路清楚,再次与我讲<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专著结束语中的几个问题,要求我们在此后的研究中重视.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一个地质假说形成之后,其固步自封之日,就是其走下坡路之时!做学问如此,做人亦然.你还年轻,要博采众长,分析断块构造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我元旦后再去医院探望时,张先生已进入监控病房,没想到这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交谈!"固步自封之日就是走下坡路之时"的告诫以及张文佑先生的言谈风貌、期盼之情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并对我的后半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