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镇赉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与GIS进行吉林省镇赉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生态适宜性评价, 通过分析二者差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方向及对策, 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结果显示, 镇赉县宜林地和宜牧地的利用现状主要是盐碱地, 其次为耕地, 很少用于林地与草地; 宜农地和宜农、林、牧地利用格局单一, 耕林草比例不合理;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为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与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分析, 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模式有农林复合、林草复合及开发水田等3种, 农、林、牧用地比例接近3∶1∶1, 空间格局交替安排。  相似文献   

2.
沈锋 《铀矿地质》1989,5(3):129-133
中国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在50年代中期为矿山建设提供了第一批可资利用的铀矿储量;60年代中国至70年代中期,使东南地区成为最重要的铀矿资源基地;70年代中期以来,展现了中国东北部找铀矿的巨大潜力,南部也取得了好的成果。中国铀矿资源时空分布和产出的特征是:矿床分布广泛,地区间差异明显;矿床产出时代新,矿床以中小规模为主,矿石平均品位中等;矿床以围岩分类: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占总储量的61%),砂岩型(占21%),碳硅泥岩型(占13%)。借鉴西方国家70年代以来该项工怍飞速发展及重大突破的经验,为保证中国铀矿勘查工作长期稳步发展,有大的突破,必须加强西部地区的区调普查,实现找矿中心的战略转移。为此,近期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调整队伍部署,提高技术素质;加强经济评价,做好宏观调控;加强资源评价,制定勘查规划;依靠科技进步,实现铀矿勘查工作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朱震达  王涛 《第四纪研究》1992,12(2):97-106
中国的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取得了一些成果。据此,本文对沙漠化的概念、成因、过程、指征、后果、发展趋势及其治理等方面进行扼要的介绍。研究表明,沙漠化是一种人为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蔓延速率从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的年均1560km2发展到近十多年来的年均2100km2;实践证明,沙漠化土地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整治过程而恢复其原有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李连捷院士是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我国土壤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土壤地质学派的创史人。他有关土壤发生的地学基础背景的正确而鲜明的学术思想引导着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的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他一方面不断学习国际上在这方面的学术发展动向及前沿;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国发展的生产实际。他在20世纪50-60年代以综合考察,70年代以后以扎根基点的形式发展土壤科学、培养研究生。他一生刚正不阿、高风亮节,实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建省南安市废弃矿山及周边环境进行野外实地调查,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成果为基础,根据矿山开发占地类型对废弃矿山土地进行分类。挖损的土地根据“木桶原理”判别出短板因子并建立评价模型,压占的土地根据周边环境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建则建”的原则再利用,分别评价南安市废弃矿山土地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适宜方向。评价结果表明:南安市宜作为城镇建设的废弃矿山图斑有513处,可利用土地面积14.95 km2;宜作为农业发展的废弃矿山图斑有451处,可利用土地面积15.17 km2,后期可根据政府规划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东营区针对全区土地资源“一少一多”的实际(即:耕地总量少,总面积29588.1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6%,人均耕地仅有0.12hm2,而且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量的55.5%;耕地后备资源多,宜农土地面积8540hm2),精心组织土地开发整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东营区在福建漳州召开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2006年10月,非洲十国考察团到东营区考察学习土地开发整理经验做法;2007年被评为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先进单位,才利民副省长到牛庄镇1133.33hm2(1.7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场进行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国外资源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研究是当代地理学与相关学科共同涉及的一个重要综合实践领域。近40年来,国外地理界在以土地为主的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资源综合体分析和资源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等方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本文围绕这些进展详细考察了国外资源研究的发展背景和现状,并就该领域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低丘缓坡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储备资源,在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成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金寨县2011年SPOT5高分影像、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等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土地资源进行了分类,选取了利于综合开发利用适宜性因子,应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因子权重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金寨县低丘缓坡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得到如下结果:金寨县低丘缓坡资源主要分布于北部及东北部,其中梅山镇及南溪镇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较高,长岭乡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最小;全县低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分值为0.279~0.772,其中宜建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最高,不宜开发低丘缓坡资源面积占比最小;土地利用分类中,裸地较其他地类而言更适宜进行开发利用,因而宜建、宜农、宜林、宜园低丘缓坡资源面积种裸地占比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9.
本项研究针对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宏观决策的需要,提出并实践了以遥感数据计算机地被监督分类图为基础,配合实地调查和其它资料编制十万分之一土地资源评价图。经对图上各类土地面积量测和各类农田增产潜力试验,测算出现有耕地、宜农地、柑桔园和宜牧地食物产品的产出能力,进而求出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库区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创新点如下: 1.以遥感数据地被监督分类图为资源制图基础。其最小分辨单位等于实地50m×50m,每块遥感图象分出20~24个地被类型。大类型(指水田、旱地、灌草地、裸地、城镇、水体)划分精度达84%,界线精度达90%。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述了李连捷先生为中国的土壤科学和为生产服务而奋斗的一生。20世纪40年代,他在去美国深造之前,就在国内到贵州、广西和华南的许多省区进行了大面积的土壤调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接受先后到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省区进行荒地资源垦殖的调查任务,并于50~60年代,先后参与和组织了对西藏、新疆等地多专业的大型综合考察。通过这些考察,为西部大开发摸清和积累了大批可贵的自然资源资料,为我国土壤的发生和分类、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李先生在他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工作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土壤科学人才。他一生刚正不阿、高风亮节,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李连捷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地质分析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优化关中盆地国土空间格局,从抓住关键因素、科学定量评价、阈值标准有据、结果可信适用的思路出发,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木桶理论、风险理论和边际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关中盆地的双评价实践工作中。基于木桶理论,识别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富硒土地、引汉济渭水资源等4项关键因素;基于边际理论,开展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基于风险理论,开展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和地质安全评价;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价;将综合评价结果与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现状或规划结果做叠加分析,调整和优化区域发展“三区三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木桶-风理-边际理论的双评价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信:关中盆地87%的土地属于适宜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引汉济渭工程使关中盆地成为承接东部人口和GDP发展的最佳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要珍惜集中连片分布的富硒土地,作为永久农田予以保护;禁止在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和地质灾害高危险区进行工程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抓手,从源头防控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本项主要成果包括《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60幅)、分幅说明书,土地资源数据集和数据库、编图制图规范。除数据库外,都已出版发行。 该项成果的主编单位是中科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参加单位有全国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50个,近300多位科技人员。由石玉林任主编。 该成果是在多年的综合考察与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好的经验,克服了理论和技术上的一系列困难,建立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和与此相适应的土地资源统计体系,并首次完成了土地资源综合制图。具有首创性、综合性与系统性特点。获1991度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写了生态理念探索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潜力评价以及目标和重点工程的确定方法。在新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过程中贯彻生态理念,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地质分析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优化关中盆地国土空间格局,从抓住关键因素、科学定量评价、阈值标准有据、结果可信适用的思路出发,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木桶理论、风险理论和边际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关中盆地的双评价实践工作中。基于木桶理论,识别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富硒土地、引汉济渭水资源等4项关键因素;基于边际理论,开展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基于风险理论,开展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和地质安全评价;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价;将综合评价结果与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现状或规划结果做叠加分析,调整和优化区域发展"三区三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木桶-风理-边际理论的双评价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信:关中盆地87%的土地属于适宜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引汉济渭工程使关中盆地成为承接东部人口和GDP发展的最佳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要珍惜集中连片分布的富硒土地,作为永久农田予以保护;禁止在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和地质灾害高危险区进行工程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抓手,从源头防控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天然富硒农产品是人体摄入硒元素最安全有效的途径,依托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建立的富硒农业和富硒特色小镇等富硒产业,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支柱,其规划和建设需以富硒土地质量等级为基础,但国内缺乏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体系。【研究方法】本文以新田县为例,从耕地的开发利用条件和潜力、开发利用价值以及开发制约条件着手,构建耕地地力、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富硒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新田县新圩镇富硒土壤详查数据和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开展富硒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对耕地的自然属性、环境属性、经济属性等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其评价结果与农产品质量和富硒程度耦合良好,真实反映了耕地资源开发条件与潜力。【结论】构建的富硒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富硒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有较科学指导价值,为富硒土地资源和富硒产业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创新点:从耕地的开发利用条件和潜力、开发利用价值和制约条件着手,构建耕地地力、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富硒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制定指标权重、调查评价单元、单因子等级和综合等别划定等方法与规则。  相似文献   

16.
《地球科学进展》1987,2(1):36-37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建于一九五六年,是在原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工作站和黄土试验站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一个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机构。 科研方向任务:面向黄土高原,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任务,开展水土流失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途径;土壤、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合理利用;植被恢复的理论与技术;旱作农业增产体系和依据等方面的研究,为黄土高原农林牧综合发展和根治黄河服务。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评价——以扬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从土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保护水平三个方面,初步建立了生态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扬州市为研究案例,得出扬州市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扬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评价分值为52.9,处于生态恢复阶段中的治理小于破坏阶段;自2000~2008年扬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水平随时间呈递增趋势,特别是2004年以来递增速度明显加快,到2008年扬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分值为74.7,处于生态恢复阶段的末期,即将跨入生态保育阶段。最后,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扬州生态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祥凤  丁美青 《安徽地质》2021,31(2):161-164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划日益增多,开展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不容忽视.本文以六安市规划区为例,结合区内地质环境条件,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的方法综合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采用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为日后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盐湖学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绵平 《地质论评》2006,52(6):737-746
人类对盐湖的认识与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例如开采盐湖食盐,可追溯至距今4600年前,此阶段称为盐湖研发萌芽阶段。以近代科技理论方法对盐湖研究与开发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大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物理化学为主导的石盐、碱、硼小规模开发阶段;②20世纪中期至60年代,暂称为传统地质学、生物学和化工研究与中小规模无机盐开发阶段;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和化工等多学科研究以及大规模无机盐、盐生物、疗养一旅游综合利用与深加工阶段。但是,不少问题依然存在,如单学科研究而较少相互融合,盐湖资源“单打一”勘查开发现象还较多,已开发的盐湖环境和资源有不少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等。盐湖学提出与建立,既是基于盐湖与盐境综合性自然资源特点和盐湖科学自身研究开发的历程,也是有其国内外科技与经济发展需求的背景。盐湖学是一门新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注重用多学科综合集成研究盐湖,这有利于全面揭示古今盐湖的成因与演化规律,有利于综合评价和充分发掘盐湖多元资源效益,所以它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研究模式。它注重盐湖与其盐体系基础研究与应用工程技术相结合,避免时有发生的两者相互脱节现象,从而形成相互衔接的“一条龙”研究模式,这为发展绿色盐湖产业、盐境保护与盐湖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王宗龙 《山东地质》2009,(10):71-71
近年来,侯家镇的山前、韩家等十几个地处东部丘陵地带的村,因为缺少资源优势和支付项目,经济发展一直徘徊不前。根据当地荒山荒地多的特点,文登市国土资源局与侯家镇党委政府经考察论证,提出荒山治理开发实现方案,联手对侯家镇该片土地进行大面积开发整理。为治理开发好107hm2荒山,侯家镇党委政府和文登市国土部门进行深入排查,并聘请上级土地规划设计院专家进行综合调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