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具有与自然语言相类似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以往的地图语言研究主要关注地图符号的语言学机制,但缺乏从地理学语言视角分析地图语言的内涵与特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泛地图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泛地图背景下,地图在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演化出许多新的特征。本文首先基于语言学理论分析了地理学语言的语言学内涵,指出在地理学视角下地图语言的概念应当从地图符号转向整个地图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图的语言学内涵,阐述了现代地图语言的概念泛化特征,即“内容”泛化和“形式”泛化。其次,本文以地理学语言的视角分析了地图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及地图演化进程中语言结构的演变特征。最后,本文类比语言学中元功能的概念,对地图的语言元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地图演化过程中语言功能发展的新特点,涉及地图的信息载负、信息传播、认知和模拟功能。本文基于语言学视角,对作为地理学语言的地图及其演化过程进行剖析,深化了对地图语言机制的理解,为地理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组件化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发展方向,而三维可视化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文章就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如:三维场景综合建模平台、地形模型的建模和处理、地物模型的建模和处理、地物模型与地形模型融合、基于矢量地图数据生成地表纹理、视景数据动态管理等。并运用开发的系统对河南省新密市古城寨遗址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3.
地图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地图可视化是现代地图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从分析地图可视化的含义出发,提出了地图可视化研究的一个基本框架,同时简要分析了地图可视化的特点。认为地图可视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可视化变量研究、可视化分类研究、时空数据结构研究、视觉感受与视觉效果研究、虚拟现实研究、空间认知与信息传输研究等 6个方面。最后,就北京地区地形三维可视化实践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对同一地物进行多视角倾斜摄影测量,并对倾斜数据进行相关处理操作后,就可以建立出三维模型。当模型精度很高时,利用模型进行三维测图就变成了一种可行方案。本文以倾斜摄影建立的高精度三维模型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三维测图的操作过程,并对三维测图的精度质量进行了评价和总结,认为测图成果能够满足初步设计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认知地图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认知地图作为人对人地关系复杂系统进行抽象化和秩序化的内在表征,是个体空间行为决策、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也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论文通过CiteSpace文献学分析方法并结合经典文献回顾,从多学科视角系统梳理认知地图1948—2020年共70余年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研究认为,认知地图在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认知空间与城市意象、空间扭曲与空间偏好、空间知识与决策行为等方面丰富了地理学内涵。近期与地理学有关的认知地图跨学科研究出现3大转向:大数据时代重新定义认知空间与城市意象的数字转向,以特定群体或事件的空间偏好为切入点的情感转向,以第一人称视角解译空间知识与决策行为的神经转向。最后指出认知地图空间分析的地理学在跨学科融合发展中的角色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赵艳玲 《中国地名》2013,(11):60-63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地图制图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和新理论的相继引进,使地图学的内容和地图的图型,不论其理论基础和工艺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1:100万地图、专题地图、遥感制图、机助制图等相继产生,并在理论研究方面开拓了许多科学分支的新领域。展示了地图学理论体系的新变革,展示了它的生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前景,展示了地图新品种和新内容的迅速增多。  相似文献   

7.
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49  
三维地质建模是三维GIS在地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三维地层模型对实际的地质分析极为有用。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工程钻孔数据构建三维地层模型的方法。该方法以钻孔资料作为地层建模的源数据,具有简单实用、快速稳健的特点,并且能够将用户手工编辑修改的钻孔剖面图融入实际建模流程,解决了以往单纯依靠钻孔数据进行建模而导致的建模结果不精确且难以修正的问题。该文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实现流程,探讨了断层数据的加入对模型的影响及解决方案,并通过一个建模实例展示了该方法的实际建模效果。  相似文献   

8.
三维场景是展示城市规划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山地城镇三维场景构建中,容易出现道路、建筑、绿地等地物与地形匹配不好的情况。以大理海东新城为研究区,以谷歌影像、DEM和大理海东新城规划图为数据,基于City Engine平台和技术,对地形和地物数据进行提升和削平处理,设计了不同建筑、道路、绿地的三维建模规则,构建了相应的三维模型,制作了大理海东新城规划前后虚拟场景。结果表明:使用规则建模方法可快速构建三维场景,场景中地物与山地地形匹配较好,直观的展示了大理海东新城规划前后的城市景观变化。  相似文献   

9.
记者11日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悉,全景展示中国陆海疆域的地图——新编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中国地形》近日由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推出。这套地图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出来,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更直观有力的证据。新版地图编辑周北燕介绍,在原来的横版地图中,右下角南海诸岛仅作为插图,只有主图比例尺的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联网和移动实时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基于地图的传感器实时监控系统将成为管理物联设备的新途径,而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可视化是提高监管效率的主要方法。该文提出一种以开源OSMDroid(Open Street Map)为地图平台,基于自定义矢量地图符号实时展示传感器数据的方法,并在Android移动终端上实施验证。该方法利用可缩放矢量图形(Scalable Vector Graphic,SVG)将传感器设备抽象为自定义矢量地图符号,根据传感器数据类型设计地图符号图元与传感器数据的映射规则,据此在地图上实时刷新传感器设备地图符号。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随传感器数据实时改变,从而实现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可视化显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地图符号实时可视化传感器数据可有效提高传感器设备管理效率,及时获取设备数据,为传感器设备管理提供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信息图谱初探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周俊  徐建刚 《地理科学》2002,22(3):324-330
小城镇建设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为了引导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小城镇演变的内在规律作深入研究。运用“图谱”的表达方式和GIS分析工具,从小城镇图谱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对小城镇的群体空间、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以泰州市城镇群、兰溪市永昌镇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图谱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对城镇发展进行了历史总结、规律挖掘,客观地把握城镇的发展阶段,从而了解不同时期城镇工作的重点,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部署长远规划。  相似文献   

12.
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人口密度空间化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传统方法直接生成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具有不同区域间突变的缺点。该文中基于面积权重内插法与邻域平均法原理,以MapInfo为软件平台,在缺乏地形图、RS图片等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网格单元面积权重内插法,并以丰县为研究区域进行例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缓和了传统方法直接生成的人口密度图中的突变线,制作的人口密度Grid专题地图能够很好地反映人口密度的平均性,生成的人口密度三维可视化地图符合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研究概况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数字地球空间数据的集成研究及应用始于本世纪 60年代 ,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及应用、多元数据的使用推动了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研究及其应用。本文首先对地球空间数据概念进行描述 ,然后对地球空间数据集成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数据集成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论文分析了数据集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四维地貌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模型在地学数量化研究和GIS研究中作用非常关键。在三维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的四维地貌模型 ,能够模拟地貌景观随时间的演变。如何动态表现这种演变 ,一直是地貌模型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探讨四维地貌模型研究的地学理论和意义 ,推导出一种四维地貌模型的建立方法 ,介绍以该方法建立的一个四维地貌模型实例。  相似文献   

15.
地学数据集成的理论基础与集成体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地球空间数据 (简称地学数据 )来源的拓宽、更新手段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使数据集成或集成使用的研究和实用化成为必需。简单地理解 ,地学数据集成是指不同来源、不同性状数据在相同环境下的使用。地学数据是对地理现象和过程及过程时空特征认知基础上的表达 ,地学数据集成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地理现象和过程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性、地学过程时空过程的连续性、地学现象和过程的层次性、地学数据认知的一致性、依赖于元数据的地学数据的透明性、数据内容和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等 ;在此基础上 ,作者在论文中描述了基于地学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地学数据集成概念模型和过程 ,并对地学数据集成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以文献①中提出的基于过程的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POOSDM)为理论基础,将其应用于城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中,以验证该模型的实践可行性。POOSDM是从时空语义建模的角度反映空间对象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事件因果联系,并且通过过程语义和面向对象思想的结合解决了时空动态数据的组织、存储和查询问题。通过分析城市地籍信息的时空变化特点,研究以POOSDM为基础的地籍地理实体对象化描述过程、相关定义和对象构建方法,探索城市地籍综合信息的组织方法和演变过程,为城市地籍时空数据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产-消费模型的"数字城市"信息共享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信息资源共享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在总结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信息生产—消费关系的角度分析城市信息资源共享,提出基于生产—消费模型的“数字城市”信息资源共享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在特点,可以提高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满足“数字城市”建设需求。在此基础上,给出该方法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之一.而地图作为文化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在认知效果、空间要素关系描述、规划理念理解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本文探讨了规划地图动态表达的原则、视觉变量选择、flash实现中的数据处理等注意事项及实例说明动态表达有助于清晰信息导读,平衡界面负载量,提升视觉感受,促进使用者对文化规划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湖泊底泥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分析技术分析了松嫩平原湖泊群湖泊底泥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征,并绘制了6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异图,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湖泊底泥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松嫩平原湖泊群底泥重金属含量除Mn低于土壤背景值外,其他元素均高于背景值2~4倍,并且重金属含量在空间上呈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降低,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污染现状评价表明,Zn已处于中等以上的污染程度,其他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而Mn无污染,污染程度的顺序为Zn>Cu>Ni>Pb>Sr>M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评价的重金属均处于低生态风险程度,单项重金属的风险程度顺序为Pb>Cu>Ni>Zn;综合污染评价与风险评价,Zn的污染程度虽然较大,但仍处于低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20.
地图质量可拓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汪明武  金菊良  李丽 《地理科学》2003,23(5):612-616
可拓学是解决矛盾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理论支柱是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它以物元为基本元,通过物元变换来建立物元模型,化矛盾问题为相容问题。基于可拓论探讨了地图质量的可拓综合评价新模型,即通过构造各评定等级的经典域和全体等级的节域物元矩阵,计算待评物元与各评定等级之间的关联度,判定对各评定等级的符合程度而作出综合评定。文中给出了具体评价流程,并应用于实际地图的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同其它方法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