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郝小翠  张强  杨泽粟 《中国沙漠》2015,35(1):211-219
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2010年6月定西站的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资料,以造成大孔径闪烁仪(LAS)和涡动相关仪(EC)测量感热通量的差异为切入点,从中尺度垂直感热平流输送过程入手,将垂直感热平流输送的贡献作为地表有效能量的一部分引入EC直接观测的感热通量,对比引入前后LAS和EC测量感热通量的差异大小.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定西观测站近地层大气垂直方向主要表现为向上运动,峰值达到0.074 m·s-1,为垂直感热平流输送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尤其该地区处在半干旱区,地表受太阳辐射加热比较显著,近地层温度梯度最大可达0.39 K·m-1,为产生垂直感热平流提供了能量基础.加入垂直感热平流输送的贡献后,EC地表能量不闭合度的日均值由直接观测的0.30缩小到0.24.修正后,LAS和EC测量的感热通量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由直接观测时的1.258缩小到1.186,两者差异得以缩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干旱对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2006 年四川重庆地区夏季干旱对该地区植被生长的影响, 选取该地区多年中分 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增强植被指数( EVI) 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 利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 (HANTS) 算法对EVI 数据进行去云处理, 并根据处理后的结果( 重构的EVI 数据以及HANTS 分 析得到相应频率对应的振幅和相位) , 分析干旱对该地区的影响, 同时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加以补 充说明。将干旱年份和正常年份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处理后的EVI 时间序列数据能较好地反映 干旱对地表植被的影响, 振幅和相位的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干旱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利用光学立体和In SAR技术生成了东南极Grove山地区15 m分辨率的ASTER DEM和20 m分辨率的In SAR DEM。在利用ASTER立体像对生成DEM的过程中引入ICESat测高数据作为高程控制以减少错误匹配,提高DEM垂直精度;而在利用ERS tandem数据生成DEM后,选取ICESat测高数据对In SAR DEM进行倾斜面纠正,以消除基线不精确估计等带来的影响。通过与未作控制的ICESat测高数据进行比较,评价了两种DEM的精度并对误差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两种DEM的差异,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探讨了两种技术生成南极冰盖DEM的优势和不足。最后结合两DEM的优势,融合生成了Grove山地区高精度的DEM。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实质是人为干预下城市生态景观的自组织机制作用过程;元胞自动机(CA)所独有的特征和构模方式使其在模拟复杂性系统如城市系统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模拟能力。利用ASTER影像数据,在CA模型下对福州市2010年和2020年的城市用地进行了模拟。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对真正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荒漠固沙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分布格局,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也不相同,研究植被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可为合理调控固沙植被空间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的固沙植被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对象,于2014—2018年每年5月上旬(雨季前)和10月中旬(雨季后)钻取植被根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研究不同植被根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异性。结果表明:(1)土层越深,固沙植被根区土壤含水量越高;(2)除2017年外,其余年份两种固沙植被根区的土壤含水量均是雨季后大于雨季前;(3)水平方向上距离植被根区越远,土壤含水量越高;(4)两种植被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变异性在垂直方向上浅层大于深层,且垂直方向的变异性大于水平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遗传算法自动获取CA模型的参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杨青生  黎夏 《地理研究》2007,26(2):229-237
本文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来寻找CA模型最佳参数的方法。CA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和土地利用等复杂系统的动态模拟。CA模型中变量的参数值对模拟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获取理想的参数值是模型的关键。传统的逻辑回归模型运算简单,常常用来获取模型的参数值,要求解释变量间线性无关,所以获取的城市CA模型参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遗传算法在参数优化组合、快速搜索参数值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本文利用遗传算法来自动获取优化的CA模型参数值,并获得了纠正后的CA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东莞1988~2004年的城市发展的模拟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以有效地自动获取CA模型的参数,其模拟的结果要比传统的逻辑回归校正的CA模型模拟精度高。  相似文献   

7.
吴啸  李晓军  彭龙军  尹剑辉  梁子森 《热带地理》2007,27(3):224-228,248
基于对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分析,确定了GIS在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中的应用目标和实现功能,构造了基于GIS的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并探讨了GIS和数据挖掘与集成技术及其在城市交通信息发布平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徐凌  陈冲  尚金城 《地理科学》2006,26(3):351-357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系统内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采用解决非线性问题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仿真模拟。针对目前战略环境评价技术方法的不完善,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分析国际航运中心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人口、经济、交通、能源和环境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大连市相关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和验证。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和预测,符合实际情况,为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LBS应用系统多采用独立构建方式,将LBS通用服务功能与应用系统相关功能集成,使系统内部耦合程度较高,虽然能够保证应用系统的完整性,但导致LBS通用服务功能难以共享,造成系统的扩展性差以及数据、计算资源的浪费。该文探索了面向多应用系统的位置公共服务(LBCS)的服务模式与系统体系结构。基于这种服务模式,位置服务系统将由两大部件构成:LBS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系统,且LBS公共服务平台能被多个应用系统使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村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村镇管理信息系统对村镇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村镇管理和规划决策水平,加速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村镇这一聚落地域的信息和管理特点,文章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为基础,将其与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村镇管理信息系统。在论述其设计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基于GIS的村镇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系统所能实现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地球系统空间格网及其应用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涉及跨圈层、跨投影带的中-大-超大尺度问题,对全球地学信息系统(GGIS)、全球空间格网(GSG)及数字地球提出了新挑战。在剖析GSG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需从地球系统整体上设计一个多领域普适的全球三维空间格网———地球系统空间格网(ESSG),以支撑全球变化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结合领域特点,提出了构建ESSG的8项基本要求,并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格网(SDOG)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满足该要求的SDOG-ESSG模型;介绍了SDOG-ESSG模型在地球系统空间数据集成、三维建模、多尺度表达、对象变化表达、数据检索与云服务、过程模拟及空间环境安全规划与可视化决策等方面的7种典型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研究成为一种新范式、新动向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相关的评估理论和方法不断呈现.费用——效益分析从整个社会角度分析评价系统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净贡献,是一鉴别和度量系统经济效益和费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实现系统资源最优化配置,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目标.旅游是一以人的目的性活动为主体的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诸要素相互作用、互相渗透、彼此影响的耦合系统.包含着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满足)和满足环境成本最小化(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层面.表现为一旅游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本文基于费用——效益的系统经济性分析,构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区域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费用——效益分析评价模型,以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青海共和高寒沙地植被恢复区不同林龄(6年、11年、16年和21年)乌柳(Salix cheilophila)人工防护林根系分布及根量进行了调查、测定,同时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垂向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乌柳林根系主要由中根和细根构成,其数目占土壤剖面根系总数的90%以上,其中又以直径小于2.0mm细根所占比例最高,细根占剖面根系总数的50%以上;②各林龄乌柳根系在0~50cm土层分布较为集中,在30cm以下土层,根量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6年生乌柳林根系垂直分布在0~130cm,20年生乌柳可达200cm,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长,各林龄根量显著增加(p0.05);③各林龄乌柳林有明显发达的垂直主根,属典型的垂直状根系,随植株不断生长,根系表现出深根性;④以不同深度根系重量作为解释变量,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响应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林龄乌柳林根系重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p0.001),这也为评价沙地植被改良土壤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方兆宝  林珲  吴立新  江吉喜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3):27-33,i002,i003
长江流域出现致洪大暴雨与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东移密切相关。为了寻找MCSs移动和传播的规律,我们将MCSs的移动路径与其中心附近一定范围内的环境物理量场之间建立联系,构造出MCSs东移空间数据挖掘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包含由9个环境物理量生成的18个属性项,除此,还包括由MCSs本身的空间特征量构成的5个属性项,即TBB强度、面积、地理位置、形状等,共计23个属性项。利用1998年6月至8月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的青藏高原逐时红外遥感云图计算出的云顶黑体辐射温度(TBB)及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有限区域数值分析预报值系统(HLAFS)环境场物理量数据,构造出上述空间数据挖掘数据库,运用空间相关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约简,结果表明:在高度(H)、温度(T)、涡度(VOR)、散度(DIV)、水汽通量散度(IFVQ)、垂直速度(W)、假相当位温(θse)、K指数(K)、相对湿度(RH)等9个因素中,高度、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及k指数6个因素相对独立;而温度(T)、假相当位温(θse)、相对湿度(RH)之间相关性较强,而且与高度等其它6个因素密切相关。根据数据库约简原则,可将温度(T)、假相当位温(θse)、相对湿度(RH)3个因素生成的6个属性项从数据库中删除,以便提高数据挖掘效率。  相似文献   

15.
植物根系活动是植物-土壤系统物质周转的关键环节。为研究不同坡位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根系生长特征,用土钻法调查了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0~60cm深度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包括死根与根表脱落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坡位间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差不嘎蒿活根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各坡位不同,在坡中和坡顶,主要分布在0~20cm层,而在坡底和背风坡,垂直分布较均匀;总生物量和杂质生物量在各坡位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差不嘎蒿群落特征与植株生长特征在不同坡位间存在显著差异,坡底盖度及物种数高于其他部位,坡底和背风坡差不嘎蒿植株密度减小,单株高度增加。差不嘎蒿活根生物量与自身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自身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差不嘎蒿根生长和分配是其在不同沙丘生境生长策略变化的重要反映。  相似文献   

16.
选择西北干旱区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AOD)数据和地面监测站PM2.5浓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相关性良好,对AOD数据进行垂直订正和湿度订正后,发现相关性进一步提升(0.49~0.80,p<0.01)。对订正后AOD数据与地面PM2.5浓度进行建模并选取最优模型,结果均为一元三次模型且模型R2在0.27~0.69之间,其中春秋两季模型R2较高,夏季较低。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春季与秋季模型精度良好,夏季较差,说明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可以用于反演干旱区地面PM2.5浓度值,对卫星遥感在干旱区地面空气监测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数理统计模型、CLUE-S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多智能体系统模型四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是:多智能体系统模型从土地利用的主体出发,选择影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驱动因素,抽象定量化表达智能体的行为准则,利用智能优化算法来选择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演变过程,并在多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下判断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方案的优劣性,很好的解决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过程中土地利用主体、土地利用环境、土地利用类型三个最主要问题在空间上的演变,比数理统计模型、CLUE-S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方面更具有优势,是未来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研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旅游规划信息系统进行旅游规划是一种新的规划思路 ,该文阐述了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系统实现的技术支撑 ,进而以江苏海洋旅游规划为例 ,探讨了江苏海洋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并进行了该系统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东南极夏季中山站邻近固定冰DMS、DMSP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中山站邻近固定冰区采集了两支海冰冰芯并首次分析其中的DMS、DMSP含量。结果表明,两支冰芯上层均含有较高浓度的DMSP+DMS,分别高达114.93及134.41 nmol·L-1。冰芯中DMS、DMSP+DMS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两支冰芯顶部DMSP+DMS高值的成因不同,冰芯1主要受藻类活动影响而产生DMSP+DMS高值,冰芯2主要是由于雪层及薄冰层阻碍,致使DMS在冰芯顶部聚集产生DMS高值。因为海冰底部较高生物量的海冰融化进入水体,所观测的剩余海冰底部Chl a、DMSP+DMS值均较低。在海冰的融化过程中,卤道内的卤水可发生垂向运输,致使冰芯中Chl a、DMSP+DMS的垂直分布有所不同。冰芯的Chl a、DMSP+DMS总量分别为6.79和10.20、51.83和88.41μmol·m-2,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在海冰融化过程中,海冰中Chl a、DMSP+DMS总量变化的总趋势是递减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GNSS-R(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技术进行准确的雪深监测已成为传统雪深测量的重要补充手段。本文使用GNSS-R技术反演了2012—2018年美国阿拉斯加州4个GPS观测站附近的雪深结果,结合加拿大气象中心(Canadian Meteorological Centre, CMC)提供的雪深模型数据产品,以PBO(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H2O项目组提供的雪深资料为参考值,分析了不同手段获取的雪深值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同时评估了GNSS-R反演雪深结果作为独立数据集验证CMC模型数据的能力。结果表明:GNSS-R、CMC和PBO得到的长时间序列雪深结果均具有较为一致的明显周期性变化,整体上GNSS-R反演结果比CMC数据精度更高,更能反映雪深的年际变化情况。GNSS-R反演值和CMC模拟值均能够反映各测站PBO雪深值的逐月变化规律,但GNSS-R反演值的精度和稳定性总体上优于CMC模拟值。GNSS-R反演结果比CMC模拟值与PBO雪深值的季节性变化更具一致性,且对于本文研究的4个测站,GNSS-R反演雪深的精度和稳定性在雪深值较大的春季和冬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