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海油气表层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表层沉积物中气相、液相、固相物质成分和物理化学参数能反映深部油气藏的分布,可作为油气化探指标。文中讨论了东海表层沉积物间隙水液态烃、成岩作用环境指标Fe3+/Fe2+ 、热释碳酸盐(△C)、沉积岩细粒级样品分离。选择了东海油气表层化探主要指标和参考指标。△C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铁锰的碳酸盐系列,东海沉积物△C矿物成分以菱铁矿为主。△C成因上的多解性决定了△C作为油气化探指标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C是地球化学直接找寻油气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报导△C测定最佳条件,各种碳酸盐干扰影响,方法精度及测定装置选配等方面的详细研究结果。建立了适用于石油、天然气及煤藏普查的△C测定方法和便于推广应用的测定装置系统。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25%。指出土壤中存在的非油气成因碳酸盐的量一般超过数毫克即有干扰。根据本文测定的各种碳酸盐热分解温度,指出现在沿用的500—600℃温区测定△C有漏掉部份△C异常的可能性。因此△C测定的最佳温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选择。用该方法在一个已知小油田上发现了一个似环状弱△C异常与构造及油储相符,在某未知地区的剖面测量中,发现了几处强度高,范围大的异常带。  相似文献   

3.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能反映东海油气藏异常的气、液、固相物质成分和物理化学参数可作为东海油气化探指标。本文讨论了东海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可溶铁和△C的油气化探指标。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可作为海洋油气化探液态烃的样品源。根据油气藏顶部氧化还原环境的异常,圈出东海陆架盆地古滨海砂可溶铁Fe~(3+)/Fe~(2+)<1分布区作为油气远景区,提出了东海陆架盆地找油的新领域。△C是用无机组分反映油气富集的一种化探方法。东海陆架沉积物与△C有关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菱铁矿。  相似文献   

4.
土壤碳酸盐△C测量法已成为国内石油化探的一个主要方法,已在地表油气化探不同测量阶段(概查,普查,详查)中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发现该法在某些地区测量时地球化学异常不明显.为提高△C测量法的效果使其在不同景观区均获得好的显示,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基础性实验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研究结果,指出了△C法效果差的原因,并提出了在不同景观区采用不同热相态碳酸盐作为有效指标,代替过去仅用△C一个指标进行测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程学惠  张谦 《沉积学报》1995,13(2):169-177
埋藏在地下深处的油气组份,通过断层、裂隙、可渗透地层以及地下水等多种途径向上运移至地表附近时,改变了原始地表土壤的地球化学场,在土壤中形成可辨异常。油气化探就是运用土壤烃、土壤蚀变碳酸盐(△C),土壤汞、甲烷及△C碳同位素等从土壤、岩芯、水体中检测油气运移的迹象,在地表发现异常,进而研究评价这种地球化学异常和油气的微渗漏及油气圈闭类型等关系,为寻找埋藏在地下深部的油气藏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C(即后生碳酸盐)成因机理的分析,结合典型实例,对△C异常与烃类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及其与地下深处油气藏联系的研究,大量事实证明,△C异常并不总是与烃类异常一致的,只有当△C异常与烃类异常较一致时,△C异常才具有找油气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振海  赵立平 《湖南地质》1991,10(3):259-262
地下深处的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在压力梯度下会向地表产生微渗漏,导致地表物质产生一系列理化异常,在地表形成吸附烃异常、红层退色、粘土化、碳酸盐化、放射性异常和地植物异常等标志。根据这些地表标志的地物波谱特征,选择出油气资源遥感勘查的最佳工作波段,在此基础上,以机载遥感信息为主,以星载遥感信息为辅,以地表地球化学、地植物学、地面遥感勘查作为验证手段,最终施行多元信息复合分析,可达到寻找油气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羌塘盆地戈木错地区的泥火山群进行了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区泥火山沉积物主要为第四系风化沉积物及被流体带到地表的下伏地层岩块组成。酸解烃法、蚀变碳酸盐法(△C)对土壤样品的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含有的有机酸解烃成分具有完整C1-C5序列;烃类各组分间、烃类和碳酸盐指标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烃类气体来源为原油伴生气和凝析油气,显示出深部热解成因气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赋存于地下的油气藏(田)一般都存在向地表微渗漏,油气藏上方烃类垂向微渗漏可引起近地表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变化,形成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异常,这为航空高光谱技术用于探测烃类微渗漏信息成为可能,成为油气选区调查和寻找油气的有效技术方法。在准东2500 km2范围内开展航空高光谱油气探测技术研究,获取了研究区CASI/SASI/T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取了与油气及与油气相关的粘土、碳酸盐、二价铁等信息,通过与已发现的油气藏(田)高光谱油气异常信息的对比研究,在准东地区落实了柳树河子和三台镇2个油气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蒋涛  程同锦 《物探与化探》2005,29(5):425-427,430
针对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区的特殊近地表景观地质条件,油气化探应从方法的选取、样品的采集、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减小和抑制随机干扰因素对化探指标的影响.在已知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法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漠区油气化探工作中,吸附丝法的有效指标(C2~C8、C11~C12等)以不同的异常模式很好地指示了深部油气藏信息.  相似文献   

11.
稳定碳同位素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王国安 《第四纪研究》2003,23(5):471-484
文章对陆相沉积物、湖沼相沉积物以及脊椎动物牙齿中的δ13C研究作了系统的综述,特别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有机质δ13C与碳酸盐δ13C变化趋势相反的原因是CO2与碳酸盐交换平衡时的分馏系数在古土壤堆积时和黄土发育时不一致造成的;陆相沉积物的有机质δ13C较碳酸盐δ13C能更加直接地反映沉积时地表植被状况,陆相沉积物的碳酸盐δ13C在古生态中的应用还有待于对它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国黄土高原末次冰期的气候不利于C4的生长.文章强调古环境、古生态研究应该从现代过程入手,了解现代植物δ13C与气候参数的关系以及现代C4植物的分布规律.同时还认为分子化石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这一新研究手段将会给第四纪研究带来更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吴小红 《地质与勘探》2016,52(4):768-773
渤海深层油气藏勘探潜力大,随着渤海勘探的深入,深层低孔渗油气藏已成为渤海勘探的必然选择。而深层低孔渗油气藏在成因类型和成藏机制上明显不同于先前的构造类油气藏。以渤中12区块为例,对其深层低孔渗油气藏成因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表明,研究区深层低孔渗油气藏为先致密后成藏。根据深层成藏力平衡机制和浮力成藏下限理论,主要为以浮力运移动力为主的常规油气藏,以及以分子膨胀力为主的深盆致密油气藏,是两种不同成因机制的油气藏叠加在一起组成的复合油气藏。晚期原油两期充注成藏加之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导致古油藏的存在。先期原油的排酸作用,异常超压带虽然碳酸盐含量高,但是粒度较粗砂体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少,且颗粒溶孔也比较发育,另外超压使压实受抑制,原生孔隙得以保存,这都是深部致密带出现"甜点"的原因。研究成果对指导渤海深层勘探,拓展勘探领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地表油气化探资料研究油气藏保存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自给 《矿产与地质》1999,13(5):303-307
油气藏的后期保存条件往往是深部油气藏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决定因素。利用地表油气化探资料可以较准确地判断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好坏,尤其对于已存在过又遭后期破坏的泄漏油气藏,在布钻时充分参考地表油气化探评价资料,将可大大提高钻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自从30年代G·Iaubmeyer和V.A.Soko(?)ov第一次提出油气地表化学勘查以来,油气化探的发展几经盛衰,现在又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化探方法,找到了一大批油气藏,特别是地震方法难以发现的低缓圈闭和地层圈闭的油气藏,引起了整个石油勘查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但是,由于油气地表地球化学信息较金属矿弱得很,而且受近地表的土壤性质和地表的气候变化及微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干扰,地表地球化学晕的形状和强度变化多端,这就给地表地球化学资料的正确解释,推断和对比带来了严重困难。针对上述情况,谢学锦教授在1986年就提出“使用多参数的化探方法,将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互相验证,互相增强,从而增加解释推断的可靠性”本文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启迪下,探讨一下单参数和多参数地表地球化学方法,提高地表地球化学勘查对油气藏的识别力,以达到正确推断下伏油气藏存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青海木里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分别采集50件浅表土壤样品和顶空气样品,采用顶空间轻烃法、酸解烃法和蚀变碳酸盐法研究其浅表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顶空气中可检测出C1—C3,土壤中检测出C1—C5,酸解烃各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碳酸盐指标与酸解烃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地表烃类气体来源为原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煤型气,与水合物同源,显示出深部热解成因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土壤中烃类含量和其他有关化学组分等化探方法寻找油气藏的试验,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但由于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互相进行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复杂,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前不久,美国达拉斯化探公司发表了经过多年探索所总结的△C地球化学晕法,该法的实质是:如下图所示,当油气藏中的藏中的气体和低分子烃类,  相似文献   

17.
土壤蚀变碳酸盐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蚀变碳酸盐(?C)是油气化探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油气化探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对?C 的碳源及其具体矿物形态相知较少,导致该法在业内存在一定的质疑。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表土壤样品、海底沉积物以及钻井岩屑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碳源、分布特征及矿物形态。结果表明,不同化探样品中?C的含量与所处的地质环境有关,陆地地表土壤样品中?C的含量普遍较高,其次为海底沉积物样品,钻井岩屑样品中的最低;而钻井岩屑样品(还原环境)中?C 的δ13C 值比地表土壤样品及海底沉积物样品(近地表氧化环境)都要偏轻;由此推测形成?C的碳源有无机、有机以及混合源三种,各种来源的 C 对?C 的贡献因化探样品所处的地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X 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形成ΔC 的CO2除了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分解产生外,还有少量的由未知矿物提供。  相似文献   

18.
宁维坤  任志高 《世界地质》2010,29(2):292-297
方正断陷近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工作采用土壤酸解烃、蚀变碳酸盐(△C)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筛选出多个反映油气异常的指标,圈定出红旗Ⅰ级综合异常、西六方Ⅱ级综合异常和宝兴Ⅲ级综合异常。红旗Ⅰ级综合异常和西六方Ⅱ级综合异常具有异常强度大、平均衬度和评价指数高等特征,为最有利含油气远景区,是进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而宝兴Ⅲ级综合异常强度弱,仅具一定的参考意义。方3井、方401井、方6井和方4井均部署在西六方Ⅱ级综合异常上,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了异常下油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在四川盆地安岳区块运用轻烃 ( C1)、重烃 ( C 2 )、后生碳酸盐 (ΔC)、吸附相态汞 ( Hg)、电导率 ( Ks)和二价铁 ( Fe2 )等化探方法 ,分析研究了 C1、C 2 、ΔC和 Hg等指标化探异常的分布规律 ,统计烃类比值、干燥系数 ( C1/ ΣCn)、平衡系数 ( C1 C2 ) / ( C3 C4 C5)和湿度系数 ( C2 C3 C4 ) / ( C1 C2 C3 C4 )× 10 0 ,认为该区地下油气藏已处于逸散晚期演化阶段 ,阐明了该区油气保存条件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是以地震勘探方法为基础,其成功率低,从而促使非地震勘探寻找油气资源的研究方法问世。八十年代以来,油气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油气藏上方存在着微渗漏的理论得到广泛证实。油气藏烃类微渗漏必然引起地表物质发生变化:土壤吸附烃异常、红色岩层褪色、粘土矿化蚀变晕、碳酸盐矿化蚀变晕、放射性异常、地热异常和地植物异常。将油气藏的烃类微渗漏理论与岩矿光谱特征相结合,便成为利用遥感技术直接寻找油气资源的新方法。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油气遥感科研队,1988年以来在新疆准噶尔和塔里木两盆地进行了航空细红分外光谱遥感寻找油气资源的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