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原东南侧稻米淀粉含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国照  王景波  柏建 《高原气象》2003,22(Z1):157-160
研究了温度、日照时数及温度日较差对稻米淀粉含量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气象条件对淀粉含量影响的综合模型.为四川优质稻区域布局规划和技术调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实测干叶片生化组分和高光谱反射率数据,提出了基于面积归一化的高光谱位置变量一阶导数极值法提取生化组分的新思路。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提取叶片全氮、纤维素、木质素和淀粉含量,尤其是对纤维素、木质素和淀粉含量的反演精度有了提高。研究还表明:该方法在提取全氮、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时,能有效剔除土壤影响,但是在提取淀粉含量时,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3.
1关键品质项评价分析1.1直链淀粉评价分析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灌浆期间(8月11日-9月20日)平均气温、昼夜温差的影响。2018年水稻灌浆期平均气温17.8 ℃,与历年同期相仿,平均昼夜温差10.6 ℃,较历年同期偏低1.8 ℃,促使大米直链淀粉含量相对偏低;大米直链淀粉含量偏低(15-18%)时,蒸煮时吸水率低且米饭柔软,胀性较小且黏性较大,冷却后能维持柔软的质地,食味品质好且有光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92年与夏红薯淀粉含量比较高的1991年夏红薯生长期内主要气象要素分析指出,1992年夏红薯淀粉含量偏低的主要气象原园是8、9月多雨带来的“铁钾症”,并提出了扑救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CO_2浓度的试验中测出六种陆生作物和两种水生作物的鲜重和干重。并从有关文献中摘录了其它18种作物的类似数据。一般说来CO_2浓度对作物干物质含量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在有利于叶片中淀粉积累的条件下,才能提高作物干物质含量百分率。  相似文献   

6.
气象因素对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金银花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气象因子对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釜银花中绿原酸含量与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随日照时数增加,绿原酸含量增加;而绿原酸含量与温度相关性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受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自始至终测定了在若干不同CO2浓度增加实验中的6种陆生植物和2种水生植物的群重和干重,还从文献中摘录了另外18种植物的鲜、干重资料。一般说来,CO2浓度增加对植物干物质含量百分比几乎没有影响,除在有利于叶子中淀粉积累的情况下,那么它导致干物质含量百分比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川西高原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国照  张勇 《高原气象》2004,23(Z1):156-160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影响,利用优质稻品种"合系39号",在川西高原南部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稻米蛋白质、氨基酸等的实验室分析资料,采用正交多项式积分回归方法,分析了从齐穗前35天到成熟期间温度、日照、温度日较差等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影响,建立了气候生态主导因子的动态影响综合模型.结果表明,温度的影响从齐穗前20天至齐穗后40天,温度日较差和日照的影响从齐穗前30天至齐穗后40天,且不同时期的影响系数不同,但蛋白质、氨基酸的变化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处理下的光合速率分析得出:在干旱条件下,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光强和空气相对湿度;在土壤水分含量偏大时,主要影响因子为光强和空气温度;在土壤水分含量适中时,主要影响因子为光强、CO2浓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同时,对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光合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数学模拟。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气象条件 (CO2浓度、温度、土壤湿度) 变化对小麦叶片、茎、籽粒中量元素 (Mg、Ca、S) 和微量元素 (Zn、Fe) 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浓度、土壤干旱胁迫对这5种元素含量积累有利; 高CO2浓度伴随高温缩短了小麦生育期, 使籽粒产量明显下降, 综合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有利影响和产量的不利影响, 要想获得正常气象条件下等量的5种元素, 小麦的供给量将会是短缺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流性降水变化特征及影响 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NCEP/NCAR逐日、逐月温度资料和相对湿度资料,及长江中下游6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近60年来全球和北半球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分析了温度增加前后,夏季(6~8月)对流性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部分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60年来,北半球年平均及夏季平均地面温度为增暖趋势,1998年为增暖突变年份;变暖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对流性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呈增多趋势且强度增强;全球增暖后,对流层中、高层水汽含量呈下降趋势,对流层低层水汽含量呈上升趋势;热含量除个别月份外,在700、850、1000 hPa均有明显增长;大气中不稳定性也显著增强.这些与对流性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强度的增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气中水汽含量变化、湿空气热含量增加和不稳定性增强对对流性降水事件可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将棉花苗期高度与同期温度、降水和最终含糖量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苗期的相对高温、多水造成徒长;相对低温、多水造成滞长,必然对应着含糖过高,而苗期正常温度与降水则与含量低相对应。同时,对多年苗期温度、降水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隶属函数,以佰和监测苗期气候给棉花含量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中外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气水汽、云的分布特征、空中水资源的降水转化率及其影响因子等。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西部及东部水汽含量较中部高,背风坡水汽含量较迎风坡高,季风区及山脉地区云水资源高于盆地、沙漠上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对流层底部的水汽显著增多,其中夏季增加最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西北部分地区云水路径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呈现"东正西负"的东西向变化差异以及"北正南负"的反相位特征。大气环流、地表温度、下垫面地表特征等因子通过影响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水汽输送及蒸散,进而改变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空中水资源,空中水资源的改变通过影响辐射收支、不同高度云量及第2次相变产生的云水含量进而对局地温度和降水产生影响。以往研究中,大部分主要针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云平均状态的分布与变化特征,而与降水相关联的空中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目前仍不清楚,有待系统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可能不会引起我国北方冬小麦营养品质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未来气候变化对冬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开顶式气室与红外辐射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冬小麦生长季增温和CO2浓度升高的复合影响试验,在6个小麦生长季模拟了21世纪中后期两种可能的增温和CO2浓度升高情景。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增温与CO2浓度升高情景下,冬小麦冬后发育期前移,生育期平均气温较对照的增加幅度远小于生长季增温幅度,灌浆期遭遇的高温日数减少,主要生育阶段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在增温与CO2浓度升高复合影响下,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略有增加,籽粒淀粉与脂肪含量未显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增温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综合影响弥补了CO2浓度升高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负效应。如果不考虑小麦品种变化影响,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不会导致我国北方冬小麦籽粒营养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5.
大气对NOAA通道辐射透过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LOWTRAN7大气辐射计算模式,对NOAA三个通道分别选取不同的模式大气进行计算,得到了各种模式大气的大气透过率。详细计算了探测路径上卷云、不同气溶胶模式、大气温度、水汽含量变化等气象要素及大气成分的变化对大气透过率的影响,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61—2014年逐月全球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数据集、ORA-S4海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南地区秋季干旱的年代际转折及其与热带印度洋热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秋季SPEI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变化型,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88年发生了年代际转折,转折后(前)为偏旱(涝)期。进一步分析表明,华南秋季SPEI与同期热带西印度洋海洋热含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当秋季热带西印度洋热含量偏低时,华南地区SPEI偏小,易发生干旱。热带西印度洋热含量异常影响华南秋季干旱的可能机制为:秋季热带印度洋热含量变化表现为""型的东西向偶极子分布,即当热带西印度洋热含量偏低时,热带东印度洋热含量将会偏高;而热带东印度洋热含量偏高将会使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外逸长波辐射偏小、降水增多,凝结潜热释放增强,产生偏强的东亚Hadley环流,使华南地区存在异常下沉运动,不利于产生降水;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还会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面积偏大,西北太平洋存在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华南地区受偏北气流异常控制,从而削弱了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是热带西印度洋热含量异常影响华南秋旱年代际变化的重要环节,因此用NCAR CAM5.1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的敏感性试验,证实该区海表温度年代际升高对华南秋季年代际干旱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桑树冬眠期的估测试验、冬眠期解除条件试验以及休眠前后植株内醣、淀粉含量和干物重的测定,得出桑树进入休眠期的农业气象指标和桑树进入休眠期后体内养份消耗受外界气温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同一品种水稻的糙米蛋白质含量,季节差异很大,其差异主要是气象条件影响所致。不同季节齐穗的水稻,其糙米蛋白质含量不同。早稻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齐穗至成熟期间太阳辐射增强,蛋白质含量降低。晚稻主要受温度影响,齐穗至成熟期间平均温度增高,蛋白质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解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ST)的各种存在关系及其相互转换过程,以及监测和评价陆表变化,尤其是根据描述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参数,解释NDVI达到饱和以后的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应用,该文从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之间机理出发,分析了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NDVI-ST特征空间的干旱监测模型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高植被覆盖度情况下NDVI-ST特征空间拟合随意性增大,影响干旱的监测精度;同时多种因素对下垫面温度及植被指数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影响干旱及植被的监测精度。今后的研究当中要针对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数据,分析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和水分状况条件下NDVI-ST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修正NDVI-ST空间特征及干湿边(冷热边)的变化特征及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特别是高植被覆盖度下的修正应用,使ST-NDVI特征空间方法在干旱监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解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ST)的各种存在关系及其相互转换过程,以及监测和评价陆表变化,尤其是根据描述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参数,解释NDVI达到饱和以后的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应用,该文从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之间机理出发,分析了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NDVI-ST特征空间的干旱监测模型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高植被覆盖度情况下NDVI-ST特征空间拟合随意性增大,影响干旱的监测精度;同时多种因素对下垫面温度及植被指数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影响干旱及植被的监测精度。今后的研究当中要针对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数据,分析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和水分状况条件下NDVI-ST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修正NDVI-ST空间特征及干湿边(冷热边)的变化特征及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特别是高植被覆盖度下的修正应用,使ST-NDVI特征空间方法在干旱监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