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救助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辽宁省民政厅于2004年推出了旨在资助家庭贫困、无力缴纳学费的大学生圆大学梦的“福彩助学子行动”。这项公益活动的同的是践行福彩“扶老、助残、救孤、济贫”宗旨,让大贫困学子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作为辽宁省民政系统扶贫帮闲的标志性活动之一,“福彩助学子行动”自2004年启动以来,两年投入840多万元福彩公益金,帮助3487名特困学习实现了梦想,跨进了大学校门,圆了大学梦。  相似文献   

2.
一、践行福彩公益宗旨 为困难学子圆梦 中同福利彩票由国务院批准发行,肩负着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的重要职责,发行宗旨是“扶老、助残、救孤、济团、赈灾”。  相似文献   

3.
10月27日,由福彩公益金资助改扩建的辽宁省建昌县贺杖子福彩初级中学竣工落成。这是辽宁省福利彩票发行以来的一大盛事,也是福彩“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宗旨的具体体现,它标志着福彩“支持公益,共建和谐”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竣工庆典仪式上,辽宁省彩票发行中心主任崔利生、市民政局局长张宝成、建昌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竣工剪彩仪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4.
启动金秋时节,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一片喜庆。10月18日晚7时,由省民政厅、省文化厅主办,省福彩中心、省电影总公司、省老年艺术团等单位承办的“爱满楚天,情暖农村”——湖北福彩文化“三下乡”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省民政厅厅长谢松保、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志海,以及省财政厅、省老龄办等部门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福彩“文化三下乡”活动,包括福彩送文艺下乡、福彩送电影下乡、福彩送温暖下乡三个部分。当晚,来自新洲区和阳逻街各乡镇的数千名农村群众来到阳逻中心街,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共同欣赏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和…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全国各地福彩发行和销售机构积极参与本地区的公益建设,出现了一批以福彩命名的街路、村屯等名称,成为城乡地名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村屯冠名中的福彩情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农村村屯名以"福彩"冠名,即把福彩公益金资助的乡村扶贫工程视为一个福利项  相似文献   

6.
“治贫先治愚,建校育人厚德载物,福彩赋真情扶困帮本义重情深”。2006年8月24日,在辽西第一高峰——大青山脚下,建昌县贺杖子初级中学彩旗高挂、鞭炮齐鸣,近300名学生、教职员工和父老乡亲迎来了一个可喜可贺的好日子,由辽宁福彩出资改扩建的建昌县贺杖子福彩初级中学奠基开工了,这标志着辽宁省第一所福彩学校正式诞生。辽宁省民政厅厅长薛恒、副厅长张克宇、省彩票发行中心主任崔利生等省、市民政部门、彩票发行机构和建昌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建昌县贺杖子初级中学始建于1979年,现有6个教学班,332名学生,23名教…  相似文献   

7.
南京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时空分异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旳  张伟飞  汪毅  陈培阳 《地理研究》2019,38(12):2873-2888
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ESDA的方法,探讨2000—2017年南京城市户籍贫困人口的时空分异格局,并从居住空间分异的视角出发,归纳总结出南京城市户籍贫困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表明:① 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沿袭了2000年“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且分布状态进一步趋于分散,空间集聚则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即热点区域基本都位于绕城公路以内;② 未成年、无业、有就业能力(尚未正式就业)和刑释解教的贫困群体,尤其是刑释解教且无业的贫困群体,是当下城市贫困空间治理重点关注对象;③ 相比于2000年,目前南京城市户籍人口的贫困地域产生了明显分异,可划分为隐蔽型、安置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贫困人口聚居区;④ 在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和社会行为的交织作用下,南京城市户籍贫困空间重构的同时,也经历了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乡试”毕竟是地方科考,中试的学子们取得举人身份,初步具备入仕资格了,但要想端皇家的金饭碗,还要考好国家级大考——“会试”。  相似文献   

9.
文山州特困乡贫困类型划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贫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更客观、更准确、更科学 分贫困类型,是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重要步骤。云南的贫困和全国的贫困状况基本一致,首先是区域性贫困,其次是结构性和阶层性贫困。文山州位于滇东南岩溶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完全,地表径流形成困难,干旱缺水、交通闭塞。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环境处于全面落后状态。贫困指标的选取涉及贫困乡村的人口资源、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准、社会发展、对外交流等方面。因子生态分析法是较为先进的现代多元统计方法。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文山州50个特困乡进行主因子提取和信息归纳,其次,在因子分析基础上进行样本分层聚类,总结几个类型的贫困特征并给出反贫困建议。中国经济重心的西移和各方的共同参与有利于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末,在全世界形成贫困共识的大背景下,旅游与贫困直接相关联,被很多贫困国家作为脱贫的一种工具,直接促使PPT行动的产生以及旅游减轻贫困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该文从旅游与贫困关系的一般认识展开,梳理了国外旅游与贫困关系的理论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基于旅游减贫实践的视角对旅游减贫的方法途径进行了述评。从经济理论视角,旅游发展确实能促使贫困者获益,但同时也有扩大贫富差距的风险;而从旅游减贫实践分析,要想提高旅游的减贫效应,旅游发展中不能忽略旅游的非经济影响;要积极鼓励主流企业的参与,同时注重发挥旅游业强大的关联性作用。这些结论对我国旅游扶贫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区域贫困的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丁建军  冷志明 《地理学报》2018,73(2):232-247
贫困的多维属性和空间属性意味着具备综合性和区域性优势且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地理学在贫困研究和扶贫实践指导方面应大有作为。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地理学关注的贫困主题及其研究进展基础上,尝试从地理学视角阐释区域贫困的本质、构成要素、格局、形成过程及应对方案。主要结论为:① 区域贫困的本质是特定时空情境下“人”(贫困主体)、“业”(生计活动)、“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维度上的剥夺或三者之间耦合失调的过程与状态。② 区域贫困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各要素层面的剥夺以及三要素“人业地”耦合失调形成区域贫困格局类型。③ 区域贫困格局的形成既是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之间非线性“负向循环累积”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主体性要素“人”和客体性要素“地”未与中介性要素“业”的变化相协调在特定地域的表现。④ 区域贫困的系统化干预既需要各要素层面的“靶向干预”,还需要各措施之间的协同,而仿效医院的会诊制度是一种可行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区域多维贫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李寻欢  周扬  陈玉福 《地理学报》2020,75(4):753-768
贫困包括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两者均具有多维属性。区域多维贫困是贫困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度贫困地区是区域多维贫困的集中表现,是当前和未来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本文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界定了贫困地域系统和区域多维贫困的概念,并探究了区域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据此,以中国334个深度贫困县为研究对象,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ESDA技术刻画了中国深度贫困地区的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 区域多维贫困是贫困地域系统发展演化过程中“人”“地”“业”三个核心要素耦合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特定地域在生态环境劣势、经济劣势、社会福利劣势上的综合表现,包括生态贫困、经济贫困和福利贫困3个维度。② 深度贫困地区最“深”的地方在青藏高原,最“深”的短板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从单一维度的贫困指数来看,深度贫困地区的福利贫困指数(WPI)>经济贫困指数(EPI)>生态贫困指数(NPI),三者平均值分别为2.77、2.66、1.89,贫困人口社会福利供给不足和公共服务短缺是深度贫困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从多维贫困指数来看,青藏高原是区域多维贫困指数(RMP)的高集聚区或热点区,生态贫困、经济贫困和福利贫困程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③ 区域多维贫困指数能较好地揭示特定区域的贫困状况。在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区域劣势突出的地区,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在空间上高度重叠。  相似文献   

13.
邵祥东 《中国地名》2011,(11):66-67
近年来,福利彩票收藏热快速升温,为进一步满足广大收藏者的喜好,福利彩票发行部门在福彩票面的设计上力求做到主题鲜明生动,内容丰富多彩,图案新颖清新。在以往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的基础上,福彩票面中新增了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等图案,并别开生面地将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14.
2000-2015年中国农村能源贫困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能源贫困作为世界能源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标志。当前急需探明影响农村能源贫困的关键因素,并寻求有效策略减缓能源贫困。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以能源接入与能源服务作为能源贫困的度量指标,利用Theil指数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刻画中国农村能源贫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中国制定有效的农村能源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① 2000-2015年中国农村能源贫困呈先增后降的“倒U型”趋势,但一直保持着“中部高、东西部低”的马鞍型分布格局;② 中国农村能源贫困的区域差异波动较大,但整体呈缩小趋势,Theil指数降幅为13.71%,地带间差异趋于扩大,而地带内差异趋于缩小;③ 中国农村能源贫困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均在波动中呈扩张态势,其中稳定性热点区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而稳定性冷点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④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能源供给水平、能源投资水平、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水平和农村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农村能源贫困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5.
以乡村贫困空间和乡村贫困群体为研究对象,从乡村贫困的时空格局演变、空间分布及群体差异三方面,研究由此显现出的四大乡村贫困地方特征,即乡村贫困的空间传承性、空间隐藏性、空间集聚性与群体差异性。并在深入分析乡村贫困地方特征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与乡村住户两种尺度,探讨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行政村来说,除家庭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影响之外,地形起伏度和非农建设用地比重与乡村贫困率呈显著相关;对于乡村住户而言,家庭居住地区、家庭职业阶层、社会公平评判是乡村住户陷入或脱离贫困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贫困不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贫困,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阶层贫困。  相似文献   

16.
减贫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位目标,厘清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的作用机理与成效,可为乡村扶贫开发提供新视角、新路径。论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探究农村普惠金融的减贫机理,并集成多源数据与多元方法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作用路径与影响的异质性进行了系统性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减贫作用存在直接与间接双重路径。三维贫困标准下农村普惠金融指数对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减缓边际效应为67.5%,且减贫效应稳健。农村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存在群体差异,因贫困群体的贫困程度、受教育水平与贫困类型不同而呈分异特征,对深度贫困群体和低受教育水平贫困群体的减贫效应相对较小,对收入贫困、就业贫困、健康贫困与生活贫困均具减缓效应。需要科学识别农村普惠金融与贫困群体/地区的耦合过程,实现普惠金融的差异化供给及其与农村教育的深入关联以提升农村普惠金融减贫的深度、广度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宗燕  翟红云  蒲海燕 《地理教学》2023,(1):19-22+14
与传统的“一课多境”教学模式相比,“一境到底”教学模式以一条主情境贯穿整节课,教师通过创设不同的子情境和梯度性的问题链,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该教学模式具有设计精、处理透、系统性和连续性强等特征,既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有助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为例,将“探秘新疆‘三生三世’”作为情境主题引入课堂并贯穿始终,创设“今世——入干旱之境”“前世——溯干旱之因”“来世——解干旱之困”三个子情境,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三种表现串联成线,形成知识脉络,深化学生对整体性的认知,树立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8.
为答谢广大彩民对福彩双色球的支持和厚爱,让彩民更直观地了解双色球开奖过程,提升福彩的诚信度,7月14日开始,辽宁省“走进双色球”活动已全面展开,由沈阳市投注站负责人、彩民、记者组成的第一批观摩团在北京摇奖现场见证了双色球开奖的过程。在北京期间,代表们现场观摩双色球的开奖、与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并免费游览长城、故宫、颐和园等风景名胜。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战的打赢使贫困治理的目光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脱贫人口与相对贫困人口的重合性决定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仍将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主战场。以大别山区的新县和黄土高原地区的延长县为例,以贫困发生率为因变量,从“人”、“业”、“地”3个维度选取自变量,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贫困空间分异模式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别山区贫困空间集聚为点状和团块状相间分布为主,黄土高原地区则以团块状为主。大别山区“地”和“业”2个维度对空间贫困作用显著,黄土高原地区则“人”、“业”、“地”3个维度相对均衡。承载空间“地”的资源丰度带来的生存压力不同两地贫困形成机制的差异所在,黄土高原地区基于足够的生存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形成3个维度的负向循环累积,而大别山区在资源匮乏作用下,个体生存理性抉择下选择外出务工,从而打破贫困累积的循环。  相似文献   

20.
基于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数据,以西安市典型社区贫困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语义差别法研究生活环境感知、熵权TOPSIS 法测算主观满意度、关联网络法分析生活感受特征。结果表明:贫困群体对生活环境感知存在局限性,感知能力较差,大多数人群感知结果偏向于正,形成主观感知与客观事实存在偏差的特征。贫困群体对生活质量感知较为敏感。就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而言,贫困群体主观满意度不高,离各指标的最优状态还相差甚远。4个典型地区贫困人群的主观满意度同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就生活质量感受特征而言,贫困群体对其生活状况的感受整体上是消极的和负面的,生活的不满主要与工作状况、薪资水平密切相关,生活的满意感主要与邻里关系及交通条件等有关。不同类型社区贫困群体感知差异显著,形成原因与典型社区的规划建设背景、所处地理位置、现有功能定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