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三维网的误差规律,可为制定三维网的布设原则和观测方案提供参考:将三维网平差与二维网平差进行分析、比较,指出用三维网平差可以得出比二维网平差更好的结果:最后还给出了实测三维网平差的算例。  相似文献   

2.
(一)本文从变形网平差的一般理论出发,引出经典平差、秩亏自由网平差和自由网拟稳平差三种方法,从而提出拟稳平差理论是变形网平差的普遍理论。设变形网误差方程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的间接分期平差方法,可使控制网的设计、观测以及平差计算等均能分期进行,这样就可避免初期布网和现实要求不符的缺点,即可扩大布网和改进布网方案,分期交付使用,给实际作业带来方便。平差计算也比较简单,初期网的观测值不必再参加平差,只需待二期网平差后,将两期网中有关结果相加,即得整网平差结果。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GPS形变监测网的建立与精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延兴  沈建华 《测绘学报》1994,23(2):142-149
高精度,大规模的GPS网在观测中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为了从中获得高精度的成果,在数据处理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提出了建立误差函数对数据进行筛选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网平差前,对平差网进行优化设计是必要的。本文提出了平差网优化设计的三条原则和优化程度,它对确定平差网的最佳方案,提出平差后成果的精度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评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独立建立超高层建筑施工控制网的可行性,分析不同约束条件对网平差的影响,该文结合建立超高层建筑施工控制网工程实例,比较了BD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控制测量的精度差异,研究了高精度全站仪距离测量作为约束条件对网平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DS独立建立超高层建筑施工控制网完全可行,BDS静态控制网坐标约束平差后整体点位精度相对于GPS平均高出15.7%;进一步将全站仪测距值作为约束条件进行网平差后,相对于坐标约束平差,使用GPS观测值的网平差结果在施工坐标系两个方向上分别平均改善了10.3%和29%,BDS分别平均改善了16.7%和18.9%,GPS+BDS组合则分别平均改善了11%和24.7%,同时还将网平差的尺度差平均减少了65.9%,使基线向量平差后的尺度与地面网的尺度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6.
我国天文大地网与1980年大地坐标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论述了我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和1980年大地坐标系的建立及其应用,包括:第一,我国天文大地网的结构和参数整体平差的规模。第二,参考椭球的选择和定位,长度基准;垂线偏差和高程异常的计算;在椭球面上进行平差的问题;平差中拉普拉斯方位角的处理;各级大地网整体统一平差的问题。第三,用于我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中的条件联系平差法的基本原理和它的几个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一种适用于电子计算机计算的大规模法方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多普勒网与天文大地网联合平差提出了下列几点建议:(一)在两个网各自单独平差的基础上,分别求定两个网公共点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二)两个网的公共点上,将多普勒定位求得的坐标值看作为对天文大地网中相应点坐标值的虚拟的相关观测值;(三)用分阶段平差方法(Phased adjustment)进行两个网的严格平差;(四)用带有先验权的参数平差方法,使在联合平差中同时兼顾两个网的定向和尺度因子的信息;(五)对两个网的三维和二维的联合平差步骤和有关公式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8.
GPS与地面测量数据的三维联合平差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本文论述了GPS网在国家或局部坐标系中的三维联合平差与约束平差的函数框民随机模型,讨论了GPS网三维平差中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某些处理技术,这些都是在GPS网平差中实用的和必不可少的。最后还介绍了根据这一数学模型所研制的平差软件的某些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引用能量力学理论,说明了最小势能原理与秩亏网平差中极小方差原则的一致性,并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加权秩亏网平差基准的实质作了物理解释,使这一平差方法的含意更为明确、直观。本文的结果不仅适用于普通秩亏网平差,也适用于加权与拟稳平差。从物理角度说明秩亏网平差基准的含意,可加深人们对平差结果性质的认识,因而更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介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全面扼要地论述了在我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第一,我国天文大地网的结构和参加整体平差的规模。第二,参考椭球的选择和定位;天文测量系统;长度基准;垂线偏差和高程异常的计算;在椭球面上进行平差的问题;平差中拉普拉斯方位角的处理;各级大地网整体统一平差的问题。第三,用于我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中的条件联系平差法的基本原理和它的几个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一种适用于电子计算的大规模法方程解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GPS大地网平差软件VECADJ,它基于严密的相关平差理论,能进行单基线或相关多基线的矢量网平差;在平差时可自动进行粗差检测和定位,并通过抗差估计消除粗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该软件还具有板块运动场改正、坐标转换、精度统计和误差分布图输出等多项功能。VECADJ具有处理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已应用于全国GPS一、二级网平差。  相似文献   

12.
在多级导线网统一平差更加严密,合理的设想下,根据德州市德城区已形成的首级控制网和加密的一级导线网数据,通过重新进行统一平差,对多级导线网统一平差需解决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对多级网中多类,不同等级观测值的权匹配问题和粗差探测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用科傻测量控制网数据处理软件(CosaWIN)计算出相应的结果,最后结合计算结果,给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3.
国家重力一等网与基本网的联合平差对分析和改善基本网的精度、精确求定重力仪格值、充分发挥一等网观测值的精度潜力等都十分有益。如在基本网缺少已知点的薄弱地区引用新的绝对重力结果加入联合平差可大大提高国家重力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笔者提议将一等网与基本网联合平差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分组相关平差原理,将基本网作为第一组平差,并以其平差结果作为具有先验权的虚拟观测值与一等网观测值一并进行第二组平差。可以证明,分组平差与两网联合平差等价。  相似文献   

14.
秩亏网平差各种解向量间的变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附加条件法进行秩亏网平差的原理,导出秩亏网平差各种解向量及其权逆阵间的变换通式,它适用于经典平差、秩亏自由网平差、拟稳平差三者间的相互交换,也适用于经典平差中固定数据不同的两个解向量间的变换,还适用于拟稳平差中拟稳点不同的两个解向量间的变换。  相似文献   

15.
GPS网平差利用三维基线向量为观测值,与常规的粗差探测不同,根据RECO法基本原理,以GPS网为例,说明RECO法在GPS网平差中粗差探测中的优越性,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混合平差的基准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元喜  郭春喜  刘念  丘其宪 《测绘工程》2001,10(2):11-14,19
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测量混合平差是综合利用各种重力测量资料确定重力网基准,提高重力网综合质量的有效途径,文中首先从重力观测的系统误差入手,讨论重力网平差的函数模型;进而根据两类重力观测信息对重力基准的贡献,分析了不同平差方法所对应的各类基准及基统计意义与可靠性;最后对重力网平差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最小二乘观点出发,以秩亏网平差、拟稳平差以及经典自由网平差为例,详细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其中任意一种平差方法所得到的唯一解,可以用最小二乘的任意解表示。从而证明,测量平差的目的不仅在于消除矛盾,评定平差值及其函数的精度,而且起网外配置的作用。本文末尾以水准网平差为例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8.
参加天文大地网与GPS2000网联合平差的空间网与地面网,都经过了单独平差。获得了各自的坐标平差值及协方差;天文大地网平差后也形成坐标平差值及协方差。从理论上讲联合平差可采用坐标及协方差参与平差或观测值直接参与平差,前者平差模型比较简单。但由于二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权倒数的相对误差和平差改正数的相对误差之间的关系,认为权的不正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权的估算应尽量合理。因水准网平差是按给定的权分配环闭合差,所以权的估算必须以环闭合差为依据。本文讨论了传统的定权方法,并根据环闭合差积累的概率模型提出了一种定权的方法。这可用来解决同等级水准网平差和不同等级水准网一并平差时权的估算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般情况下间接平差模型在平差前都给出参数的近似值,由于水准网观测值总能够由参数近似表示,在平差前可以不给出参数的近似值,直接进行平差,平差值为参数的估值。因此本文通过对间接平差模型的简化,基于MATLAB语言的丰富的数值计算功能和独特的GUI功能实现了任意网形的自由水准网、附合水准网经典平差系统的开发。用假设检验理论对平差结果从理论上进行可靠性分析,并用一个实例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平差结果是可靠的,系统可以对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以及等外任意网形的自由水准网、附合水准网进行经典平差,平差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