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王富春教授运用手三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症状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脾阳不足,湿邪困阻中焦脾土,水谷精微无以送至四肢经络,加之风寒湿外邪或痰湿、瘀血阻滞,久之则经络气血阻滞,而发手指麻木之症。临床上治当循因结合辨经治疗,选取手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穴位和腕背横纹三穴,同时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穴,结合效验穴手三关穴,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扶正兼驱邪外出,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张建平主任医师分经论治颈动脉斑块的经验。分析病因病机为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属本虚标实之证。拟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临床用药特点是分经论治,引经报使,常用白芷、川芎、藁本、蔓荆子等引经药;善用三七肃清血络,虫类药物搜剔经络。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促醒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收录的针灸促醒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和规律,并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6篇,获得针灸处方136首,涉及腧穴113个、头针刺激区7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197次,其中人中、内关、三阴交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归经频次最高的为督脉、心包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井穴为主;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下肢部、上肢部及头面部、颈项部;聚类分析得到印堂-四神聪-委中-太冲-合谷-足三里-涌泉-百会-三阴交-内关-人中、哑门-极泉-尺泽-神庭-风府-风池-劳宫-曲池、完骨-阳陵泉-隐白3类腧穴配伍。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现代针灸促醒的典型代表组穴,取穴以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强调醒脑开窍,同时兼顾养髓益神、滋补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多选取督脉、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着重四肢部、头面及颈项部腧穴的应用,体现出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相结合的特点及形神兼治的重要思想,注重特定穴的应用,以交会穴及井穴的应用为多。  相似文献   

4.
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明了阴阳离合运动的六种象态。本文通过阐述三阴三阳中阳明与太阴的关系,分析了阳明、太阴功能失常导致的疾病病机。麦门冬汤为《金匮要略》中的名方,笔者通过分析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认为其具有“降阳明、开太阴”的作用,并通过辨别阳明、太阴“欲解时”的时段症状,辅助诊治麦门冬汤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翻阅大量古文献,从吞咽的生理机制、咽喉部经络分布及吞咽障碍的病机、病性、病位、经络辨证选穴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从经络辨治吞咽障碍,认为咽部经络气血功能失常为吞咽障碍的核心病机,此病的发生多与大肠、小肠、脾胃、肝、肾、心、三焦经及督、任脉有关,其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重点选择上述经脉上的穴位,并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选取针灸处方进行相应的补泻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基于经络辨证的温灸刮痧疗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 例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经络辨证的温灸刮痧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小金丸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大小、肿块硬度评分,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3 例,对照组脱落4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88.89%(24/27),对照组为61.54%(16/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肿块硬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经络辨证的温灸刮痧疗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疗效颇佳,且操作性及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总结葛金文教授基于“分经论治”理论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治疗偏头痛的经验。葛教授结合偏头痛部位、性质、证候特点,确定病变所属经络并发现偏头痛责之太阳、少阳、阳明三经,故以“分经论治”理论为指导,因经遣药,经证结合,临床上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偏头痛。其巧妙之处有:一则三经分治,重用引经药;二则多用风药,头居高位,风药轻清上扬,辛散之性可达病所,调和气血,通利关窍,开散郁遏之经气;三则随证化裁,根据各种兼证的偏重加减专药,临床上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关节围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 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关节围刺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水肿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上肢部分(U-FMA)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0.00%(21/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上肢水肿评分、U-FMA评分、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身痛逐瘀汤联合关节围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并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文献,并借助NoteExpress 3.2.0.7222、WPS Office Excel进行统计分析。检索日期为自建库至2022年10月14日。结果:获得159篇文献,涉及疾病20种,排前5位的依次为:运动功能障碍、便秘、肩手综合征、吞咽功能障碍、排尿功能障碍。取穴部位分患侧、健侧,涉及头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结论:穴位埋线在脑卒中后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选穴所涉及的主要经络、腧穴分布部位方面多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或依据生理解剖、全息理论等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总结袁秀丽教授采用透刺法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袁教授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在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虚为主,调畅气血,佐以祛邪。其以局部取穴和阳明经取穴为总的选穴原则,采用一针多穴的穴位透刺操作手法,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补法,利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调气活血,疏通经络,让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介绍旷惠桃教授治疗皮痹的经验。旷教授认为皮痹的病因以寒湿为主,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临床以阳虚寒凝、血虚寒凝、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证常见。故而临床以“温”“补”法治“痹”,表里同治,脏腑兼顾,随症加减,每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介绍柳刚主任医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经验。柳师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因病机可总结归纳为“首责于肝,脾为之要,肾为其根”,并认为该病与后循环的解剖学结构密切相关。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独创颈椎横突旁针刺法配合耳穴压籽疗法。颈椎横突旁针刺法可快速松解横突周围肌肉,减轻对横突内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改善大脑供血;耳穴压籽则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的作用。两法联合使用能有效改善眩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介绍罗铨教授运用加减散偏汤辨治顽固性偏头痛经验。罗教授认为凡辨证为肝胆气郁、少阳经腧不利的顽固性偏头痛,可从疏通少阳经气为主入手治疗,兼顾厥阴经腧,疗效可期;罗教授结合现代人群发病特点及地区差异,在经方散偏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加减散偏汤,治疗本病获得良效。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彭荣琛教授运用四步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四步法治疗步骤为一闭眼、二抬眉、三祛风、四正嘴,体现了抓主症、定主穴,治神为先、步步为营,远近相配、“合谷”贯穿,患健配合、协调阴阳,手法讲究、针刺到位的特点。四步配合,共达祛邪扶正、疏通经络、协调阴阳之功,疗效颇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肚腹三里留”是“四总穴歌”之一,是古代医家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足三里治疗肚腹部疾病功效的高度总结。本文从经络辨证角度出发,针对足三里调节人体气血及本经胃经、表里经脾经、同名经大肠经的作用,根据肚腹部脏腑功能阐释足三里治疗疼痛、腹泻、便秘、乏力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遗精、遗尿、早泄或小便频数、涩痛、小腹胀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机制。通过现代医学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及胃肠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的理论实质。以辨经论治为前提,更深层次地研究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探析“肚腹三里留”的理论内涵,充实足三里治疗肚腹疾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介绍周长征教授治疗腰痛的经验。周教授认为腰痛多由外邪、内伤劳损、外伤引起,导致经络痹阻,腰府失养。辨证应明确邪实、正虚的主次,治疗上辨证论治:肾虚血瘀证,采用补肾活血汤治之;寒湿痹阻证,采用独活寄生汤治之;湿热留滞证,多用四妙丸治之;气滞血瘀证,予身痛逐瘀汤治之。临床随症加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现代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取穴规律,为临床取穴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临床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共纳入542篇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文献,涉及119个穴位,合4356频次。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取穴应重视足经和阳经的使用,重视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局部以腰部背俞穴为主,远端以下肢五输穴、下合穴及八会穴为主。从经络角度而言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从腧穴角度而言,以环跳、委中、腰夹脊、阳陵泉、肾俞、昆仑、承山等为主。  相似文献   

18.
介绍庞鹤教授治疗雷诺氏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庞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辨本病基本病机为阳虚寒凝、血瘀、气郁,治疗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行气解郁为法。其认为治疗本病时应综合认识“痹证”及“脱疽”的病因病机特点,“顾实”不“忘虚”,整体辨证,随症加减,内服外用结合,辨证选用经方进行治疗,灵活选用活血化瘀药,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介绍蔡美教授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蔡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病因为“正虚”“痰饮”“瘀血”“火毒”,主要病机为正虚毒结,饮停痰凝瘀阻,提出健脾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利水(血水同治),兼以益气养阴的治疗原则,并创经验方“健脾益肺饮”,临床随症加减,屡获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介绍邵铭熙教授运用中医整脊配合芒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邵教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为肾气亏虚,腰部跌扑闪挫、劳损导致局部筋骨错位,气滞血瘀,不通则痛。邵教授临证治疗以理筋活血、拔伸整脊及舒经通络三步骤为主,同时配以芒针透刺及梅花针局部叩刺法,解决临床残余症状,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