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极大发展,但农户住宅管理相对滞后,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阐述了农房管理对于优化乡村环境、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农房管理现存问题及主要原因,结合典型示范县的成功实践,提出了强化农房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需求催生了村土地利用规划。但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村土地利用规划还是新生事物,编制经验不足,技术方法不成熟。为有效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浙江省率先开展了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试点,着重在规划编制的数据基础、调查方法、空间布局、需求驱动、地方特色、公众参与和协调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结合实际对不同比例尺数据衔接、规划法律定位和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美丽中国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功案例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康韵婕  唐凡  秦彧 《冰川冻土》2021,43(5):1551-1559
长江、黄河与澜沧江源区(简称三江源区)是中华与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水安全保障,是三大河流域经济带的共有源地,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地。掌握该地区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典型成功案例,有助于更好建设美丽高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战略部署。就建设内容与进程看,目前三江源区整体仍处于物质建设阶段,除畜牧业外,缺乏其他产业,忽视文化建设,美丽缺少内涵、不可持续;就建设成效而言,美丽乡村与美丽城镇工程建设成绩显著,但配套设施严重滞后,以及游牧文化与聚落文化的冲突,美丽仍流于形式;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亦涌现了若干成功案例,“岗龙模式”和“甘达模式”尤为典型,为三江源其他地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样板与发展启示:(1)找准优势资源,最大化资源潜力、实现经济“美”是高原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的物质基础;(2)领导人/团队/致富带头人是高原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的关键核心;(3)产业与因地制宜的运作机制是高原美丽中国建设可持续的强大支撑与必由之路;(4)不断探索永远走在发展路上是美丽中国建设成功的坚实动力。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7,(2)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大,因污水不达标排放而引发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已成为村庄环境整治、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迫切需求。以富平县梅家坪镇岔口村为例,充分调研生活污水产生规律,研究适宜渭北旱塬农村的无害化、资源化厕改方案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模式及工艺,为我国半干旱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借鉴,为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赤壁市沧湖农业生态开发区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为例,研究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对该项目中所采用的工艺进行了技术介绍与效益分析,为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杭州市委会主委、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建议以城乡规划特别是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特别  相似文献   

7.
正关键词特色小镇模式创新为了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12月19日-21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将在北京举办"第一届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模式交  相似文献   

8.
一、坚持“三个为主”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强化县级主导作用。成立了县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作的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及政策制订。出台了《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三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化乡镇主抓职责。初步形成了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驻村干部包干落实的责任体系。为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改变了往年直接将土地指标安排到村的做法,而是先将指标分配到乡镇,再由他们按照各村的轻重缓急进行统筹安排。三是强化村级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后,我省各地高度重视,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以合村并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新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我省推进“三化”协调,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及时纠正,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日前,江山市国土资源局召开专题会议.就江山市委提出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组织学习讨论,结合部门实际具体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抓学习,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学习市委书记傅根友在市委十二届十次(扩大)会议上作的报告,组织开展“我为‘中国幸福乡村’创建做什么”为主题的座谈讨论,统一思想。提高对市委提出创建“中国幸福乡村”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抓宣传,普及国土政策。结合“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编制《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汇编》,组建宣讲队,进村入户宣传国土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乡村振兴"与"设计下乡"成为行业关注热点,也为美丽乡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呼应"设计下乡"的中央号召,传统乡村尝试着以功能重组转型和空间重构的方式来激活乡村发展与重生,从城乡规划层面和建筑改造层面统筹激活乡村活力,以延续历史、保留生活、适应变化,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中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二是统筹推进农村经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于近期发布了《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充分诠释了设计下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村是农业和农民的载体,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对载体的建设,即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基层是关键。淳安,作为一个生态资源先天优势明显的县城,如何在保护、利用好这一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美丽淳安”,作为国土资源部门,关键是要处理好“资源保障和环保优先”的关系,切实建设生态文明贯彻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5年规划,也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规划》共11篇、37章,分别从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土地主要是采用分散式土地经营模式,由于缺乏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对乡村旅游资源规模化、资本化产生了非常大的阻力。为了实现乡村旅游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政府必须研究出合适的土地流转模式,并加大对这个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全。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相似文献   

18.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乡村振兴市场巨大,勘察设计企业如何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把乡村建设成"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是行业企业必须关注的课题。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乡村振兴,在路上"专题报道,特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行业领  相似文献   

19.
丁华  丁辉  陈鑫源  陈姗姗  廖文强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20002-2022020002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讲好地质故事”+“传承乡村文化”为发展动力,以“产业体系构建”+“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内容,以“人才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方式,以“地质价值认同”+“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保证,形成地质文化村的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模式方面,体现了“三生一体”、“近景、近园”、“多元融合发展”、“村支两委+村民”主导等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开展全国创建试点,加大地质文化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统筹全市城乡发展,德州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的着力点。德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全力倡导农村住宅集中连片建设和整建制改造。对小城镇住宅、工业小区、市场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等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做到“开发一片、配套完善一片”。对确定的建设用地,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建设用地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拔方式供地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培育市场主体,推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坚持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对乡镇合并、村庄合并中有变化的小城镇,要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用地。加快城镇旧区、“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挖掘空闭地、废弃地的潜力,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