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美德 《福建地理》2004,19(1):61-63
美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教于乐之中,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本文阐述注重美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大大激发学生学地理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觉的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挖掘地理美育素材,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也是实现新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地理审美情趣是人文底蕴的重要因素,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是在观察地理现象美、探索地理理论美、感悟地理哲学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审美直觉感兴力、审美趣味和审美态度的形成是地理审美情趣发展成熟的标志。审美化教学是把地理德育、智育寓于地理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生情、以美育美的教学方式,具有体验性、娱乐性、自主性特征,地理教师以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活动性教学为路径,引导学生探寻地理审美源泉,启思地理审美过程,涵养地理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提取地理学科核心概念,构建地理学科知识地图,开发美育资源,以探索美育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路径,将美育落实到初中地理课程开发、教学和评价的全过程。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地理视角欣赏天地之美,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审美素养,还可以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4.
正地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人文美、人地关系和谐美,地理美育又是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地理美育素材,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多种地理之美,并在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实现其地理美育的功能。以下为利用《中国国家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美育的实例。一、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自然美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囊括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自然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跨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学科所蕴藏的十分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美育因素,提出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教育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金涛  张焱 《地理教学》2021,(24):22-25
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随着高中阶段"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化学习也逐渐走进学科教学之中.本文以"苏州河桥梁设计与城市防灾减灾理念"为例,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角度探索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行性,以期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7.
地理新课标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情境教学主线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情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主线的特色是"言、行、情"三者融为一体,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情境教学主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特点1.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8.
龚琳 《地理教学》2021,(24):62-64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区域地理中融合脱贫攻坚精神,有助于学生关注地理国情、陶染家国情怀、走向学科融合.本文结合"井冈山的区域发展"案例,按照"了解地理背景—分析致贫之因—谋求脱贫之策—传承中国精神"的教学思路,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区域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弘扬中国精神,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卫 《地理教学》2010,(11):39-40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最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0.
孙秀青 《地理教学》2021,(20):53-55
地理"双新"即将全面实施,"如何加强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地理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从转变地理教学理念出发,引导学生制作使用学具学习"地球自转",并将其延伸至其它地理内容教学.通过研究发现:(1)学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地理知识难点、获得更多新知和体验,同时加强与同学的合作沟通能力,并真正融入地理学习中;(2)学生通过构思、选材、制作学具到操作演示、口头表述等一系列过程体验,能够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