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海水体系中Cu(Ⅱ)与α-FeOOH间的离子/配位子交换动力学。实验测定反应级数n=1;速率常数k(25℃)=6.12、k(35℃)=8.40;活化能E_a=2.43×10~4J/mol。反应第一阶段的速率由固有液膜扩散所控制;反应第二阶段的速率由递进液膜扩散所控制。反应全过程可统一地用固有液膜扩散和递进液膜扩散的复合模型、描述,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外对碱式碳酸锌吸附海水中铀的报导较少,对其吸附海水中铀的反应级数及活化能测定的报导尚未见到。本文试图用三颈瓶反应器及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铀与碱式碳酸锌的反应级数及活化能,并获得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厦门港表层沉积物对海水中铅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松  骆炳坤 《台湾海峡》1998,17(4):364-369
模拟研究厦门港表层沉积物对海水中Pb的吸附动力学及水环境条件的影响,当海水温度由20-30℃、PH5-8和盐度30-4变化时,吸附速率分别提高约50%、、个数量和5倍。吸附速率与盐度之间呈负指数相关关系。吸附过程可用交换吸附动力学模式描述。测定吸附速率常数、表观活化能和平衡吸附量等参数研究表明,沉积物对Pb的吸附性质以华东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本文模拟长江口某些环境条件,研究了水含氧化铁吸附Pb、Cu、Cd的动力学,测定了不同体系、不同温度下的正向速率常数,估算了Pb、Cu的吸附活化能分别约为7和11千卡/克分子.结果表明:水合氧化铁对Pb、Cu的吸附能力较强,对Pb、Cu、Cd三元素的吸附速率次序为Pb>Cu>Cd,与热力学平衡常数的次序相一致.论证了表面交换吸附反应是此固液界面过程的控制步骤的动力学机理,从而可对长江口现场调查结果予以理论上的解释.此外,本文探讨了界面吸附的正向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正斌  刘莲生  王强 《海洋学报》1981,3(3):410-422
关于海水中铀(Ⅵ)与水合氧化钛的作用、国内外已有许多报导,内容包括水合氧化钛制备方法的不同对交换铀量的影响,水合氧化钛和海水中铀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及它们在反应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海水中铀与水合氧化钛作用机理的研究等等。但对这一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文献上报导极少,除了在本研究Ⅰ、Ⅱ和Ⅲ中报导的反应机理的研究[1,2]证明反应过程的速率由液膜扩散所控制之外,关于这一离子交换过程的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的研究却至今未见有文献报导。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模拟研究了厦门筼筜污染疏浚物中的Cu 在海水中的释放动力学。Cu 在海水中的释放比较缓慢,在一周内才基本达到平衡.平衡溶出率约10%,平衡时Cu 的质量浓度达13μg/dm~3。溶出过程可用交换吸附动力学模式描述。测得溶出速率常数k_2为0.04~0.20d~(-1),表现活化能E_2≈121kJ/mol,表明Cu 与疏浚物主要以化学作用形式相互结合。本研究结果为疏浚物海上倾倒的环境评估和预测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亚硫酸盐和硫酸铜制备的氧化亚铜为样品,用Kissinger法和FWO法研究了氧化亚铜的氧化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氧化亚铜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铜的表观活化能E=174.52 kJ.mol-1,指前因子lnA=195.526 8,相对应的反应级数n=0.99。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亚硫酸盐和硫酸铜制备的氧化亚铜为样品,用Kissinger法和FWO法研究了氧化亚铜的氧化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氧化亚铜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铜的表观活化能E=174.52 kJ·mol-1,指前因子lnA=195.526 8,相对应的反应级数n=0.99.  相似文献   

9.
季民  孙志伟 《海洋与湖沼》1999,30(6):731-736
1995年5 ̄11月期间,采取渤海湾海水,控制不同的试验水温和不同的有机物起始浓度,采用试验室模拟方法,测定COD生化降解曲线,依据CCD降解动力学理论,得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COD生化降解动力学参数,经过归纳综合,建立了纳污海水中COD的生化降解动力学参数方程式,试验结果显示,渤海湾天津近岸排海污水COD生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降解速率系数k值介于0.023 ̄0.076d^-1之间  相似文献   

10.
纳污海水中COD生化降解过程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年5-11月期间,采取渤海湾海水,控制不同的试验水温和不同的有机物起始浓度,采用试验室模拟方法,测定COD生化降解曲线。依据COD降解动力学理论,得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COD生化降解动力学参数。经过归纳综合,建立了纳污海水中COD的生化降解动力学参数方程式。试验结果显示,渤海湾天津近岸排海污水COD生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降解速率系数足值介于0.023-O.076d-1之间。k值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温度越高,k值越大。  相似文献   

11.
瞿成利  刘刚  路波 《海洋科学》2009,33(7):23-29
采用稳定加液一反应系统对5、15和25 ° C下镁方解石沉淀在海水中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镁方解石的沉淀速率(R)对过饱和度(Ω)的响应均可通过R=k(Ω-1)°或Log(R)=nLog(Ω-1)+Log(k)形式的动力学方程加以表达.pCO2的变化会显著改变过饱和度进而影响到镁方解石沉淀速率,但这一变化并不会对镁方解石沉淀形成过程的动力学表达产生影响.相比之下,不同温度下镁方解石沉淀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一动力学过程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热力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freedrift"开放反应系统,研究人工海水中近沉淀平衡状态时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变化对方解石、文石沉淀速率及其动力学方程的影响.反应在恒定的温度(25.0℃±0.2℃)、p(CO2)环境下进行,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p(CO2)环境下,方解石和丈石的沉淀速率及动力学方程.研究发现:(1)晶体类型和碳酸盐...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pH、温度以及金属硫化物存在条件下,测定0.5MNaCl溶液和海水中溶解氧氧化硫化氢的速度。结果表明,pH在7左右反应速度最快,而pH在9—12之间反应速度次之。pH为8.5的0.5MNaCl介质中反应活化能为104670焦/克分子(25千卡/克分子)。光照对反应速度没有明显影响,而铁、锰、铜、钴、镍的硫化物对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Mg~(2+)、Al~(3+)、ZnS、CdS则没有明显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松  林汝健 《台湾海峡》1991,10(3):240-244
在海水介质中,模拟研究了厦门西港沉积物对Pb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提出相应的定量模式,测定饱和吸附量、吸附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等重要物化参数。结果表明,沉积物-Pb的吸附以化学作用为主,静电作用为辅。其吸附性质与水合氧化铁-Pb的吸附类似。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人工海水介质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胶州湾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沉积物对CTAB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伪二级模型进行较好的描述,拟合所得吸附速率常数k2随CTAB的初始浓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TAB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来描述,而蒸馏水介质中,CTAB的吸附表现出两段特征。沉积物的吸附能力随着介质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计算得到的吸附活化能Ea以及热力学参数ΔH0、ΔS0和ΔG0表明CTAB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为物理吸附,是一个自发、放热、熵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制备溶胶-凝胶,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了贝壳类基纳米Fe3+-TiO2光催化剂。以碘钨灯为光源,研究了海水中油污的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油污的光催化降解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表观降解速率较快;第二阶段油污降解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常数k为3.52mg/(L.h),吸附平衡常数K为0.023 9L/mg,反应活化能Ea为23.551kJ/mol。  相似文献   

17.
用不同初始浓度的微分法测定了海水中Cu(Ⅱ)与γ-AlOOH,α-FeOOH,无定形-FeOOH,水锰矿,蒙脱石及伊利石之间的交换作用动力学数据。得t=0时上述交换作用为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25℃)分别为0.110,0.069,0.042,0.214,0.064,0.043(分)-1。活化能分别为12.3,5.8,4.9,<1,10.4,7.1(kcal/mol)。 根据浓度、温度和搅拌速率三者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各反应在初始阶段均为液膜扩散控制(γ-AlOOH体系尚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模拟研究厦门港员当湖重污染疏浚物中Pb向海水的释放作用。Pb的释放过程非常缓慢,平衡时间约15—20d,平衡释放率在2%左右,溶出平衡浓度为1μg/L。提供两种动力学模式,分别测定溶出速率常数、表观活化能和平衡分配系数。研究表明,在一般疏浚物的海上倾倒过程中,颗粒Pb的释放对海水水质不致产出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于1993年9月通过对241A,24KU,SS41三个不同钢种极化曲线的测定,对镜层本身的氧化还原电流的测定及X线分析,研究在海水一海气交换界面区锈层在腐蚀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海一气交换界面区的钢由于锈层本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其阴极电流均较裸钢为大,这说明锈层的还原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锈层本身的还原时间和还原电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评价钢材本身耐腐蚀性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   

20.
于1993年9月通过对24IA,24KU,SS4I三个不同钢种极化曲线的测定,对锈层本身的氧化还原电流的测定及X线分析,研究在海水-海气交换界面区锈层在腐蚀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海-气交换界面区的钢由于锈层本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其阴极电流均较裸钢为大,这说明锈层的还原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锈层本身的还原时间和还原电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评价钢材本身耐腐蚀性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