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某工程采用CFG复合桩对软弱地基土进行处理,持力层为粉质粘土,设计单桩承载力标准值180kPa,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不低于220kPa,采用沉管法施工。成桩后进行桩间土的力学性质测试发现,施工前后桩问土的强度没有提高,土的挤密度不明显;运用单桩静力载荷试验分析发现,I区的l号桩发生刺入破坏,单桩承载力标准值按比例荷载计算为105kPa,远低于理论预估值,Ⅱ区单桩承载力标准值按比例荷载计算为185kPa,与设计值相近。用单桩动测试分析发现原因是由于桩间土的差异及施工桩身的施工质量问题所致。  相似文献   

2.
欧名星 《湖南地质》2003,22(2):139-142
根据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工程结构特点和当地施工技术水平,高层建筑软弱地基采用刚性桩和褥垫层处理,形成复合地基,是—种安全、经济的方法,施工难度小,能充分发挥桩和桩间土的承载力.本文分析了刚性桩桩顶设置粒状材料褥垫层后的桩土变形协调原理,桩和桩间土共同承载荷载的受力机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设计和变形计算方法.提出了复合地基的桩和褥垫层施工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的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复合地基设计中,多层土的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如何准确估算,一直困扰着工程设计人员。论文针对工程中三种经验估算方法的不足,依据国家及行业规范要求,通过力学分析、推导,提出一种新的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方法,并通过算例进行了验证。关键词: 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相似文献   

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新公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FG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用材经济、施工便捷、加固效果良好的地基处理手段,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针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分析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在地基承载力计算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别、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过于保守等问题;以传统太沙基地基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先进行桩间土深度修正再进行复合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管桩—水泥土搅拌桩组合法加固软土地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水泥土搅拌桩及桩间土组成的复合地基,其承载力是由桩和桩间土共同分担的。通过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实现对桩问土的挤密加固,可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基土的承载潜力,有效地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多种试验测试方法对这类复合地基进行检测和分析,表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混凝土管桩-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不失为一种节约投资、行之有效的软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和施工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工程实践,在阐述刚性桩复合地基受力机理的基础上,对其设计中桩型的选择及其与柔性桩复合地基的综合应用、承载力与变形的计算、桩土应力与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关系以及逆作法施工桩基在复全地基施工中的应用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参数取值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模型试验 ,研究道路工程中水泥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时桩间土强度的变化情况 ,在考虑桩间土强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对工民建规范中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公式中的一些系数提出了修正 ,可供道路工程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反循环钻孔桩是一种技术性能比较优越的非挤土型桩,其承载力比正循环钻孔桩平均提高10%—20%,特别在软土地层,桩的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优于正循环钻孔桩。介绍了反循环钻孔桩的工艺技术特点、技术质量指标、承载力、施工技术要点及该公司施工的部分工程情况。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中,对成桩前后桩间土的物理力性质进行了常规测试,桩间土在旋喷成桩后,其密实度有所提高,由桩土共同作用组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与相应得到提高。含钢筋旋喷桩比不含钢筋旋喷桩的垂直及水平承载力均提高33%以上。  相似文献   

10.
海相软土特性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形成有很大影响,但其影响机理尚不够清晰,工程实践中常被工程相关人员所忽略,造成大量的工程质量问题。依托多个近年来典型工程实例的综合分析、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了海相软土的固结沉降、结构性、低渗透性等特性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影响机理。结合多个工程事故实例的计算分析及现场实测数据,佐证了研究成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认为,海相软土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时,必须充分考虑海相软土固结沉降、高灵敏度、挤土施工扰动等特性的影响,并经现场试验性施工,明确处理效果后方可实施,否则不应直接采用。由于桩端持力层不同,固结沉降引起两种典型复合地基破坏模式:如果桩端悬浮在软土层中,桩端将发生显著的向下刺入变形,桩间土发生塑性变形;如果桩端落在硬土层上,桩体将先发生强度破坏,然后桩间土破坏;宏观上则表现为复合地基沉降长期不收敛甚至出现加速下沉。因挤土施工扰动影响,被基桩挤排的海相软土可视为流体,利用流体总是向最小阻力路径流动的性质,分为三种不同排土路径:沿桩侧塑性区向上排土、沿场地内整体向上排土、沿场地周边薄弱处侧向排土。由于桩间海相软土地基承载力很低,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应保证有足够的土拱高度。提出了海相软土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工程实践中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短桩高强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本海  方辉 《岩土力学》2009,30(Z2):302-307
长短桩高强复合地基能充分调动桩间土体参与工作,并在竖向方向上的刚度梯度变化与附加荷载的应力扩散变化趋势相同。以考虑不同桩体长度、桩体刚度和考虑周围多层土体分布的长短桩相互作用计算模型为依据,对某高层建筑进行长短桩高强复合地基的分析设计计算,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长短桩高强复合地基应用于高层建筑可以满足承载力和沉降的要求。长短桩高强复合地基因其高承载力、经济性优越和施工灵活并工期短的特点,将会成为高层建筑桩基础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郗山和龙宝山稀土矿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岩体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燕山早期碱性侵入岩与稀土矿关系密切,稀土矿体主要赋存于杂岩体内及其附近围岩中;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含矿质的富碱岩浆可能属壳幔混源型,碱性岩浆及成矿物质最初可能都来源于上地幔同一部位,而在岩浆上侵过程中同化混染了地壳物质。郗山稀土矿为单一富轻稀土矿床,矿脉类型以含稀土石英重晶石碳酸盐脉为主,含稀土矿物以氟碳铈矿和氟碳钙铈矿为主,碳酸铈钠矿和菱钙锶铈矿属国内首次发现。龙宝山稀土矿为稀土、金共生矿,矿脉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和硅化角砾岩;含稀土矿物主要有氟碳铈矿、氟碳铈镧矿、氟碳钙铈矿;金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等。成矿时代稍晚于岩浆岩形成时代,属中生代燕山晚期;矿床成因类型为碱性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稀土矿床。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介绍当前含稀土磷矿石综合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含稀土磷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含稀土磷矿石捕收剂的研发趋势。  相似文献   

14.
阮升  金亚兵  徐晶鑫  孙勇 《岩土力学》2022,43(8):2296-2304
支护桩(墙)加内支撑作为基坑支护的一种重要型式,已经被基坑支护工程广泛采用。但是,由于基坑所处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土方开挖的复杂性,给基坑支护体系的精准设计计算带来障碍。对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单层内支撑支护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基于极限土压力法分析了单层内支撑与支护桩支点铰接和固结条件下的不动点调整系数的差异性;其次,利用杆系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基于位移土压力和基于《规程》给出的主动土压力这两种土压力方法计算的桩身位移、弯矩和剪力的差异性。由于非对称荷载作用于基坑支护体系,引起荷载大小侧支护桩桩身位移不同,导致荷载大小侧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也不同,大小侧支护桩桩身内力存在较大差异现象应引起重视。提出的不动点调整系数计算方法和位移土压力计算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计算方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南川武隆铝土矿是黔中渝南铝土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初步查明重庆地区铝土矿稀土元素的地质意义,弥补重庆铝土矿成因研究的不足,笔者以重庆南川武隆铝土矿含矿岩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稀土元素(REE)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研究发现,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多数样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不同程度亏损。由于含矿岩系中的REE含量在沉积后只有极微弱的变化,因此利用稀土元素的特征及有关参数对铝土矿含矿岩系的形成环境及其物质来源进行了初步判断:Eu中等负异常,含矿岩系以陆相沉积为主,部分为海相沉积;从含矿岩系样品稀土元素总和、Ce异常、Eu 异常情况来看,含矿岩系形成的古水介质呈弱酸性,含矿岩系主要形成于氧化环境中,氧化能力增强时有利于铝土矿的形成;含矿岩系物质来源具有多样性,志留系韩家店组粉砂质页岩与石炭系黄龙组灰岩均可能为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层建筑工程的飞速发展,地基处理由于相对低廉的工程造价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由于充分利用桩间土和桩的特有优势,目前已成为应用最为普遍的地基处理技术之一,而且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实例工程,介绍CFG桩在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由于造价低、抗震性能好、施工简便等优点,加筋法成为一种常见的地基加固方法,天然环保的加筋材料选取是地基加固方法面临的难题之一。采用天然椰壳纤维对红黏土地基进行加固,通过载荷试验研究椰壳纤维加筋深度对红黏土地基承载变形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压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筋深度的增加,承载比均有较为明显的增大,但随着沉降量与基础宽度的比值从0.1增加到0.6,承载比大体上表现为先减小后稳定的趋势,且加筋深度越大,减小的幅度也越大。加筋深度为2 cm时,不同深度处的土压力均明显小于所施加荷载。加筋深度为4 cm时,埋深5 cm处土压力/荷载稳定在约0.6,其他深度处的土压力/荷载在荷载/最大荷载达到0.3时趋于稳定。加筋深度为6 cm时,埋深5 cm处土压力与荷载基本接近,其他深度处的土压力/荷载基本稳定,但均明显小于施加的荷载。由于应力集中,靠近加筋范围或在加筋范围内的土压力与所施加的荷载大小接近,远离加筋范围的土压力明显减小,当土压力计埋置深度达到2倍基础宽度左右时,土压力/荷载基本不变,说明荷载主要影响范围约为基础宽度的2倍。研究成果为地基加固的材料选择和海南地区地基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Samples of ascending geogas flow particles were collected on to SiN grids directly in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overlying the Dongshengmiao polymetallic pyrite deposit, China. Corresponding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surface of Dongshengmiao district at the same time. After pretreatment, these SiN grid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tests focu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cluding size, shape, chemic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assoc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numerous carbon‐bearing particles in particulate samples of the ascending geogas flow. The particles contain organic matter, carbonate or carbonate mixed with other minerals. These carbon‐bearing particles generally contain metallic elements like Fe/Zn/Au/Cu/Pb. However, all of the soil particles do not contain elemental C and only consist of common elements (O, Na, Mg, Al, Si, Ca, Ti) just like the composition of earth crust. 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articl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he carbon‐bearing particles were found to come only from the deep earth and carried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concealed deposits as they pass through the deep‐seated orebodies. Given the influences of organic matter on mineralization, the carbon‐bearing particle may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deposit genesis. Combining the use of geogas particle for prospect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depth, and the carbon‐bearing materials' close spatial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orebodies, we propose a new prospecting metho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bearing particles, including morphology, size, chemical component and ultra‐microstructure. This approach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exploration of deposits deep in the earth and abundant in carbon‐bearing matter. This approach can provid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deposit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9.
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目前较常用的两种双排桩计算模型及其受力机理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排桩桩后土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计算方法,认为双排桩桩间土体对支护桩作用较小,土压力以后排桩桩后土压力为主,双排桩可视为受水平力的刚架,后排桩的存在改变了土体剪切破裂面,最后对土体剪切破裂角的计算进行了推导。  相似文献   

20.
李志勇  邓宗伟 《岩土力学》2010,31(2):645-648
随着公路交通流量增加及超载车辆增多,交通荷载对支挡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影响越来越大。通过FLAC3D软件建立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空间分析模型,并与现场动应变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了交通荷载作用下挡墙的受力变形机制。结果表明:交通荷载在路基与挡墙中所反映的影响深度大致都为2 m左右,正常情况下(重型汽车满载、行驶在行车道上)作用在预应力锚索桩板墙上的动土压力大约为该处挡墙静止土压力的1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