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西岸致灾风暴潮的统计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月宾 《气象》2007,33(9):40-46
渤海西岸是风暴潮灾害多发区,1990年代以后发生几率和灾害损失明显增加。利用气象科学和海洋水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依据黄骅港潮汐资料,对发生在渤海西岸的风暴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和强冷空气配合气旋是造成渤海西岸风暴潮的主要天气系统,偏东大风增水和天文潮叠加是造成风暴潮的直接因素;风暴潮和天文潮汐都有半日潮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渤海西岸风暴潮预报模型,通过台风或冷空气配合气旋影响时增水值的计算,结合天文潮汐资料,做出最高潮位预报。应用该预报方法对渤海西岸发生的7次风暴潮进行回报,预报值与实测值基本相当,是基层台站较实用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昌邑市下营水文站和寿光市羊口水文站的资料,对莱州湾风暴潮的形成机制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诱发莱州湾风暴潮的天气系统主要有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及冷锋.由于莱州湾特殊的地理构造和地形条件,风暴潮在爆发过程中,有3个比较明显的天气机制,即爆发前的东南大风、爆发中的东北大风及其持续时间、天文大潮.对风暴潮各阶段的增水量值进行了定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3.
“070304”渤海特大风暴潮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7年3月4日发生在渤海的特大风暴潮天气过程,从大气环流形势、动力条件、天文条件、地形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北高南低的地面气压场在渤海形成持久的偏东大风是造成风暴潮的重要因素;强烈的低层辐合高空辐散使地面气旋不断加强,气旋四周较强的气压梯度力是风暴潮的强迫动力之一;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渤海特殊的地形特征有利于形成风暴潮天气,当地面风由东北转为西北后,渤海湾的潮位开始回落,渤海海峡的潮位继续升高,其最高潮位时间与潮位回落时间均滞后于渤海湾。  相似文献   

4.
影响山东半岛风暴潮的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81-1998年烟台、成山头的潮汐资料和日最大增水高度资料及实时天气资料的分析,给出了山东半岛的潮汐和风暴潮的气候特征,影响山东半岛风暴潮的主要天气系统有气旋、冷锋和热带气旋;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了气旋类、冷锋类型的防风暴潮的预报方程,对热带气旋造成山东半岛的风暴潮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给出了该类型的预报方法,建立了山东半岛防风暴潮的预报警报系统。通过1999年1-7月的试报,计算气旋类和冷锋类增水的最大误差为13.9cm,最小为2.6cm。  相似文献   

5.
风暴潮是指在台风、寒潮、气旋等风暴天气系统影响下,引起局部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是莱州湾的一种多发性自然灾害,它的发生与天文、气象等因素密切相关,可认为是一个灰色系统。GM(1,1)模型是灰色预测中常用的基本模型之一。拓扑预测是利用GM(1,1)模型群的预测方法。本文将对羊角沟逐年最高风暴潮位的长期趋势进行拓扑预测。  相似文献   

6.
诱发渤海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彬  陈涛  康志明  向纯怡 《高原气象》2011,30(4):901-912
利用数字化6.7μm卫星水汽图像、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干侵入和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诱发渤海罕见风暴潮过程的黄河气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风暴潮是在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调整、高纬不稳定低槽东移发展及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中发生的,强烈发展的黄河气旋产生强偏北大风,导...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在8月份出现由温带气旋引发高达518 cm的风暴潮属小概率事件。作者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自动站观测资料及天津海洋局潮位资料,对2008年8月天津港发生的两次风暴潮异常增水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得到气象因子对风暴潮的影响关系,为预报风暴潮提供依据;进一步探讨了在离岸风即西北风作用下产生风暴增水的条件和机制。结果表明,温带风暴潮过程增水强度大(最大增水121 cm)且持续时间长(达15小时);分析了气旋增水不同于台风增水的特点,并应用半封闭浅海湾中开尔文波传播理论分析了风暴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产生于胜利油田近海、沿岸地区的东北大风及风暴潮灾害的两大类天气系统进行了具体分析。给出了冷锋配合江淮气旋产生东北大风及风暴潮的三种环流形势和两类影响胜利油田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及其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0703温带气旋特大风暴潮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验证德国汉堡大学所开发的三维陆架模式HAMSOM(Hamburg Shelf Ocean Model)对渤海海域气旋风暴潮模拟的可行性和准确度, 并对不同来源气象数据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 分别使用T213和NCEP资料的风场和气压场数据, 运用HAM SOM模式对2007年3月4—5日发生在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气旋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出烟台、威海两站风暴潮增水过程的水位变化, 较准确地模拟出风暴潮在渤海、黄海北部的增水过程, 且T213资料比NCEP资料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况, 该模式对研究和模拟渤海气旋风暴潮比较适用。  相似文献   

10.
温带气旋诱发的渤海风暴潮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2007年3月4日渤海风暴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烈而持久的向岸大风是造成风暴潮的重要因素;气旋四周较强的气压梯度力是风暴潮的主要强迫动力;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渤海特殊的地形特征有利于形成风暴潮天气,渤海地区风向的变化是导致渤海沿岸各地出现高潮位时间差的主要原因,当地面风由东北转为西北后,渤海湾的潮位开始回落,渤海海峡的潮位继续升高,其最高潮位出现时间与潮位回落时间均滞后于渤海湾;由于气旋的移动路径和影响时间造成渤海海峡的风速极值滞后于渤海湾,而其增幅却远远大于渤海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