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0.12-0.16、0.18-0.20、0.26和0.32MaBP,下蜀黄土是中更新世庐山冰期气候比较干凉时期的风成堆积,下蜀黄土堆积时气候环境总体上要比北方黄土热得多。磁化率与古温度、古降水量的回归关系分析表明,中更新世中晚期比中更新世中期气候更加干冷,更有利于黄土堆积。  相似文献   

2.
依据鹤庆盆地168m钻孔孢娄资料,对该区1.0MaBP以来古植被演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区植被和气候对高原隆升不同阶段的响应特点。明显的气候转型发生在0.73和0.42-0.365MaBP。0.165MaBP前后,山体抬升引起的树线变化植被响应不甚明显,可以与山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和垂直带谱的稳定形成有关,13.2kaBP时,构造的差异升降和气候变化导致湖盆被切穿。  相似文献   

3.
山西榆社-太谷盆地上新世中晚期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中、东部的榆社、太谷盆地发育了良好的上新世河湖相地层,其丰富的植物、鱼类和哺乳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古植被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场所。根据榆社盆地磁笥年表以及化石组合特征,榆社、太谷盆地约为5.5MaBP以来的套沉积、榆社张村组与太谷小白组的沉积时代相当,大约形成于3.5-2.3MaBP。从大约4.4MaBP开始,较高含量的云杉、冷杉花粉显示研究区已有暗针叶林生长,从3.5MaBP开始,暗针叶林有了较大的发展,存在大面积的暗针叶林纯林。大致从上新世中期的4.4MaBP开始,气候已经开始变冷,并有较明显的干湿波动,蒿、藜为主的干草原大约从2.3MaBP开始繁盛,表明研究区转变为干冷气候。  相似文献   

4.
始新世年代为 55~ 3 3 .7MaBP ,是地质上相对稳定但气候很热的时期。新生代最温暖的时期出现在早始新世 (约 50MaBP)。在中始新世 (45~ 40MaBP) ,木杉属 (Metasequioa)森林出现在 80°N附近。始新世处于两个独特的边界事件之间。始新统底部为一碳同位素事件所确定 ,可能代表大量水合物分解 ,甲烷大量释放 ,产生温室效应而使气候变暖。始新世末 ,即始新世—渐新世边界处 ,氧同位素事件 (Oi 1 )标志着南极冰盖开始形成。1 科学目标在晚第三纪 ,沿赤道地区 ,季风诱发的发散上升流产生了大于 50 0m厚的生物沉积。早第三纪有限的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5.
南海南部海域新生代万安运动的构造意义及其油气资源效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南海南部海域在中中新世末发生了一次区域构造运动,被命名为万安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在新生代沉积中的表现是断裂、块断、挤压背斜和向斜。部分地区发育逆冲构造等。根据南海区域构造分析产生这次构造运动的起因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于13MaBP在民都洛岛处发生碰撞.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在苏拉威西岛处发生碰撞(10MaBP)有关。这两次碰撞事件均对南海南部海域产生挤压,尤其是第一次碰撞挤压(向西方向)很强烈,是这次构造事件的主导因素。万安构造运动在南海南部海域沉积盆地中产生了许多挤压构造;而该海域沉积盆地中生烃的关键时刻是6MaBP,构造形成时间在生烃关键时间之前。因此,该海域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区全新世古环境变化及其对黑潮变动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长江口区古环境变化的历史资料与冲绳海槽黑潮演变的沉积记录进行直接对比,确定了全新世百、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和短期事件与长江口区生存环境变化的时间序列,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与自然的发展(气候波动)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黑潮增强、气候温暖时期适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黑潮减弱、气候变冷时期容易发生人类迁徒和社会动荡。这不仅对于揭示全球气候演变机制,特别是短期气候事件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趋势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MaBP间植被演替顺序为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一乔木为主的林下草原型一针叶林森林型一阔叶林为主的林下草原型,反映了温凉为主的干湿交替一温和为主的干湿交替一寒冷略湿一温暖潮湿的气候湿度。孢粉植物群总体为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气候以温凉为主,其中1.63~1.62MaBP出现具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针叶林植物群。与3.4Ma青藏运动前后的干旱、温暖的气候背景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东昆仑地区经过青藏运动A、B幕后高原隆升已达到或超过水汽凝结高度。临夏盆地和阿拉克湖盆地在1.85~1.58MaBP间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演替阶段非常相似,特别是1.60MaBP开始同时出现喜暖阔叶植物,说明当时两盆地应处于同一气候带上,两者海拔高程应相差不大。但现代临夏盆地海拔高度为2300m左右,阿拉克湖盆地海拔高度为4200m左右,两地的现代气候与植被类型有明显差异。说明1.58MaBP以后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重大高原(差异)隆升事件,使两地的高程和气候差异加大。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各种生物化石,尤以介形类最为丰富。以盆地东部达布逊湖东南岸的达参1井浅部的介形类特征为基础,划分出了3万a来的9个古气候演化阶段,其中I1-I5对应于冰后期,Ⅱ1-Ⅱ4对应于末次冰期的晚冰期。这9个阶段中,26.3-20.0、12.2-10.1、8.0-4.5、3.8-2.5kaBP4个阶段生物丰度和分异度都较高,反映了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适于生物生长。20.3和2.8kaBP是晚更新世以来的两次气候极适宜时段,生物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了最高,而30kaBP左右的生物突然大量灭绝和盐层开始析出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冷以及青藏高原的第5次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和揭示2.5 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 m(3.0~2.0 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 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 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 MaBP相比,2.6~2.0 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 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 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 MaBP存在0.1 Ma(偏心率)和46.9 ka(斜率)的周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和揭示2.5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m(3.0~2.0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MaBP相比,2.6~2.0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MaBP存在0.1Ma(偏心率)和46.9ka(斜率)的周期。  相似文献   

11.
泥鳅早期发育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工授精方法,获得泥鳅的受精卵,详细观察了其早期发育过程,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及其仔鱼的形态特征等。此外,对泥鳅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和有效积温与水温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2.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fifty-four rock samples and three supplementary drill stem test(DST) oils from the Yacheng-Sanya formations in the central Qiongdongnan Basin(CQB) were analys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Oligocene-early Miocene(36–16 Ma) palaeovegetation and source analyses of organic matter(OM) were conducted using aliphatic biomarkers in ancient sediments and DST oils. Both the interpreted aquatic and terrigenous OM contributed to the CQB source rocks(SRs) but had varying relat...  相似文献   

13.
Isozyme changes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of Penaeus chinensis are described for six enzymes (EST, AMY MDH, GDH, Gd and LDH) by means of polyacrylamide gel vertical plate electrophore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isozymes varies considerably and the enzyme activity also rises gradually with development. The band number of EST increases from 1 in nauplius stage to 6 in postlarval stag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MY, α-AMY, R-AMY and Q-AMY. The phenotype of LDH changes slightly, showing the same pattern except nauplius in all the stages. The remaining three enzymes (MDH, Gd and GDH) have more bands and their isozyme number also increases with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利用位于广西北部湾的自动监测站,研究2012年2月薄壁几内亚藻以及2014年2月球形棕囊藻的赤潮自动监测数据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薄壁几内亚藻赤潮期间p H、溶解氧以及叶绿素出现同步的变化趋势,溶解氧以及叶绿素显著升高;球形棕囊藻的赤潮期间,p H、溶解氧以及叶绿素未发生明显变化,与棕囊藻自身生理生态习性有关。自动监测浮标在硅藻等高含叶绿素种类的赤潮中能够起到较好的监控和预警作用,但在微微型、混合营养及异养赤潮种类的赤潮预警应用方面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及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志平 《海洋预报》2004,21(4):57-59
20世纪中期至今,环境热污染日趋严重,而早期预测对热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利用鱼体中热应激蛋白(HSPs)的组成和含量变化进行水域热污染早期预测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青岛市初春一次雷雨天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T63模式格点资料,分析了青岛市初春一次雷雨天气过程,找出了几个有参考价值的预报线索。  相似文献   

17.
福建南部一次初春大雾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2月9—10日,闽南-粤东沿海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并造成重大的交通事故。分析表明:本次大雾过程发生在冷空气影响过后,大气层结相对稳定;但低空为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文中还统计分析了初春大雾过程的气象要素特征,为以后建立初春时期大雾的预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影响厦门天气的早台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鸿明 《台湾海峡》2001,20(1):123-126
本文对影响厦门天气的早台风分别进行风路径分型、环流特征分析及台风天气分析,最后建立诊断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9.
简要论述了海水仔稚鱼不同早期阶段的脂类营养 ,包括卵囊的脂类营养 ,胚胎和仔鱼发育期间的脂类代谢 ,仔鱼饥饿期间的脂类 ,轮虫脂类营养的改善 ,卤虫脂类营养的改善 ,以及海水仔稚鱼开口饵料的脂类营养等  相似文献   

20.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幼苗鳞被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在躯干部胸鳍基后至肛门直上方的侧线处。黑鲷只具一个鳞被起始中心。最早出现鳞片的个体为体长9.5—14.1mm,平均11.51±0.85mm,全长11.2—16.5mm,平均13.65±1.01mm,孵后日龄23—35d。鳞被发育完全时的最小个体为体长12.1—18.5mm,平均14.57±1.55mm,全长14.8—23.5mm,平均17.99±2.17mm,孵后日龄27—4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