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围填海影响下东海区主要海湾形态时空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加林  王丽佳 《地理学报》2020,75(1):126-142
围填海影响下海湾形态变化能够深刻反映人类活动对海湾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海湾形态变化对合理高效地利用与保护海湾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东海区12个主要海湾(包括陆域与水域)为研究区,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6个时期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海湾岸线与湾面形态分析东海区主要海湾的变化特征,探讨围填海强度与海湾形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结论为:① 1990—2015年,东海区主要海湾岸线总长度共波动增长66.65 km,2005—2010年间海湾开发最活跃,阶段内岸线增长量达38 km。岸线长度三沙湾最大(439 km),泉州湾最小(105 km);兴化湾增长最多(54.53 km),罗源湾缩短最多(25.75 km)。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长度此消彼长,岸线人工化程度不断加强,东海北部海湾岸线总长度大于南部海湾。② 1990—2015年,东海区海湾岸线共向海推进26.93 km,合1.08 km/a,在1995—2000年及2005—2010年间推进最多,分别达7.10 km和 6.00 km,在1990—1995年间推进量最小,为2.97 km。杭州湾(4.93 km)和兴化湾(4.15 km)岸线向海推进距离最长,厦门湾推进(0.55 km)最短;东海南部海湾岸线迁移量平缓,北部海湾则更为剧烈,是东海区岸线迁移变化的主体。③ 1990—2015年间东海区主要海湾水域总面积由初期的13.85 km2减少至12.29 km2,累积减少11.23 %,海湾形状不断向复杂化演变。其中杭州湾海湾水域面积减少量最多,达到0.726 km2,占研究区的46.69 %。空间上,北部海湾水域面积减少量更大,而南部海湾水域面积减小速率更快。④ 1990年以来,东海区主要海湾人工化指数平均值和岸线开发强度指数均有所上涨,21世纪以来的开发利用度显著提高。南部(闽)海湾的开发利用程度较北部(浙沪)更为深入,北部海湾开发强度的年际波动差异更大。海湾开发强度与海湾岸线长度、人工岸线长度、海湾形态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与自然岸线长度、海湾水域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当海湾开发强度增加时,同时段内海湾围填海活动的强度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研,探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海堤现状和红树林景观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海堤与堤前红树林的景观结构关系,探索生态海堤的建设模式。在该湿地公园中的近海区域,选择了研究样地。该研究样地的海堤可以分为斜坡海堤、陡墙式海堤、自然岸线、台阶式海堤、斜坡海堤+自然岸线混合式5种类型;其中,陡墙式海堤长度占海堤总长度的比例最大,为55.74%,主要为养殖虾塘的堤岸,目前陡墙式海堤已经面临倒塌的问题。海堤阻断了生物的生态廊道,限制了原有红树林的向陆向扩展。在该研究样地中,高效护岸红树林面积所占比例为47.9%,44.13%的自然海堤和36.13%的养殖海堤是裸岸,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在裸岸上进行人工造林。对该研究样地的海岸线按功能进行了改造,形成"柔性岸线"、"游憩亲水岸线"、"海堤—半红树林地—红树林滩涂"3种海岸线模式。对于斜坡海堤,应该增设监测项目,如地面沉降、斜度和孔隙水压力测量等;利用厚藤(Ipomoea pes-caprae),对坡面进行绿化处理,形成生态堤岸。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及沿岸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琎  吴志峰  李少英  王帅帅  张晓诗  高群 《地理科学》2016,36(12):1903-1911
利用遥感、GIS技术对珠江口湾区1960~2012年海岸线以及海岸带土地利用进行监测,通过定量化、空间化方法监测海岸线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探究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变迁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海岸线长度由1 134.95 km增至1 508.02 km,在此期间,湾区新增的陆地面积为878.11 km2;从空间上看,广州、珠海及深圳市在珠江口五市中不仅海岸线增长幅度较显著,新增陆地面积也较大; 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建设用地扩张幅度非常大,增长了33.05倍,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是52 a来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侯西勇  侯婉  毋亭 《地理学报》2016,71(1):118-129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海岸带正在经历各种剧烈的变化,海湾形态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地形图资料与遥感影像提取20世纪40年代初至2014年7个时相的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的空间信息,进而分析海湾岸线类型结构,开发利用程度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以及海湾面积,形状和重心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的形态变化显著且复杂,主要体现为:海湾岸线的结构变化显著,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急剧减少;海湾岸线的开发利用程度持续增强;海湾岸线普遍背陆向海运动;海湾面积普遍大幅萎缩;海湾形状总体趋向复杂但个体间的差异在缩小;海湾重心分布位置普遍背陆向海迁移;海湾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等.总的来说,以围填海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海湾发生上述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指出应该对中国的海湾进行功能定位划分和分类管理,通过强化以海湾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促进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岸线、红树林和近海围塘养殖等多个遥感专题信息产品,从岸线年均变化速率、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程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海南岛1987—2017年的海岸线变化特征,并通过典型岸线类型变化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南岛海岸带资源的影响。分析发现:1)海岸线长度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由1987年的1 655 km增至2017年的1 890 km,其中自然岸线持续减少,人工岸线急剧增长。2)岸线类型多样性降低,倾向性明显;而岸线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7年的237.34增加到2017年的285.0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干扰作用越来越明显。3)陆海格局变化特征复杂,整体呈向海扩张的态势。多种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导致岸线不断变迁的主要原因,人工养殖塘的开发使红树林湿地遭到侵占,生物岸线减少,港口建设、近海人工岛建设等引起砂质岸线等自然岸线减少。  相似文献   

6.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及河口盐碱滩涂上的特有植物群落,在防浪护岸、保持水土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功能显著。雷州半岛有红树林面积7700多hm^2,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2%,占广东省的78%,是我国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7.
粤东海岸东起闽粤交界的大埕湾,西迄深圳市的大鹏湾,岸线曲折,港湾较多,河溪人海泥沙在潮间带及紧邻5m 等深线以内形成大片海涂,土壤类型多样,以泥质和沙泥质土壤为主;除河口湾的土壤含盐量低外,其余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钾素较丰富,磷素较低。因地处亚热带南缘,光、热和水资源条件较好,且多数海湾有深入内地的小海湾和潮沟,甚适合发展海水养殖与晒盐,韩江口的义丰河和海门龟头海大闸外等滩地尚有围垦价值。多处海湾潮滩沙土适合作海滨浴场,也有小片滩地红树林适合旅游观赏。  相似文献   

8.
围填海是红树林减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在某些原无红树林分布的区域,修筑海堤后出现了红树林。以在开阔的海域中建设的防城港市珍珠港谭吉万尾海堤为研究区,利用7期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准年分别为1960年、1989年、2001年、2007年、2010年、2013年和2015年)数据和2016年实地调查资料,分析1969年海堤建成后无明显破坏性人为干扰状态下红树林斑块的形成过程和空间扩展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海堤竣工12 a后,即1981年出现了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林,至1989年,白骨壤林发展成长640 m、平均宽度为25 m的带状斑块(1号斑块);1989~2001年出现了3个新斑块,分别形成于1989年、1993年和1995年;2013~2015年又新增了2个斑块,分别形成于2011年和2013年;海堤上的红树林面积由1989年的1.62 hm2增加至2015年的19.71hm2;红树林面积在早期迅速增加,2007年后,其年平均增加速率逐期减小;在1989年、2001年、2007年、2010年、2013年和2015年的5个监测期内,1号斑块的内边界保持稳定,外边界平均每年向海扩展1.4~6.0 m,表现为早期扩展速度慢、后期快的趋势;红树林斑块空间范围变化以扩张为主,伴随着局部地段的萎缩和破碎化。红树林斑块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可能是修筑海堤后珍珠港成为了一个漏斗状海湾,海水动力发生较大变化,上游河流携带的泥沙和生物碎屑逐渐沉积,以及西面径流量大的北仑河口的径流携沙在涨潮时经湾口直接运至珍珠港内,在研究区形成沉积,导致海底地形逐渐抬升,为附近漂来的红树林繁殖体定居、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红树林形成后,又加速了泥沙沉积,使其不断向海扩展。  相似文献   

9.
<正>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海洋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坐落在广西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海岸线长40.9 km,面积8 000 hm~2,其中海域面积4 970.5 hm~2,陆域面积3 029.5 hm~2,其保护对象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于1993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1997年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鲁克利湾国家级河口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海岸线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云  张建丽  李雪铭  景昕蒂  杨俊 《地理科学》2015,35(10):1288-1295
海岸线变迁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它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1990年、2000年、2007年和2012年4个时期的资源卫星、Landsat系列卫星的遥感影像,采用色差Canny算子计算方法提取岸线数据,计算近22 a来中国大陆海岸线向海推进或向陆后退的空间位置变化量及年均变化速度,研究中国大陆海岸线空间位置与稳定性的演变规律,得出以下结论:① 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以向海推进为主;② 中国海岸线多为相对稳定海岸线,其次为强烈岸进岸线,稳定性岸线全国均有分布,而强烈岸进岸线多分布于江苏和辽宁两省;③ 自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岸线的稳定性指数逐渐降低,22 a下降了1.1,以长江入海口为分界,南方沿海城市岸线稳定性指数高于北方。  相似文献   

11.
面向开发利用的广东省海湾分类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是镶嵌在海岸线上的明珠,是人类开发海洋和进入内陆的桥头堡,其分类方法多样,大体是从自然属性或地貌的角度出发的.随着人类经济开发强度的加大,针对海湾开发利用的分类方法成为开发规划或管理的重要科学基础.为此,就海湾滩涂开发利用与管理考虑,提出了确定海湾范围的标准及海湾分类的定量指标,完成了对广东海湾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多时期的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各种类型海湾20年来的开发利用变化,得到的结果与海湾实际情况相符,即广东海湾的岸线曲折度整体增加,说明海湾岸线在后退情况下,并没有趋于平直化.而是由于有些岸段的侵蚀加剧而使得海湾岸线的曲率变大.而广东海湾受围海造田、淤积等因素影响大多海湾在岸线后退的情况下海湾水域面积却在减少.因此,在以后的海湾开发利用中,应合理规划,保护海湾的生态平衡,促进海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海岸线的自然属性、旅游发展要素、区位因素3个维度构建海岸线旅游价值评估模型,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定量评估了海岸线旅游价值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珠三角滨海旅游优势岸线总占比25.50%,旅游价值中等值段岸线占比40.67%,偏低和低值段岸线占比为30.52%和3.31%。整体来看,珠三角岸线旅游价值东部整体高于西部。大陆岸线旅游价值最高的集中在惠州巽寮湾、深圳大亚湾、大鹏湾和深圳湾,旅游价值较低的集中在黄茅海西部,中部珠江入海口沿岸地区岸线旅游价值中等。岛屿岸线旅游价值空间差异较大,价值最高的集中在大亚湾海域的三门岛、喜洲岛、鸡心岛、大辣甲岛和珠江口的内伶仃岛、江门的上下川岛北部;岸线旅游价值较低的集中在珠海的万山群岛和担杆岛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源遥感的广东镇海湾红树林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 期多源遥感数据(包括1970 年的美国间谍卫星DISP KH-9 数据、1999 年的SPOT-2 全色数据、2007 年的ALOS 多光谱数据和2015 年国产的资源三号数据),结合红树林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先验知识,基于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提取红树林植被斑块,采用目视解译获取多时相红树林空间分布精确信息。结果表明:1970、1999、2007 和2015 年镇海湾红树林有林地面积分别为931.4、615.3、678.5 和783.7 hm2,红树林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1970―1999 年,该区域以原生红树林被破坏为主,仅有5.7%的原生林被保存下来。1999―2015 年,红树林的人为破坏与人工修复现象并存,但总体上破坏程度有所降低;其中1999―2007、2007―2015年间红树林面积分别增加了63.2 和105.2 hm2。养殖塘侵占和人工恢复种植的综合影响,以及海岸线周边人为活动变化是驱动红树林有林地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为合理地开发和更好地保护红树林资源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运用3S技术,采用水体指数法(MNDWI)、分形维数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环渤海海岸带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7年9个时期TM遥感影像为主数据源,研究近40 a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海岸线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7年环渤海海岸线增加了1 159.9 km,分形维数持续增加,岸线呈曲折化。其中,人工岸线增长了1 977.9 km,自然岸线减少了80%。重点变化区域包括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顶部、普兰店湾等地区。1980~2017年环渤海围填海的面积增加了1 988.5 km 2。主要类型由养殖池、盐田及农用地向养殖池、盐田、建筑用地转化。围填海活动与岸线长度、属性变化呈显著线性关系。综上,水产养殖、围海晒盐、农田开垦、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围填海活动影响了岸线长度及属性等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遥感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3年广西海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分布现状,并分析其在广西海岸的扩散状况,旨在为全面了解和评价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广西海岸的入侵状况和生态作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2013年,广西互花米草的分布面积为602.27 hm2,以港湾划分,其在丹兜海的分布面积最大,其分布面积在铁山港湾、北海银滩至营盘镇、廉州湾、英罗港、大风江依次减小;2广西从1979年开始引种互花米草,1979~2003年互花米草的年平均扩散速率约为23.1%,2003~2008年的为15.3%,2009~2013年的约为9.1%,互花米草总体扩散速率呈现下降趋势;3近期,铁山港湾、北海东海岸(银滩至营盘镇)和廉州湾的互花米草依然在快速扩散,尤其是廉州湾的互花米草处于种群扩散的爆发期,未来几年,廉州湾很可能将会被互花米草占据;4互花米草在广西海岸的扩散总体上呈现出由东往西发展的趋势,并且有扩散进入越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造林遇到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的红树林在过去50年里面积锐减了近70%,恢复和发展红树林迫在眉睫,红树林人工造林是必由之路。福建九龙江口湿地资源丰富,然而在红树林造林上却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九龙江口红树林的恢复和发展,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海岸线分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海岸线分类体系进行探讨,依据海岸线自然属性改变与否,将海岸线划分为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依据海岸底质特征和空间形态,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海岸线、砂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生物海岸线和河口海岸线;依据海岸线功能用途,将海岸线划分为渔业岸线、港口码头岸线、临海工业岸线、旅游娱乐岸线、城镇岸线、矿产能源岸线、保护岸线、特殊用途岸线和未利用岸线;依据海岸线时间尺度,将海岸线划分为历史海岸线、现状海岸线和未来海岸线;依据海岸线管理实践,将海岸线划分为管理岸线和实际岸线,并就海岸线分类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泉州湾省级湿地保护区3个红树林分布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底栖软体动物在中等尺度下的共存格局及机制。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基于蒙特卡洛的零模型和网络分析探讨底栖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利用raup-crik零模型识别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测定底栖软体动物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漳江口、九龙江口和泉州湾湿地共发现37种底栖软体动物,底栖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物种数及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呈现非随机分散和模块化,这些格局同时受到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调控作用,其中,物种竞争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废弃叶瓣海岸侵蚀与岸线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对黄河1964~1976年间形成的三角洲叶瓣自1976年废弃以后的岸线进行了识别,选取了四个典型剖面,绘制了它们的岸线蚀退或淤进平均速率曲线。结果显示,不同剖面处天然岸线的蚀退或淤进速率很有规律。根据曲线特征将其分为蚀退期,转换过渡期和周期性波动期。现废弃叶瓣已进入周期性波动期。由于受大坝影响,不同位置岸线波动周期不同,两大坝之间约为4年,大坝西侧约为5年,岸线变化准平衡线位于1996年的海岸线附近。岸线变化速率波动幅值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时期遥感数据,以10年为时间步长,提取1985-2015年4个时期中国象山港和美国坦帕湾的岸线空间位置,长度和曲折度以及港湾地区景观构型,多样性和破碎度等信息,构建海岸人工化和港湾景观人工干扰指标,探讨人类活动对港湾岸线,景观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近30年来,象山港和坦帕湾自然岸线长度不断缩减,人工岸线长度呈先增后稳定的态势.由于两地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象山港局部岸段形态发生剧烈变化,岸线曲折度不断变小;而坦帕湾岸线形态变化较小,岸线曲折度几乎保持不变.② 1985-1995年,象山港海岸人工化不断加强,1995年以后有所减弱,但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逐渐变大,几乎遍及整个港湾海岸.1985-2015年,坦帕湾海岸人工化强度虽有加强,但增幅缓慢,海岸人类活动也主要集中于各沿海城市区域.③ 1985-2005年,象山港和坦帕湾各人工化强度等级样区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但2005-2015年,象山港各强度样区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变化趋势不一,坦帕湾各强度样区变幅则较为平稳.④ 1985-2005年,象山港各强度样区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而坦帕湾变化不一;2005-2015年,两港湾人工化强度由弱至强,景观多样性指数先增后减.⑤ 1985-2005年,象山港和坦帕湾不同人工化强度样区,景观破碎度指数逐渐增大;2005-2015年,两港湾景观破碎度指数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