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低湿地维管植物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植物学及植物地理学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毛乌素沙地低湿地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及水分生态类群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湿地共有维管植物59科182属323种,其中被子植物占总数的99.07%。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是低湿地植物区系的主体,是植物区系复杂性及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寡种属优势明显。中型科属和较大科属虽不占主体,但却往往是构成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为植物区系的代表成分,对植物区系的构成及植被的分布格局都有很大的影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温带分布型是低湿地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主要组成部分,低湿地植物具有典型的温带特征。低湿地草本植物占数量优势,草本植物以多年生为主,多年生草本植物对低湿地环境影响作用较为明显。低湿地植物地理成分及分布特征也说明气候、环境条件,植物种的生态幅度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植物地理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青海省乱海子高寒湿地为研究区,沿湿地土壤水分梯度,设置了7处采样地,采集了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研究了2014年8月中旬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尤其注重高寒湿地中特有的冻胀丘形成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0~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为122.7%~280.7%,1号~6号采样地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距乱海子湖泊最远的7号采样地,冻胀丘0~2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为160.4%~203.4%,2号~6号采样地冻胀丘0~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差异,冻胀丘上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其周边的沼泽化草甸;(2)在乱海子湿地中,共记录了40种维管束植物,其中,有莎草科植物7种,禾本科植物7种,其它双子叶植物26种,以莎草科植物占绝对优势,尤其在沼泽化草甸中,除了7号采样地,莎草科植物的重要值都大于97%;(3)冻胀丘上的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都高于其周围的沼泽化草甸,尤其是物种丰富度,冻胀丘上的平均物种丰富度为11.8种,而其周围的沼泽化草甸的平均物种丰富度仅为6.57种,随着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冻胀丘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很小,沼泽化草甸的则波动变化;(4)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冻胀丘和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大,冻胀丘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波动增加,而沼泽化草甸的则波动减小。  相似文献   

3.
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研究对湿地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长寿岛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维管植物种类组成、主要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及植物区系。结果表明:湖北长寿岛湿地维管植物丰富多样,共有103科324属489种,其中少种科和单种科合计占总科数的77.67%,寡属科和单属科合计占总科数的93.20%,少种属和单种属共计占总属数的98.46%。湿地主要由禾本科、菊科、蝶形花科、蔷薇科和莎草科等草本植物组成。常见的水生植物群落有眼子菜群落、水鳖群落和双穗雀稗群落,湿生植物群落为狗牙根群落和小鱼仙草群落。植物区系主要有14个类型和9个变型,热带成分占比45.88%,温带成分占比54.12%,呈现出由热带过渡到温带的区系特点。  相似文献   

4.
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研究是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生态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神农架大九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植物物种组成、优势植物种群及植物区系。结果表明:大九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共52科140属201种,其中种子植物47科134属194种,外来入侵植物4科7属7种。草本植物群落类型主要以湿生植物群落为主,有苔草(Carex)群落、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群落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群落等,占群落总数的59.60%。优势植物种有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阿齐苔草(Carex argyi)、灯心草(Juncus effusus)等,是组成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植物区系主要有12个分布类型及4个变型,以温带分布为主,并含有一定的热带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5.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进行了野外植物调查,研究了维管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植物区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318种,隶属61科191属;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其中,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和野大豆(Glycine soja)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为《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河北省重点保护植物。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的5处调查样地中,官厅水库西北岸浅水河漫滩-沼泽中植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6.
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线路调查的方法,分析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11科354属508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菊科、禾本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优势科;保护区以草本植物为主,有301种,乔木树种92种,灌木树种65种,藤本植物50种;植物区系有14个类型,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的48.56%,热带性质的属占34.48%,世界广布性质的属占15.52%。江苏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特性,应加强对重点植物的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区东部沙地植被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野外样地调查资料,对青海湖区东部沙地植被从区系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青海湖东部沙地植被种类组成简单,共有27科58属71种。其中禾本科比重最高为22.535%,其次为菊科占12.676%;再次为豆科占9.8592%;桔梗科等14科比重较小均占1.4085%。②地理成分上,湖东沙地植物区系以世界分布为主,共有16科,湖区植物区系中的优势科均为世界广布科;其次是温带成分10科;热带亚热带成分仅有1科。③生活型以多年生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为主,两者种类系数之和达到76.06%,一年生植物所占种类比重最小。④湖东沙地植被群丛多以单一优势种为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R1和均匀度指数Jsw三者的变化趋势大致是一致的,即随物种的增多,他们的指数趋向增大;生态优势度C的变化趋势则正好相反。⑤湖东沙地群丛物种相似性差异较大。固定沙地之间植被群丛相似性较高,流动半流动沙地与流动沙地之间则较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积累和完善贵州湄潭湄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植物的基础数据,采用调查样带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湿地公园内湄江湖及其上游河流和沼泽湿地中的植物开展了野外调查,分析了湄江湖及其上游河流和沼泽湿地中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在湄江湖及其上游河流和沼泽湿地中,共记录了82科191属242种维管植物,其中,有2种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有15种为外来入侵物种,有2种为贵州省特有分布物种;植物群落主要由被子植物组成,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物种是广泛分布的物种,分别有22属26种和21属27种;湿地中的维管植物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草本植物的物种数量占维管植物总物种数量的70.66%;湿地中维管植物的地理成分复杂,中国特有分布属匮乏,维管植物区系的个性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张存厚  刘果厚  赵杏花 《中国沙漠》2006,26(6):1024-1032
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地理成分统计、排序和分析,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物种的多样性较高,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中北温带分布型所占的百分比数最高,占本区种子植物区系中非世界属数的37.2%,其次是旧大陆温带分布,反映出该区系的温带性质,体现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分布与本地区的气候带相适应的结果。本区系具有一定数量的古老成分,地理成分混杂且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同时该区系又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特有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鱼类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鸟的食物,鱼类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湿地中鸟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2013年,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该保护区中的湿地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迁徙鸟类的重要停歇地。2017~2022年,采用内陆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对该保护区中河流和湖泊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利用2007~2011年和2017~2022年该保护区河流和湖泊的鱼类采样和调查数据以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特点,探讨了鱼类物种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分析了其与鸟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22年,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嫩江的5处江段和5座湖泊(鹅头泡、茨勒泡、哈尔挠泡、莫什海泡和月亮泡)中,共记录5目11科47属57种鱼类,2017~2022年的鱼类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比2007~2011年的分别减小了8.89%和16.53%;鱼类的种上分类阶元物种分布格局为鲤形目和鲤科占主体,具有东亚内陆鱼类组成的共同特点;鱼类物种的绝对特有性为5种,相对特有性为9.43%,鱼类相对特有性高于黑龙江水系的典型地理区;鱼类物种的绝对濒危性为5种,相对濒危性为9.43%,鱼类物种的相对濒危性低于黑龙江水系,但高于黑龙江水系的部分典型地理区;冷水性类群的物种数为10种,相对冷水种数为18.87%,都明显低于黑龙江水系及其典型地理区;土著鱼类由5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北方类群物种数所占比例为28.30%,符合黑龙江水系内陆鱼类区系组成特点;2017~2022年的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比2007~2011年的分别增大了3.88%、1.88%和31.70%,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稳定性水平在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安徽秋浦河源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秋浦河源湿地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对6块样地的34个样方进行分类排序。结果表明,在秋浦河源湿地34个样方中,共记录38个植物物种;秋浦河源湿地样地植物群落可以划分为水域植物群落、沼生植物群落和洲滩植物群落;34个样方排序,可以划分出11种植物群丛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干扰下兴凯湖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8月,在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和兴凯湖农场的农田周围及位于二者之间的已排水湿地中,共设置了18个样地90个1 m×1 m的样方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湿地、已排水湿地和多年种植农田周围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组成有差异,物种丰富度分别为33种、53种和69种;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与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基本一致,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相反,表明植物群落α多样性的变化为种植多年的农田周围最大,其次为已排水湿地、天然湿地;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已排水湿地与天然湿地之间的S(o|¨)renson指数达到0.465,而与种植多年的农田周围之间只有0.118;Jaccard指数的表现也相同,说明已排水湿地的植物群落处于湿地植物群落退化的早期。从天然湿地、已排水湿地到种植多年的农田周围,由于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组成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不断丧失。湿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关系复杂,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在考虑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更要考虑群落优势物种的组成以及群落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物种组成与生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武汉市主城区及近郊26个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物种和群落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对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组成、地理成分和生态适应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植物资源丰富,本次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361种(含变种和变型),分属于82科231属,其中被子植物是主要类型;武汉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兼有地带性、隐域性和起源上古老性的特点,但特有属、种匮乏,其中蕨类植物表现出明显的隐域性特征;种子植物分属于14种地理分布类型,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3种地理分布类型所占比例较大,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湿地植物区系特征.同时,湿地植物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分别占总种数的37.4%和32.7%.在所有水分生态适应型中,中生植物的种类最多,共164种,占总种数的45.4%,反映出武汉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群落逐渐向中生植物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14.
以会仙喀斯特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样地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野外植物调查,研究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区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8月,在会仙喀斯特湿地中分布着39科79属133种植物,被子植物(128种)占绝对优势,而且以挺水植物(77种)为主;优势科为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分别包含了15属31种和7属24种物种;优势属为蓼属(Polygonum)、荸荠属(Heleocharis)和莎草属(Cyperus),都有6种物种;会仙喀斯特湿地中主要有12种植物群落,其中,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群落和五刺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var. oryzelorum)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高,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群落和菰(Zizania caduciflora)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会仙喀斯特湿地中的植物属区系具有热带特性。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结合塔里木河下游铁干里克绿洲荒漠过渡带29个植被样地的调查资料,对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做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物种组成单一,天然植物20种,隶属12科18属。从多样性指数的数量特征来看,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517~0.830,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0.851~1.974;Menhinick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977~3.784,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517~8.496;JSW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719~0.908,JSI指数变化范围为0.729~0.949;植被盖度的变化范围在0.035~1.001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Cody指数、Sorenson指数研究调查区域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分别共记录植物10科15属18种和16科21属24种;大兴安岭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指示物种存在差异,图强湿地(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有向温度相对较高的南瓮河湿地(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方向发展的趋势;图强湿地、新林湿地(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南瓮河湿地灌丛—薹草沼泽中植物群落的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607、1.431和1.754,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16、1.333和1.272,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29、0.590和0.533;图强湿地与新林湿地的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之间的更替速率较快,二者灌丛—薹草沼泽中的植物群落较相似。对比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变化发现,灌丛—薹草沼泽中的植物对气候变化有潜在响应,但是,植物应对气候变化也与物种自身性质和立地环境有关,尚需进一步开展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中游天然植物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典型样地法,对塔里木河中游30个天然植被样地的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做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力克、沙子河、乌斯满、阿其河、铁依孜五个断面的天然植物隶属11科,20属,22种。(2)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群落结构可分三层,即乔木层、灌木层与草本层,但这种乔、灌、草的三层现象不明显。生境条件差,植物对环境利用不充分。(3)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单一。从多样性指数的数量特征来看,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7~0.609,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0.849~1.302;Menhinick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309~3.175,Margalef 2.731~5.461;JSW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0.778,JSI指数的变化范围0.633~0.805。五个断面盖度的变化范围是0.259~0.563。  相似文献   

18.
李星  马媛  李星  高君亮  辛智鸣  卢琦 《中国沙漠》2022,42(5):187-194
多样性反映群落间物种组成的相异性,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46个样地植物群落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rensen相异性指数衡量该地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格局,并通过主成分分析、Mantel及Partial Mantel检验等方法来衡量各环境因子差异(包括气候和土壤)和群落地理距离对该区域植物群落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物种周转(βsim)主导植物群落β多样性。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地理距离对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周转组分有显著影响,物种周转对其响应与植物群落β多样性保持一致。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群落物种在空间上的周转是环境限制和扩散限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过滤对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组分的影响超过扩散限制。  相似文献   

19.
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能够指示退化湿地修复的效果。在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恢复示范区,采用调查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开展植物群落野外调查,比较了退化湿地修复前、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探讨了恢复水文条件和地貌修复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恢复示范区内,共记录12科22属38种植物,其中,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都为19种,禾本科(Gramineae)、藜科(Chenopodiaceae)和蓼科(Polygonaceae)物种数量之和占记录的总物种数量的60.53%;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和辽宁碱蓬(Suaeda liaotungensis)群落是该区的优势植物群落,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多为耐盐碱类植物;从调查样带1至调查样带4,即由陆地向湖泊方向,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都在不断增大;水文-植被-微地貌系统修复模式可以作为松嫩平原西部退化盐碱湿地修复的优选模式。  相似文献   

20.
库姆塔格沙漠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运用植物学及植物地理学方法,结合实地植被调查,对库姆塔格沙漠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区属于典型的荒漠植物区系,共有种子植物22科69属109种,其中被子植物占总数的98.13%。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是库姆塔格沙漠植物区系的主体,是植物区系复杂性及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寡种属优势明显。中型科属和较大科属虽不占主体,但却往往是构成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植物区系的代表成分,对植物区系的构成及植被的分布格局都有很大的影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温带分布和地中海分布是本区系地理成分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植物具有典型的温带特征。受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的影响,区域植被分布随地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具有非地带性差异特征。库姆塔格沙漠草本植物占数量优势,木本植物以灌木为主,木本植物对区域环境影响作用较为明显。库姆塔格沙漠区植物地理成分及分布特征也说明气候、环境条件,植物种的生态幅度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植物地理分布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