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影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得到初步控制之后,沿海地区城市工程建设引起的地面沉降就显得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上海城区建筑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直接导致工程性地面沉降同步增长。建筑密度越大,建筑容积率越高,地面沉降越显著。分析了一定间距的荷载共同作用的宏观效应,提出了等效影响荷载的概念,进而揭示了城市工程建筑与大面积等效影响荷载的关系。据此对文献中观测得到的上海城市建设与地面沉降的关系进行了较好的解释。有关分析对软土地基上城市建设规划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昌市2010年规划中心城区建筑密度遥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南昌市建筑密度调查的技术方法,阐明了城市建筑密度的现状分布和分区,分析了建筑密度对 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陶福平  陶虹  李辉 《江苏地质》2015,39(4):686-690
采用二维有限元法模拟计算地下水位下降、增加建筑荷载等不同工况引起的地面沉降量。结果表明,地下水位下降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密集的多层建筑,规划中的高层建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推断,西安市近年来地面沉降超常发展是由于城中村过量开采地下水和不断加盖多层建筑所引发。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面沉降对规划制定与实施管理的影响研究”是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重要科研项目,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 该项目针对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特别是高层建筑大量兴建的实际,从规划制定与实施管理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程性地面沉降已逐渐成为滨海软土地区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并进而影响港口城市工程建设和发展。2000年以来,宁波相继开展了工程性地面沉降调查,建立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网,并开展了工程性地面沉降特性和机理研究。本文基于宁波市地面沉降现状,从地层结构、软土的工程特性、主要压缩沉降层、地面沉降与建筑容积率的相关性及工程性沉降机理分析等方面,对工程性地面沉降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工程建设活动及第一软土组压缩变形是产生工程性沉降的主要原因。针对宁波市地面沉降的新特征,从专项监测、机理分析及预测预警、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防控管理及长效机制方面,探讨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对策,综合防控工程性地面沉降发生发展,促进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层位的精准识别与沉降过程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肖国强  杨吉龙  赵长荣  肖艺 《地质通报》2016,35(10):1646-1652
塘沽地区地面沉降是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多层位沉降叠加的结果,精准识别各层位的沉降贡献是该区地面沉降防控的关键。利用塘沽G2地面沉降分层标组2011—2014年观测数据,对新生代沉积物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进行了精准识别;结合以前的分层标观测资料,重建了1960年以来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过程。结果显示,在1960—1970年地下水开发初期,地面沉降主要层位是浅部粘性土自然固结和第二含水组地下水开采;1970—1980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高峰期,主沉降层位由二组逐渐加深到三、四组;1985年以后实施了地面沉降控制措施后,第四系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逐渐减小;2000年之后,随着滨海新区的成立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引起的建筑基础沉降逐渐成为主要的沉降层。通过对不同时期主要地面沉降层位的转换过程分析,提出地面沉降精准防治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刚  徐成华  施威  李兆  骆祖江 《地质论评》2023,69(2):639-647
为了查明南京河西地区地面沉降的成因,笔者等在系统研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软土分布及建筑荷载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了南京河西地区地面沉降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南京河西地区不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与软土层厚度和建筑荷载分布关系密切,地面沉降主要受建筑工程影响,即建筑荷载和深基坑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刚  徐成华  施威  李兆  骆祖江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82011-2022082011
为了查明南京河西地区地面沉降的成因,笔者等在系统研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软土分布及建筑荷载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了南京河西地区地面沉降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南京河西地区不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与软土层厚度和建筑荷载分布关系密切,地面沉降主要受建筑工程影响,即建筑荷载和深基坑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上海城市建筑密度看城市用地效率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密度是城市规划的定额指标之一,也间接反映出城市用地效率,同时又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密不可分。从上海地区的建筑密度现状分析,了解建筑密度同城市用地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借鉴国外城市用地规划方面,上海应加强政策调控与科学规划,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宁迪  骆祖江  葛伟亚  贾军元 《地质论评》2019,65(6):1549-1557
针对江阴南部地面沉降问题,结合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城市建设规划,根据比奥固结理论,引入黏性土流变理论,将土体本构关系拓展至黏弹塑性,并考虑土体的土力学参数和水力学参数随应力场的动态变化,建立江阴南部地区建筑荷载、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全耦合数值模型,分别模拟预测了江阴南部地区2015年12月3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建筑荷载、地下水开采单独作用及二者叠加作用三种情况下地面沉降发展趋势。模拟结果显示,建筑荷载为引起江阴南部地区地面沉降的主因,其次是地下水开采,二者的主压缩层分别为第Ⅰ黏性土弱含水层和第Ⅱ黏性土弱含水层,分别占总压缩量的42.94%和62.60%;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下引发的地面沉降具有耦合效应,二者叠加量小于单独作用引发量的线性叠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筼筜地区高层建筑物基础沉降监测环的选点、埋没标志、观测、平差,得出高层建筑物基础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并分析各沉降点的累计沉降、沉降速率、基础倾斜等各自特征和机制。指出各幢大楼基础沉降的最大幅度,并提出今后继续监测和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Subsidence planning and control must be an integral part of mine design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underground mining on the surface. Precalculation of surface deformations which may cause damage to surface structures must be performed and damage criteria must be established, if the response of structures to such movements is to be determined and the extent of damages to be assessed. In this paper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Prediction System (SDPS), which can be used to predict accurately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arameters of surface movements due to underground mining, is discussed. The Subsidence Response Modelling Program (SRMP),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buildings to subsidence-induced movements, is also reviewed. Finally, an example is presented demonstr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techniques for subsidence design and control.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城市中修建深基坑工程,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历史建筑产生影响。结合天津地区深基坑工程实例,分析了历史建筑受深基坑开挖影响的破坏机理,认为基坑周边土体不均匀沉降是引起历史建筑破坏的重要原因。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天津地区历史建筑的变形规律,探讨了减小建筑物变形的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量的勘察资料的分析, 探讨和研究了清真寺房屋开裂原因, 提出了维修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空区上方建筑物地基附近的地表沉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载荷作用线上水平位移的特征和采空区上覆岩层破断后的结构形态,确定了位移边界条件;给出了采空区上方任意点的沉降位移、地表沉陷、地表水平位移以及建筑群引起的地表沉陷;探讨了在采空区和建筑物载荷的共同作用下地表的移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引起的地表沉陷与建筑物和采空区的相对位置有关;建筑物附近的地表下沉随着采空区上覆岩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呈非线性变化;在沉降范围内,建筑物两侧地表的水平位移均匀分布,方向相向,均指向建筑物。   相似文献   

16.
地热能源是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但红层软岩分布地区出现的系列建筑地基病害问题与地源热系统关系尚不清楚。依托成都某建筑群事故调查项目,研究了有无地热系统作用下泥岩、石膏岩的工程特性,并基于室内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加热方式、不同温度及不同浸水时间等因素下岩石宏观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场地有无地热系统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甚微,但有地热系统时岩体中裂隙发育数量明显增多,累积张开度明显增大;(2)随着浸泡时间增加,泥岩最大含水率可达30%以上,石膏岩含水率超不过15%,泥岩浸水软化效应较石膏岩显著,二者力学指标随含水率增加呈负指数型下降,石膏岩因晶粒大小不同,离散性大;(3)天然状态下石膏岩呈脆性破坏,泥岩呈延性破坏,石膏岩水岩界面溶蚀作用效应显著,随着石膏岩由表及里溶蚀加剧,温度变化效应对岩体内生裂隙萌发起一定促进作用;(4)在20~50 ℃温度变化范围内,石膏岩抗压强度随温度呈抛物线变化,而泥岩单调升高;(5)地热管与岩体间填筑不密实容易形成渗水通道,改变水动力条件,动水作用下使石膏岩裂隙及软弱夹层溶蚀加剧,形成更大空洞,从而诱发沉降。  相似文献   

17.
淤泥质地层地铁隧道施工地表沉降预测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春  李文江  朱永全 《岩土力学》2005,26(10):1681-1684
南京地铁珠江路站-鼓楼站区间,穿越软~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地层和众多地面建筑物及密集地下管线。软~流塑状淤泥质地层压缩性高、强度低、易产生蠕动,围岩无自稳能力。在施工中采用大管棚+小导管超前预注浆+掌子面注浆隧道预支护方案及台阶法开挖与钢架、网、喷混凝土支护的综合措施。为了科学决策、安全施工,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计算模拟、预测地表沉降,进行施工量测,实现了安全顺利施工,建筑物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