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养殖场底泥中芽孢杆菌属细菌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海养殖场底泥细菌的研究 ,发现养殖池底泥中芽孢菌为优势菌群。应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 16SrDNA序列测定 ,对芽孢杆菌属细菌做进一步分类的结果表明 ,该属细菌在底泥中的主要种群为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baekryungensis等。同时 ,还分析了这些芽孢杆菌属细菌在底泥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认为这类细菌应属于陆生微生物 ,在养殖环境中代谢有机化合物产生氨、亚硝酸盐和H2 S ,对养殖环境产生不利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芽孢杆菌胞外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孢杆菌大多能分泌高活性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水解酶和果胶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等分解植物性饵料中非淀粉多糖的酶类。近年来芽孢杆菌被作为益生菌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它可提高养殖对虾的消化机能,促进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还可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将之迅速转化为无机物,从而有效地促进养殖水体中生态良性循环;还有报道芽孢杆菌能分泌一些抗菌类物质,抑制部分病原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在微生物工业生产中芽孢杆菌也常用于生产某些酶制剂,为满足生产的需要,学者多将芽孢杆菌胞外产物中的某一特定成分进行提纯分析。笔者就芽孢杆菌胞外产物中的一些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编号为GD1、GD2、GD3、GD4、GD5、JS、JX、SD1和SD2等9种水产养殖用芽孢杆菌制剂的有效活菌数,结合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各制剂中分离的产芽孢细菌代表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除GD1、GD2和GD5制剂未标明芽孢数量外,其余制剂检测到的芽孢数量均低于或远低于标注数量;经鉴定,各制剂中最优势类型,GD2、GD3、GD5、SD1和SD2制剂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GD4、JS和JX制剂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GD1制剂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除GD4、GD5和SD1制剂未标明具体菌种以及GD2的标注菌种与检测结果不一致外,其他制剂的标注菌种与被鉴定的优势类型芽孢杆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噬菌弧菌Bacteriovorax sp. N1在一个投放周期内对淡水和海水养殖环境中细菌、弧菌总数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自市售微生态制剂分离蛭弧菌N1并进行分子鉴定,测定其裂解效果,制备高浓度N1菌液分别投放至淡水红鲤鱼(red carp)和海水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水体,采用细菌平板计数法及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48 h内水体环境中细菌、弧菌总数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经鉴定蛭弧菌N1为噬菌弧菌,其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smarisflavi)、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均有裂解效果。将噬菌弧菌N1投放进淡水和海水养殖环境的12~24 h,其能显著降低两种环境中弧菌含量(P 0.05)。DGGE分析显示添加噬菌弧菌N1后淡水组优势菌群弧菌属(Vibrio,a1)和不可培养杆菌属(Uncultured bacterium, a5)在12 h以后含量有明显的减少,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3)和红杆菌科Shimia属(Shimia, a6)菌含量增加。海水组优势菌群不可培养杆菌属(c2)菌在12 h时变成非优势菌群,而白杆菌属(Albirhodobacter,c1)增加成为优势菌群。噬菌弧菌N1在水中含量在24 h时降至最低。【结论】噬菌弧菌N1对海水和淡水环境中的弧菌属和不可培养杆菌属菌群有明显的裂解作用导致其含量下降,但也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红杆菌科Shimia属和白杆菌属(Albirhodobacter)菌群含量增加,但生物效应不明。为维持噬菌弧菌N1对弧菌的控制,需要24 h左右重新补充投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鉴定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肠道益生菌,评估分离菌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益生潜力。【方法】采集大口黑鲈肠道样本,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经16S rRNA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种属,并进行抗逆性能、黏附能力、溶血活性和药敏特性等鉴定。【结果】从大口黑鲈肠道分离菌株84株,经测序、blast比对,筛选出3株同源性最高的菌株MS-1、MS-2、MS-3,分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3株分离菌均为γ-溶血,不具有生物膜,疏水性50%~93.3%,自凝集性43.6%~69.2%;可在pH 2.0~12.0环境和5.0 g/L胆盐中存活;经高温处理后仍可生长;3株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结论】芽孢杆菌MS-1、MS-2和MS-3抗逆性高,黏附性能及饲料学安全性高,可作为大口黑鲈养殖中潜在益生菌。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集约化、半集约化的养虾模式随之迅猛发展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养殖过程中 ,因残存饵料腐烂 ,生物代谢 ,以及生物残体沉积 ,致使养殖水体理化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 ,从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为改善养殖环境 ,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性地发展 ,近年来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2 ] ,1) 。利用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能调节和稳定养殖水体中的水质因子 ,分解、转化养殖水体的有机物的特性 ,达到改良、净化和营造养殖生态环境的效果 ,在生产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此 ,从 1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藻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与溶藻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Bl-zj共培养对藻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将侧孢短芽孢杆菌Bl-zj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4 d后(BL组),收集样品,以单独培养的铜绿微囊藻(BG组)为对照,提取样品总基因组DNA后进行16S rDNA扩增、构建文库、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BL组与BG组间藻际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结果】测序平均获得高质量序列85390条,946个OUT(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BL组特有OTU 339个。物种组成分析显示,BG组微生物群落主要以微囊藻属(Microcystis)为主,其余相对丰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和红杆菌属(Rhodobacter)。BL组微生物群落主要以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为主。BL组的微生物多样性相较于BG组显著下降(P<0.05)。经预测,BG组微生物功能集中在能量代谢与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BL组微生物功能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功能。【结论】侧孢短芽孢杆菌Bl-zj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打破了铜绿微囊藻藻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Bl-zj的溶藻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肠道及其养殖水体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组成。【方法】采用2216E平板涂布法研究海区养殖马氏珠母贝肠道与养殖水体的可培养菌群种类及丰度。【结果与结论】马氏珠母贝肠道及其养殖水体的可培养细菌归属于2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3纲7目10科23属56种。属水平上,肠道中以弧菌属(74.7%)和假交替单胞菌属(18.7%)为主;养殖水体中α-变形菌纲的FJ943236_g属(40.7%)丰度最大,弧菌属(16.7%)相对肠道丰度较低。样品共有菌属为弧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肠道特有菌属为希瓦氏菌属和盐单胞菌属;养殖水体特有菌属主要为FJ943236_g、鲁杰氏菌属和Nautella。在种水平上,7个种为二者共有;马氏珠母贝肠道和养殖水体特异性菌种分别为18个和31个。虽然门水平上马氏珠母贝肠道中可培养细菌群落与其养殖水体中的细菌群落大致相似,但在属、种水平上二者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几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制粒工艺及pH值的耐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实验室分离、筛选的5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对虾饲料制粒工艺流程和pH值的耐受性。结果表明,5株芽孢杆菌经80℃水浴40min后全部存活,90℃水浴20min有35%-70%存活,100℃水浴10min仍有30%-50%存活,显示所筛选的5株芽孢杆菌对高温有较强的耐受力;在对虾饲料中添加5株芽孢杆菌,经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后芽孢杆菌存活95%,烘干后芽孢杆菌存活93%,说明杆菌能够承受饲料制粒生产中压力、温度和水分的变化;当pH值为3.8、4.6、5.2时,分别有l、3、5株菌能繁殖,pH值6.0-8.5时,5株菌生长旺盛,将5株菌经pH值2.2—4.6处理1h,再接种在pH值7.2的培养基可以良好生长,说明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性能较差,在弱酸性和碱性环境中生长旺盛;能耐受酸性环境而存活,再给予适宜环境即能良好生长。5株芽孢杆菌具有作为水产硬颗粒饲料专用益生素菌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用对虾饲料培养基从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分离出500株黏附细菌,以产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能力为指标,筛选出产该3种消化酶的细菌90株,占总菌株的18%.对其中生长较快的69株进行16S rDNA 基因测序,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69株菌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莫拉氏菌属(Moraxella)等,其中数量最多是芽胞杆菌属,占鉴定细菌总数的53.62%,数量最少是气单胞菌属和嗜盐单胞菌属,均占鉴定细菌总数的2.90%.表明对虾肠道黏附菌群中具有较多能分泌多种消化酶的细菌,可进一步开发为促进对虾消化功能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11.
将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比例混合,制成芽孢杆菌制剂;将芽孢杆菌制剂与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等比例混合制成复合益生菌制剂;将分别用3种芽孢杆菌发酵的中草药等比例混合制成中草药芽孢杆菌制剂;将分别用5种益生菌发酵的中草药等比例混合,制成中草药复合益生菌制剂。在饲料中分别添加4种益生菌制剂(活菌为2×10~7 cfu/g),研究4种制剂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抗病力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益生菌制剂均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P0.05),中草药益生菌制剂组的促生长效果优于益生菌制剂组,以中草药复合益生菌制剂组促生长效果为最佳(P0.05);2)4种益生菌制剂均可维持对虾养殖水体p H值、氨态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的稳定(P0.05),中草药益生菌制剂对水质的改良效果优于益生菌制剂(P0.05);3)用1×10~8 cfu/m L的哈维氏弧菌(Vibro harveyi)菌液浴浸泡凡纳滨对虾10 d,凡纳滨对虾的累计死亡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中草药复合益生菌制剂组(31.11%)、复合益生菌制剂组(35.56%)、中草药芽孢杆菌制剂组(37.78%)、芽孢杆菌制剂组(44.44%)、对照组(93.33%)。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中草药复合益生菌制剂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指标、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提高对虾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实验室分离、筛选的 5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对虾饲料制粒工艺流程和pH值的耐受性。结果表明 ,5株芽孢杆菌经 80℃水浴 4 0min后全部存活 ,90℃水浴 2 0min有 35 %~ 70 %存活 ,10 0℃水浴 10min仍有 30 %~ 5 0 %存活 ,显示所筛选的 5株芽孢杆菌对高温有较强的耐受力 ;在对虾饲料中添加 5株芽孢杆菌 ,经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后芽孢杆菌存活 95 %,烘干后芽孢杆菌存活 93%,说明杆菌能够承受饲料制粒生产中压力、温度和水分的变化 ;当pH值为 3.8、4 .6、5 .2时 ,分别有 1、3、5株菌能繁殖 ,pH值 6 .0~ 8.5时 ,5株菌生长旺盛 ,将 5株菌经pH值 2 .2~ 4 .6处理1h ,再接种在pH值 7.2的培养基可以良好生长 ,说明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性能较差 ,在弱酸性和碱性环境中生长旺盛 ;能耐受酸性环境而存活 ,再给予适宜环境即能良好生长。 5株芽孢杆菌具有作为水产硬颗粒饲料专用益生素菌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温度、盐度和照度对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联合体系氨氮吸收的影响。【方法】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侧孢芽孢杆菌和威氏海链藻对氨氮的吸收速率,分析不同环境因子水平下侧孢短芽孢杆菌和威氏海链藻联合体系对氨氮吸收的规律。【结果】单因子实验结果显示温度、盐度和照度对菌藻联合体氨氮吸收速率影响显著(P 0.05),当温度25~35℃,盐度20和照度8 000 lx时菌藻联合体氨氮吸收速率较高;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25℃,盐度25和光照4 000 lx是菌藻联合体氨氮吸收的最优组合条件,盐度是影响其吸收速率的主要因子,其次是温度和照度;威氏海链藻在菌藻联合体系氨氮吸收中占主要贡献。【结论】侧孢短芽孢杆菌和威氏海链藻所构建的联合体系可在高温、高盐和强光环境下实现对对虾池塘中过量氨氮的有效吸收,在改善我国华南地区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拮抗香蕉枯萎病菌海洋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93份中国南部海域近海海泥样品中分离出1800多株海洋细菌,以对峙培养法,测定海洋细菌对香蕉枯萎菌的拮抗作用,再以琼脂划线培养法(agar streak)测定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约55.6%的菌株对香蕉枯萎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其中58株菌株抑制香蕉枯萎菌生长所形成的抑菌带宽度大于10.0mm,抑菌作用较好,复筛后其中13个菌株形成的抑菌带宽在15.0mm以上。经反复转接和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效果好、抑菌活性稳定的菌株TC-1,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的细菌,TC-1对14种病原微生物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开发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细菌杀虫剂,对分离自红树林的一株沙雷氏菌进行鉴定并初步测试其杀虫活性。【方法】采用形态特征比较、细菌理化特性测定和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从湛江红树林根际分离的菌株ZJ9进行综合鉴定,采用喂毒法和注射法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该菌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7d校正死亡率为80.21%,且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和隐地杆菌无显著差异,菌体及菌液对大蜡螟老熟幼虫血腔注射24 h死亡率均达100%。【结论】菌株ZJ9为黏质沙雷氏菌,对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好杀虫活性,可用作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准确高效分离红树林等海洋环境中产脂肽芽孢杆菌。【方法】将前期从红树林环境筛出具有抗菌活性的12株芽孢菌株作为研究菌株,采用溶血活性及排油作用对其中的可能产脂肽菌株进行初步筛选,并基于脂肽合成酶基因PCR扩增法对脂肽合成酶基因携带菌复筛,采用飞行时间质谱(TOF-MS)对所产脂肽进行鉴定。【结果】初步发现6株芽孢杆菌具有溶血活性,其中HY-5、HY-4和HN-9这3株具有排油能力,油层透明圈的直径分别为45、32和3 mm。PCR扩增检测到HY-5含有iturin、surfactin和bacillomycin D合成酶基因,HY-4含有iturin、surfactin合成酶基因,HN-9含有iturin合成酶基因。TOF-MS检测到HY-5和HY-4的发酵液含surfactin、iturin和bacillomycin 3种脂肽,HN-9的发酵液只含iturin。【结论】基于PCR与TOF-MS为核心的级联技术,建立一种海洋源脂肽产生菌快速筛选以及脂肽谱快速鉴定的方法,解决海洋源芽孢杆菌在常规培养基难合成脂肽造成的漏筛情况。  相似文献   

17.
水体中芽孢杆菌和微囊藻的生长及其资源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N,P为主要限制性因子研究了芽孢杆菌和微囊藻在水中的生长率,并据Monod方程了解种群增长率与营养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判断藻菌资源竞争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氮浓度的或高或磷浓度的降低,即N/P比值的或高,有利于芽孢杆菌的生长;而当氮浓度一定时,C/N比值越高,芽孢杆菌生长得越好。而微囊藻作为一种自养的光合,春生长与水中的C源无关,与氮磷浓度有关。氮磷浓度越高则生长越好。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进行藻菌生长动态的比较表明,在氮限制条件下,微囊藻的生长率稍高于芽孢杆菌;在磷限制条件下,芽孢杆菌的生长率总是大大高于微囊藻的生长率。  相似文献   

18.
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炼油厂污水池底泥中富集、驯化、分离、筛选,得到4种优势石油降解菌。采用摇床培养,研究了各优势菌和混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4种菌和混合菌20 d可将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0 mg/L的石油烃依次降解90.8%、88.9%、57.8%、49.8%、91.2%;培养液中石油烃的半衰期依次为5.5、6、15、19、5 d。初步鉴定4种菌分别属:节细菌(Arthrobacter sp.)、芽胞杆菌(Bacillus 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养殖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噬菌蛭弧菌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病菌的裂解能力及噬蛭弧菌的光合细菌对池塘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噬菌蛭菌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裂解作用,噬菌蛭弧菌和光合细菌结合使用对养殖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5d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2个数量级,70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3个数量级,25d对照组COD为6.35mg/L,使用噬菌蛭 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COD分别为4.67,4.16,4.18mg/L;25d后对照组NH3-N为0.49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36,0.33,0.32mg/L,90d后对照组NH3-N为0.41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27,0.22,0.21mg/L,55d后对照组硫化的为0.011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硫化物分别为0.010,0.008,0.008mg/L。  相似文献   

20.
九孔鲍养殖水体中产酶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