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对21世纪发展中国人类起源研究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2001,21(3):233-238
本文简述170余年来关于人类起源研究的重大发现,我国的重要贡献和潜力,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的工作提出原则性的建议;发现更多人类和有关的化石以及旧石器,并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可信度更高、涵盖面更广的古人类年龄框架;研究古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录求古人类学与分子人类学在人类起源研究上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点荷载测试岩石强度使用不规则试件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在现场采用不规则试件测试岩石点荷载强度,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了相关的对比测试与分析研究。建立了点荷载强度公式;使用Grubbs准则取舍可疑数据,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对点荷载测试的可信度,强度比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永良  刘大有 《地质论评》2002,48(3):324-329
在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中,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自动制图模型通常用来统计综合多源地学信息以便自动圈定成矿远景靶区。在本文中,笔者以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一种不确定推理模型-确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自动制图模型-合成有矿可信度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研究区各种成矿有利和不利证据的空间分布图,统计生成对应于每一种证据的有矿可信度栅格图。然后,按照特定的有矿可信度合成规则,将所有的有矿可度栅格图统计综合生成合成有矿可信度栅格图。以该图为依据,可以把研究区内合成有矿可信度相对较高的成矿远景区圈定出来。也可以生成研究区合成有矿可信度等值线图。应用该模型预测了新疆北部多拉纳萨依-阿舍勒地区的多金属臧放远景,并将预测结果与证据加权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的结果基本相似, 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图解法求C、Φ值的不科学性及非唯一性,(GB17-89)规范推荐方法求C、Φ值的进步(唯一性)及不足(机械性),并提出了采用最小相对误差绝对值来确定C、Φ值的新方法,提高了C、Φ值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对来源不同的地质对象进行关联匹配,并通过模型对其结构、属性及语义关系进行表示是后期语义查询及聚类等任务的重要支撑。文章针对地质调查空间实体与外部文本描述语义异构、表达差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孪生网络地质调查空间实体与文本描述信息关联匹配模型。首先,将地质调查空间实体的属性信息转换成为文本段落,以句向量基本粒度对地质空间实体进行文本语义编码;接着将两类文本对象映射到统一向量空间中,并输入到孪生网络中进行特征学习,最后在构建真实数据集上进行模型性能的实验测评。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较好表示地质调查空间实体句子语义信息,其识别F1值相比基准实验提高了8.4个百分点,优于选取的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为岩相古地理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挑战,但由于存在数据类型复杂、语义关系丰富、共享机制不明等问题,难以对岩相古地理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及有效利用,使得大数据的众多优势在该领域得不到充分发挥。知识图谱强大的语义处理能力与开放互联能力,对于解决大数据中文本分析和图像理解等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从岩相古地理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角度,综述了岩相古地理知识图谱的研究背景;系统归纳了岩相古地理知识图谱的构建思路、技术与流程,同时列举出知识图谱在岩相古地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指出了岩相古地理知识图谱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土地资源变化检测工作繁杂、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变化检测方法,将语义分割的思想引入到遥感变化检测。基于残差结构特征较卷积层提取性能更优和特征金字塔网络多尺度预测的特点,将残差结构和特征金字塔网络融合到Unet模型中,建立FPN Res-Unet模型。该模型以Unet为基础,引入ResNet18的残差结构作为编码路径特征提取层,在每次卷积后使用边界填充,使得输入图像和输出图像尺寸一致;在解码路径每级上采样过程中,拓展支路径将特征金字塔网络融合到模型的网络主干中,将残差结构、Unet及特征金字塔网络的优点相互融合,增强了Unet的特征提取,弥补了语义分割网络对小目标检测的欠缺;在获取深层语义信息的同时关注细节信息,提高建筑物变化检测精度。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所用数据集,准确率、召回率、F1 3种指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
丹巴地区中深变岩分布广泛,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采用7种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对该区的中深变质岩进行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测试,结果表明单矿物^40Ar-^38Ar法测试结果的可信度最高;锆石U-Pb法、单颗粒锆石蒸Pb法、独居石U-Pb法等测试法也比较有效,一般接近于地质体经历的地质事件的真实年龄;K-Ar法同位素年龄值大致反映其矿物样品形成的表面年龄;全岩、单矿物Rb-Sr法同位素年龄值偏年轻,结合地质背景研究可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实现文本中地质信息的结构化抽取、语义解析、可视化表达和知识图谱构建,将为地质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无论是采用传统统计模型还是深度学习模型,地质信息语义解析均需要已标注的语料库的支持。特别是,地质信息的文本描述具有领域性特征,无法通过通用自然语言语料迁移实现。因此,不同层次的地质信息标注语料库的构建成为地质语义信息解析的关键和基础。文章在分析中文文本中地质语义信息描述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从地质实体的时空和属性描述特征出发,清晰表达地质实体的各种语义关系,制定了中文文本的地质语义信息标注体系和标注规范,自主研发了“交互式地质语义信息标注工具”,解决了传统人工标注存在错误率高、重复工作量大等缺点,以矿产资源的中文研究文献和报告为数据源,构建了大规模地质语义信息标注语料库,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相关标准和规模化标准数据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阶可信度方法对地下渗流和污染质运移的随机分析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即能用于解析解又能用于数值解。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方便而灵活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能从最少量的二阶矩信息中,利用任何水平的随机性资料来得到对此种完全联合分布的认识。因此,在统计资料不全时,比如,地下环境等问题就是这样,一阶可信度方法显得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11.
对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灾分析表明: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中游湖泊萎缩,干堤防洪标准低,河道泄洪不畅,是洪灾形成的主要因素.三峡水库是长江中游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必须与其他工程相配合.长江中游防洪减灾工程应坚持:(1)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2)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的原则;(3)"固、蓄、疏"并举,以"疏"为主的原则;(4)防洪与除渍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管理、联合攻关、综合整治的原则与对策.建议除加固长江干堤外,重点建设两条分洪河道,建好3个梯级蓄洪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开堤开垸放淤工程.  相似文献   

12.
淮河中下游洪涝综合治理的思考与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70年治淮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淮河中下游干流与洪泽湖已成为淮河进一步治理的重点区域。从流域战略地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演变、水问题变化等多视角系统梳理了新时期治淮主要矛盾;从水沙基本规律辨析、靶向问题揭示、河湖格局重构、综合治理措施等多方面提出淮河中下游综合治理的战略思考和建议;从降雨和干支流洪水演变规律、淮河干流和洪泽湖泥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现状和规划工程防洪效果与协调性、工程措施组合方案建议等4个方面介绍了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初步研究成果,以期为新时期淮河治理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70年治淮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淮河中下游干流与洪泽湖已成为淮河进一步治理的重点区域。从流域战略地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演变、水问题变化等多视角系统梳理了新时期治淮主要矛盾;从水沙基本规律辨析、靶向问题揭示、河湖格局重构、综合治理措施等多方面提出淮河中下游综合治理的战略思考和建议;从降雨和干支流洪水演变规律、淮河干流和洪泽湖泥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现状和规划工程防洪效果与协调性、工程措施组合方案建议等4个方面介绍了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初步研究成果,以期为新时期淮河治理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陆表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高荣  韦志刚  钟海玲 《冰川冻土》2017,39(4):741-747
利用青藏高原72个站逐日积雪、冻土观测资料,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全国550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陆表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在华北和东北南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降水空间一致性较好,相邻站点间降水变化趋势近似。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降水呈增加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每10年增加37 mm,但华北降水呈减少趋势。华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对高原积雪、冻土和植被的变化均较为敏感,而淮河仅对高原植被变化较为敏感。利用高原积雪、冻土和植被建立了代表高原地表特征的变化序列,其对长江中下游、淮河、华北夏季降水均有较好指示意义,与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由南到北表现为"负-正-负"的分布特征。最后,提出一种高原陆表状况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概念模型:高原冬春积雪偏多(少)、冬季冻土偏厚(薄)、春季植被偏多(少)会使得夏季高原地区土壤湿度偏大(小),高原地表感热偏弱(强),从而使得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偏弱(强),南海季风偏弱(强),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少),华南和华北地区降水偏少(多)。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流域旱涝时空分布及组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淮海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0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降水过程资料、国家1:25万DEM数据和1:2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利用降水Z指数对黄淮海流域旱涝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下垫面数据对结果进行修正,并分析黄淮海流域旱涝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对黄淮海地区的易旱区、易涝区进行了划分,进一步选取集对分析法划分了流域内季节间旱涝交替的易发区。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内夏秋两季旱涝问题较为严重,且秋旱面积上升趋势较为明显;黄河和海河流域以干旱居多,淮河则是干旱和雨涝并存,季节间的旱涝交替多集中在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4ka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4kaB.P.前后是我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异常洪水事件的出现与当时的降温事件有密切的关系,气候变冷引发的相对湿度加大和降雨量增多可能是造成这次异常洪水事件的主要原因.出现于华夏文明诞生前夕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对华夏文明的演进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在黄河上游的山间盆地和下游的黄淮海平原,异常洪水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导致这些地区早期文明的衰落;而位于我国地貌大势二级阶梯与一级阶梯之间的中原地区,尽管洪水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但它并没有导致早期文明的衰落,恰恰相反,先民们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通过与洪水的争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张福义 《水文》1997,(6):13-19
综述了淮河流域概况,淮河干流洪水预报系统物采用的预报方法。1991年淮河干流洪水预报采用了降雨径流预报与上,下游站相应流量预防方法相配合,并注重实时水情分析;在行洪区多,行洪后水面宽广而比降又极小的河段的汇流计算,采用了以实测洪水资料绘制的经验蓄曲线为充分发挥的湖泊洪水演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孔海江  王霄  王蕊  吕晓娜 《水文》2012,(4):37-43
通过分析1961~2010年发生在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输送角度对河南省中南部(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的持续性暴雨进行分型,总结出3种水汽输送类型,即西南气流型、螺旋型和"S"型。对比分析这3种类型代表个例的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特征后发现,河南中南部的持续性暴雨主要是由西南气流型的水汽输送造成的;"S"型和螺旋型水汽输送也是造成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原因之一。西南气流型和螺旋型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淮河上游洪涝的主要水汽输送类型,其对应的天气影响系统分别是:高层低槽(低涡)、中低层切变线和台风低压(台风倒槽)。  相似文献   

19.
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与环境相匹配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采用模糊网络分析法和文化理论方法评价了黑河中游张掖市最优水资源管理风格. 以文化理论为基础, 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分析法, 建立水资源管理风格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结果,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文化理论中提出的个人主义者、 宿命论者、 等级主义者和平均主义者4种风格进行实例研究, 依据分值大小进行排序. 结果表明: 等级主义者得分最高, 即为最优的管理风格. 因此, 在黑河中游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主要实行等级主义者管理风格, 可为水资源管理部门分配人员、 选聘人才、 培训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20.
李京兵  杨丹 《水文》2016,36(6):76-80
淮河河道坡度上游大、中游缓,上游洪水汇到中游后,流速变缓,洪水在中游聚集。洪量经常超过中游河道泄洪能力,致使淮河中游两岸蓄滞洪区应用频繁。淮河中游行蓄洪区应用主要是滞蓄、分泄超出河道行洪能力的洪量。通过对淮河中游重要节点历史1d、3d洪量与最高水位相关分析,提出了最大1d、3d洪量与最高水位相结合的调度思路。在实时调度中,如预测1d洪量较大时,根据相关关系调度时重点消减1d洪量;如预测3d洪量较大时,主要消减3d洪量。该方法利用2003、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进行了验证,从1d、3d洪量对洪水进行调度,有助于控制洪水量级,减轻洪水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