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1∶25万化探数据为切入点,在分析全国各城市天然放射性水平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放射性填图评价技术研究了成都平原天然放射性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环境天然放射性核素238 U、232 Th、40 K含量频数均呈正态分布,数值均在正常本底范围内;238 U比活度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2 Th和40 K比活度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区天然放射性辐射水平、γ射线照射量率、吸收剂量率、年有效剂量当量均低于世界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研究区γ射线内、外照射指数均在国家限量标准控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岛市1500km^2范围内大密度土壤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和地表γ辐射测量,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其放射性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岛市土壤中核素^232Th和咏的放射性比活度偏高,而^238U偏低。地表γ辐射吸收剂量率(平均值91.87nGy·h^-1)略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值,研究发现地表93.14%的γ辐射来自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的.γ辐射,其中^232Th和^40K的贡献占81.21%,是主要的贡献者。地质背景是影响地面γ辐射吸收剂量率的主要因素,燕山期各类花岗岩是导致青岛市区-王哥庄-带γ辐射吸收剂量率偏高的主要原因;同时环境因素(路面材料、地貌景观)对地表γ辐射吸收剂量率也存在一定影响。虽然研究区的γ辐射吸收剂量率较高,但其年有效剂量(0.56 mSv)远低于公众照射年剂量当量限值1.0 mSv,人居环境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γ能谱仪对阿坝州壤塘地区的天然放射性核素进行了现场测量,计算了内、外照射指数、γ照射量率和γ外照射有效剂量,并对该地区进行了天然放射性水平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γ照射量率平均值(100.07Gy/h),高于全国(81.5nGy/h)和世界(80nGy/h)的平均值,但内、外照射指数、γ照射量率和γ外照射有效剂量都在国家限量标准控制的范围内。由于地表水对放射性元素具有富集和运移作用,所以在断裂带附近的放射性水平相对偏高。目前,壤塘地区的天然放射性水平在安全的范围内,适合人类的居住和生活。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花岗岩大面积出露,导致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普遍高,从而使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也较高。近年来,人居环境安全越来越受重视,较高的γ辐射剂量率是否存在风险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本项目选择永安罗坊、武平忠地两处重点区开展1∶5万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量,并在同点采集配套土壤样品。通过研究土壤放射性元素238 U、232 Th、40 K比活度与γ辐射剂量率的关系特征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利用福建省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的31303个表层土壤U、Th、K测试成果换算福建省2 km×2 km网格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编制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图。得出福建省γ辐射安全区(无风险)约12.1万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9.64%,风险区(可能存在风险)433 km 2,占0.36%,管制区(存在风险)仅4 km 2,天然放射性人居环境优良。  相似文献   

5.
建立土壤和建筑物中放射性核素与空气中γ照射量率之间的理论公式,得出了单边建筑物旁和建筑物之间γ射线照射量率的分布规律。由试验验证,结果显示试验数据和理论公式一致。通过对某区天然放射性水平扫面,给出了实验测量地区的分布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实验测量地区的放射性水平基本符合标准,并对偏高地段给出了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中测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结合地面γ能谱、土壤氡浓度、环境地表γ剂量率、室内α径迹测量和放射性地化取样分析,介绍和讨论了各种测量方法及其质量保证措施。为环境地质、放射性监测防治工作,提供了大量数据和方法论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五莲县中东部地区的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分析了该区环境的放射性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区内天然放射性本底中,γ辐射剂量率背景值为80.0n Gy/h,公众照射所致居民平均年有效剂量为0.46m Sv。天然辐射高本底区域主要表现为岩石(土壤)γ剂量率和232Th核素含量异常特征,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和含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调查区内供水水源、河流及民用水井中水体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值均较低,水源安全。  相似文献   

8.
对青岛市1 500 km 2范围内大密度土壤放射性核素和地表γ 辐射测量,系统深入研究了其放射性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岛市土壤中核素232 Th 和40 K 的放射性比活度偏高,而238U 偏低。地表γ 辐射剂量率( 平均值91. 87 nGy /h) 略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值。研究发现,地表 93. 14%的γ 辐射来自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232 Th 和40K 的γ 辐射,其中232 Th 和40K 的贡献占81. 21%,是主要的贡献者。地质背景决定地面γ 辐射剂量率值,燕山期各类花岗岩是导致青岛市区-王哥庄一带γ 辐射剂量率偏高的主要原因; 同时环境因素( 路面材料、地貌景观) 对其剂量率也存在一定影响。虽然研究区的γ 辐射剂量率较高,但其年有效剂量( 0. 56 mSv) 低于公众照射年剂量当量限值 ( 1. 0 mSv) ,人居环境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次研究基于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及238U、232Th、226Ra、40K放射性核素测试,识别华东地区含煤岩系的放射性异常地层,评价区域典型煤矿区空气、固体、水体、植物介质的天然放射性水平。结果显示:赋存于石炭系、二叠系的普通煤田与赋存于寒武系的石煤矿区呈现显著差异的天然放射性水平。普通煤田矿区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值总体上处于本底水平范围,矿区固体介质、水体、植物样品核素含量处于正常水平,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华东地区石煤分布带,属于放射性γ辐射高背景区,石煤矿区的原煤、煤矸石、土壤、岩石等固体介质的238U、226Ra核素富集明显,并显示更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区域石煤条带监测矿区居民源于γ外照射引起的吸收剂量均超过国际标准限值1 mSv/a,总有效剂量均超过了2 mSv/a,地下水总α、总β浓度为限值的10~30倍,放射性污染不容忽视。华东地区石煤矿区公众所受辐射剂量较高,矿区的地下水、建材、植物等介质已经出现零星的放射性污染,应加强石煤矿区放射性环境监测,及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该引水工程涉及区钻孔岩心伽玛照射量率测量和区域伽玛照射量率调查以及岩石、土壤、底泥以及地表水、地下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U、226Ra、Th、40K及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表明,工程涉及区属于天然放射性低背景区,地表及地下水水质较好,能满足引水工程的要求,该引水工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成龙 《铀矿地质》2004,20(2):124-128
环境中的核辐射是客观存在的。关注居住环境中的核辐射问题 ,采用国际惯用的检测方法与评估体系进行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回归分析前作变量变换的依据,并认为变量的概率分布相同时可不作变量变换;应用江苏省土壤中镭和钍的数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该省污染预测、重复调查本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煤岩电磁辐射监测技术可以预测、预报矿井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动力灾害。利用中国矿业大学自行研制和开发的KBD7煤岩电磁辐射连续监测系统及数据处理软件,在鹤岗矿业集团南山、峻德等有冲击危险的矿井成功地连续监测了煤矿煤岩电磁辐射。根据监测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监测数据,分析了有冲击危险监测区域的电磁辐射连续监测规律,并提取了其中蕴含的冲击危险前兆信息,用于冲击地压的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14.
孤岛综放工作面强烈的动压显现使得其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通过运用微地震和电磁辐射综合监测手段分析孤岛综放工作面两次强动压显现事件,获得了工作面煤体发生冲击地压前后能量积聚与释放规律及相应微震和电磁辐射监测数据变化规律,认为工作面煤体发生冲击地压前一般存在一个短暂的能量积聚期,在能量积聚期内微震系统监测到的微震事件的次数和总能量均较少,同时能量积聚期内煤体电磁辐射强度值和脉冲数均持续升高。将工作面微震事件的沉默期以及煤体电磁辐射强度值、脉冲数的持续升高期作为冲击地压的综合前兆信息,并将其转换为量化的预警参数和指标,建立了工作面冲击地压多参数预警方法。现场实践表明,危险识别与灾害预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雪层内太阳的穿透辐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雪层内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遵循朗伯定律。对于粒雪,当短波辐射的波长为0.4—1.1μ时,吸收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297—0.457cm~(-1)之间。不同的消光观测资料说明,吸收系数对于波长、雪深以及入射辐射强度具有选择性。此外,短波入射辐射强度值的86%左右将被0—5cm表层所吸收,仅约14%可以透入深层。穿透有效深度约20cm。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海阳核电站周围地区环境辐射本底的航空测量调查,查明了海阳核电站周围地区环境辐射本底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40 K、238 U(226 Ra)、232 Th活度浓度的分布;环境辐射水平显现"中部及西北与东北局部地区偏高、西南与北部地区中低水平"的特点。137 Cs和60 Co面活度均低于探测限,未发现有可分辨的其它人工放射性核素分布,亦未发现失控的放射源,发现了2个航测辐射偏高点(区),均为地质环境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偏高引起。  相似文献   

17.
边坡位移监测的若干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影响边坡位移监测精度的若干主要技术问题,认为只有选择恰当的地表位移监测基准,并对监测方案、监测站的布设和监测周期的设计等技术问题进行优化,才能满足边坡变形监测的要求。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建议使用多种监测手段,建立立体监测系统,同时监测地表和地下位移,有助于全面反映边坡的变形破坏情况,从而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滑坡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大滩地区光合有效辐射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北界西大滩地区2005年度的辐射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PAR日变化与总辐射(Q)日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中午大,早晚小;晴天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变化相对比较平滑,阴天的日变化曲线不稳定,晴天的PAR大于阴天日.PAR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夏季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光合有效辐射系数ηQ值阴天大,晴天小;ηQ的日变化是中午小,早晚大,年变化呈双峰型,在1.75~1.96 mol.MJ-1之间变化,年平均值为1.88 mol.MJ-1.最后,提出了适合本地区PAR的气候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6523m辐射平衡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5月1日至7月22日在东绒布冰川海拔6523m的若普拉垭口架设的自动气象站获得的各辐射参数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总辐射、地面反射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天空长波辐射的日平均变化和平均日变化,并计算了反射率和辐射平衡.结果表明:1)短波辐射的平均日变化都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加强,并且总辐射和地面反射辐射的日平均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观测期间二者的月平均值都在5月份最大.由于垭口新降雪较多,雪面的反射率也很高;2)天空长波辐射的平均日变化比地面长波辐射变化滞后2 h,且其日平均变化幅度比地面长波辐射的变化幅度大;3)净辐射的平均日变化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下午14:00时净辐射最大,其日平均变化在观测期间整体上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模拟青藏高原土壤水分和热量迁移过程的连续变化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准确模拟是提高陆面过程模拟精度的重要条件.利用大尺度水文模型中对冻土中水分和能量平衡过程的描述,对沱沱河站点土壤湿度进行了步长为1 h,总时间为399 d的连续模拟.与观测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表明,VIC-3L模型中对草甸的蒸发量计算较为合理,与乌鲁木齐河流域实测的草甸蒸发量取得了相当的一致;在冬季,模拟的短波辐射与观测的较为接近,在夏季,模拟值较观测值偏小;模拟计算获得的年辐射平衡值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