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国产数字地震观测专用设备建成的24位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达到了国际同类地震台网的先进水平。介绍了该台网的建设过程、台网性能、布局、技术系统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宋太成  陈勇 《内陆地震》2002,16(3):281-288
新疆乌鲁木齐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以下简称区域台网)是在模拟遥测地震台网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的。区域台网由数字汇集中心、4个中继站、12个遥测子台和9个准实时远程子台组成。中国地震局港震公司提供地震计、数据采集器和应用软件,新疆地震局与厂家共同研制无线同步传输设备。区域台网的技术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具有宽频带、大动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以无线实时传输台网为主,远程扩展子台为辅,构成了全国最大的省级台网。2001年4月22日,乌鲁木齐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通过了中国地震局专家组验收。  相似文献   

3.
梁干 《华南地震》2000,20(1):42
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是广东省防震减灾"九五"重点项目,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的区域地震台网.它由1个数据处理中心和16个数字地震台站(二期工程完成后将增加到约30个台站)组成,从1997年开始建设,1999年9月正式投入考核运行,12月11日通过了由中国地震局、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联合组成的专家组验收.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曲靖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布局,所用主要设备和数据传输方式,以及数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和主要功能.2008年曲靖市地震局建成数字地震台网,与地震遥测台网相比,扩大了台网的地震观测动态范围,扩展了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的信息量.台站的数量与密度的增加,提高了台网监测能力.数字地震台网的建成,将促进曲靖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 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建设概况“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建设项目”是辽宁省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即“95-0 1 -0 1课题的一个专题 ,由辽宁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 ,在中国地震局、辽宁省计委、辽宁省财政厅及省市电信部门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建设是在原沈阳遥测地震台网 (下称沈阳台网 )模拟观测技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改造。沈阳台网是全国 6大区域遥测地震台网之一 ,始建于 1 976年 ,1 984年通过验收 ,曾…  相似文献   

6.
广州(珠江三角洲)数字无线遥测地震台网是我国第一个全套引进的数字无线遥测地震系统的数字地震台网,采用24位数字地震采集、无线数据传输、地震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对增强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发展和推动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系统介绍了广州台网的建设过程和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马宝柱  唐明帅  陈勇 《内陆地震》2002,16(4):382-384
1 台网概况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化改造项目是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之一 ,由中国地震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 ,是在原模拟记录台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其经济地位非常重要。乌鲁木齐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是我国国内孔径最大、直线传输距离最远的全无  相似文献   

8.
数字遥测地震台网采用无线信道在国内地震界借鉴的经验还非常有限。究竟数字无线遥测,能否在(10^-6)误码率指标下,象模拟无线遥测地震台网一样采用单向传输,尚有不同看法。从三峡无线数字遥测地叶网的成功勘选得一邓许多有益的结果,我们关于鸨线信道和信道设备的探索回答了这个问题。结论是:数字地震台网仍然可以采用无线遥测方式组网,采用传输的信道设备既经济原则,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对比了成都遥测地震台网模拟记录、数字速度量、仿真记录、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速报所测定的震级之间的差异,并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山东遥测数字地震台网新建、改建、扩建为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后的台网与“九五”期间建设的观测系统比较,提高了整个台网的观测动态范围,扩大了台站的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的信息量;台站数量与密度的增加,使台网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介绍了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内容、台网布局、监测能力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的山东数字地震台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承担山东地区及附近海域的大震速报和微震监测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在“八五”期间建设了济南无线遥测地震台网;“九五”期间改造建成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十五”期间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后,台站布局、监测能力、大震速报效能得到加强,为地震研究、地震速报、地震应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2.
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测定各种震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前言遥测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后 ,所测定震级的可使用性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数字台网与模拟台网所测定震级能否实现无缝连接 ,这个问题已在《同一台址的数字与模拟观测系统测定震级的对比研究》一文中进行了专门研究 (见本期第 2页 ) ,本文不再涉及 ;另一个问题是数字台网所测定的各种震级之间的关系 ,及各个遥测台测定的震级与平均震级之间的差别 ,本文将主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数字地震台网采用速度型记录 ,按照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的要求 ,需要将地震资料仿真成传统的模拟记录波形 ,然后根据仿真后的波形读取地震波的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超短波、微波扩频及卫星技术在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的应用领域及优势,根据各频段无线电波的传播特点和数字遥测台及中继站数据复分复接技术要求,阐述了无线技术在数字遥测地震观测系统中实现的方式和步骤,并叙述了超短波及无线扩频技术在合肥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应用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4.
    
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 (下称辽宁台网 )是在原沈阳遥测地震台网 (下称沈阳台网 )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改造建成的。沈阳台网是全国 6大区域遥测地震台网之一 ,1976年开始建设 ,19 84年通过验收 ,在历时近 2 0年的运行中 ,为防震减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沈阳台网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集体 ,曾在全国区域遥测地震台网观测质量评比中 8次获第 1名 ,其中 7年连续获第 1名 ,并因此 2次获得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九五”期间对沈阳台网进行了数字化改造 ,在台网建设过程中 ,按照全省地震系统一盘棋的指导思想 ,遵循台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相似文献   

15.
1 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地震速报 2004年,根据中国地震局全国地震速报责任分工,山西省地震局及时出台了<山西省地震局地震速报及地震参数发布实施细则>,规定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以下简称大同台网)在本地区及其附近发生速报地震时所承担的地震初报、正式速报、有感地震及余震的速报任务.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仪器研究所长期进行模拟地震信号无线遥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1997年为四川省地震局赴三峡无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勘选工作研制了一次群无线数传设备,勘选工作的结果较好,所有子台的误码指标均在10-6,即说明我所研制的这套数传设备基本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Geotech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为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持续发展,“九五”期间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震局实施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项目,其中有对区域模拟遥测地震台网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和建设。这些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系统大都采用由国内生产的JCV系列或FSS3型短周期地震计(频带1s~20Hz)和部分FBS3型宽带地震计(频带20s~20Hz)以及16位EDAS3型数据采集器,台网中心采用的是国内EDSPMCRTS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3)。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运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提…  相似文献   

18.
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是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建成的第一个全无线数字地震遥测台网 ,于 1 997年 1 1月通过国家地震局验收。自运行两年半以来 ,系统性能较为稳定 ,波形记录正常 ,正常运行率较高。作者从事台网维修工作 ,在处理故障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1 台网简介西安数字地震遥测  相似文献   

19.
黄敏 《四川地震》2001,(2):14-15
在数字无线遥测地震台网中,用异步采样原理研制的多制式复分接设备,借助数字微波通道的大容量,可以解决不同制式、不同速率、不同接口标准数据流的复分接问题。同时,利用数字锁相环原理来降低异步采样带来的相位抖动,该设备在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首次应用,即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采用Canopy无线宽带接入系统,优化龙滩水电站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信道建设方案.通过构建VPN网络,利用公共互联网资源,实现对边远山区水库遥测地震台站现场图像监控、设备远程管理等,提高台网维护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