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隧道下穿地铁拟换乘车站施工监测与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隧道下穿地铁既有车站为重大风险工程,下穿拟换乘车站时更应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以保证工程施工前后地铁车站的安全运营。本文主要就某新建隧道下穿北京地铁拟换乘车站万寿路站的风险评估和第三方监测进行研究。新建隧道施工可诱发既有车站结构的沉降,造成车站轨道过量变形,进而影响地铁安全运营,本工程采用了结构检测、施工影响模拟预测和第三方监测等工程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结果表明万寿路站受隧道施工影响较小,地铁运营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云峰 《探矿工程》2012,39(1):57-60
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是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8号线中的一部分,起点为熊猫环岛站,终点设在规划森林公园站南门。下穿北京四环路北辰桥U形槽结构,是奥运支线重要的风险控制点,暗挖法施工,工程的安全性极为重要。由于北辰桥区地面交通极为复杂,无法采用常规的管井降水工艺,需采用辐射井对其进行整体降水。介绍了该工程辐射井降水施工方案设计、施工技术要求及其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干成  李成学  王后裕  赵月  胡萍 《岩土力学》2009,30(Z2):269-272
以北京地铁14号线马家堡东路站–永定门外大街站盾构区间隧道为背景,对隧道施工中的特级风险源--区间下穿京津城际铁路段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数值模拟。京津城际列车最大时速可达350 km/h,两轨面间的差异沉降不得大于5 mm,对地铁下穿段的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下穿段一定范围内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铁路纵向和横向沉降及不均匀沉降,从而保证既有铁路安全运营不受影响;同时,计算获得的管片后注浆参数及盾构机内土舱压力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南京长江漫滩地层中地铁结构的沉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地铁西延线位于长江漫滩饱和软粘土地层中,地铁施工完成后隧道结构出现了较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本文首先提出了可能导致地铁结构产生沉降变形的因素有四个:施工因素、地质因素、堆载因素以及降水因素,然后详细分析了每个因素对隧道结构下沉的影响程度,找出了隧道结构产生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站施工期间其上方既有地铁隧道的运营安全,采用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对既有地铁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实时监控。该监测系统由传感器子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构成,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监测与运营的相互影响。传感器子系统包括静力水准仪、梁式倾斜仪、位移计和测缝计,分别监测隧道沉降、道床沉降、两走行轨横向高差和水平间距以及结构变形缝的变化;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以有线方式传输至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数据管理子系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公共网络将监测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该系统在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车站下穿环线地铁隧道施工期间对既有地铁结构的变形实施了有效监控,有关单位根据监测系统反映的异常情况及时调整了施工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控制效果,保证了施工期间既有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6.
长春地铁1号线卫星广场站下穿轻轨3号线工程中,下穿段负一层顶板与轻轨隧道底板密贴接触,形成"叠合板结构"。施工中,先注浆加固下穿段土体,然后采用六导洞PBA法配合千斤顶顶升支撑修建下穿段,具体方法为:于1^#+4^#导洞冠梁上布置液压千斤顶,对上层板形成两端临时支撑;再于3^#+5^#、2^#+4^#导洞内各施作一组钢管混凝土立柱及纵梁,对下层板形成永久支撑,纵梁兼做负一层顶板。然后逐步移除千斤顶、拆除导洞初支、浇筑负一层顶板,实现上下层板密贴;最后修建剩余下穿段结构。为评估施工对轻轨隧道的影响,建立数值模型验算轻轨隧道底板弯矩,结果为安全;数值结果表明,底板沉降经历了先下沉、后抬升、再下沉的复杂过程,最终沉降曲线为单凹槽状。实测数据表明:沉降曲线可划分为振荡型、掉落型两种;曲线类型与测点位置有很大关系,震荡型曲线测点位于下穿段两端,掉落型曲线测点位于下穿段中部,分别受千斤顶、5^#及6^#导洞开挖控制;底板中线最终沉降为单凹槽状,最大沉降量与数值结果相符;变形缝差异沉降在千斤顶作用下一直处于可控状态。  相似文献   

7.
陆云涌  高博  马涛 《城市地质》2015,(Z2):12-16
近年来,地铁暗挖施工中辅助降水措施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由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成因、危害性、如何避免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北京地铁7号线双井站工程实际经验,对降水沉降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车站主体暗挖施工过程中,监测降水沉降值仅4.0mm,证明双井站降水方案和沉降控制措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管幕预筑隧道地表沉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永索  张可能  黄常波  李钟  邓美龙 《岩土力学》2011,32(12):3701-3707
沈阳地铁2号线某暗挖车站是国内首个采用管幕预筑法施工的地下工程,对该工法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了监测,并建立了修正的Peck模型对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管幕预筑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2)管幕预筑浅埋大断面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表现为整体下沉特点,沉降值与地下结构基础的沉降值基本相等,控制管幕预筑隧道结构的墙脚下沉可以有效控制地表的沉降;(3)管幕预筑法隧道施工预先施作的地下永久结构对隧道围岩的约束作用明显,砂土地层中地层损失率为0.000 5%~0.002 0%,沉降槽宽度系数为0.5;(4)管幕预筑法建造地下空间,引起的地表沉降较常规施工方法小得多,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该施工方法适用于修筑中心城区软土地层中地下交通枢纽工程及下穿交通干线的隧道工程,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瞿成松 《探矿工程》2011,38(2):29-35
对地基沉降、位移极为敏感的邻近地铁隧道地区施工基坑降水工程时,为控制承压水采取回灌措施,既要克服基坑底板由于承压水造成基坑突涌等危害,又要减少基坑降水施工时对周边建(构)筑物造成的危害。通过邻近地铁2、4和9号线的上海盛大深基坑降水回灌工程成功实例,探讨邻近多条地铁区间隧道的超深基坑降水技术。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积水潭站—北太平庄区间暗挖段穿越既有2号线暗挖段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采用平顶直墙法下穿。通过对平顶直墙结构设计的介绍,详细阐述了采用平顶直墙暗挖法的原因、设计方法、计算过程、施工工序、数值模拟以及设计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计算结果裂缝宽度为0.19 mm,配筋率为0.6%,因此设计中的计算参数较为合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整个M19号线下穿2号线既有结构过程中,既有结构最大沉降为2.75 mm,最大横向位移0.02mm,表明设计和施工工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岩土力学》2008,29(10)
目前成都地铁公司召开了地铁2号线首个盾构标段工程的第一次工地例会,首个盾构区间工程土建工程开工在即。“作为地铁2号线首个全面开工的盾构标段工程,天府广场站-东门大桥站盾构区间在施工中要穿越红星路下穿隧道,从东门大桥处过锦江,通过成都商业繁华的春熙路,因此施工难度相对较大,要在保证工期的前提下做好管理和施工,必须在开工前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2.
地下铁路基本都在市区修建,会对周围地层形成扰动,危害临近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如何防治隧道施工中所引起的地面沉陷从而保护结构沿线建筑物的安全,是城市地铁工程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地铁7号线九龙山至大郊亭站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此标段地表和地下管线沉降的现场监测数据资料,对影响沉降量的三大因素:空间、时间及岩性参数进行研究,对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总结。结果显示:施工中采取的提前小导管注浆可以有效的控制地表沉降,随着开挖面的推进,靠近开挖面的测点沉降速率会不断加快,但最终趋于平稳。现场监测与施工相结合方法可有效控制施工进度及地表沉降。对于长度较短的隧道地铁施工,支护方法合理,降水及时,地表就不会出现异常沉降。而对于大长度和大跨度的隧道,应着重研究岩土层的受力,充分发挥其自承能力,辅以支护措施,最大限度控制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13.
张子新  李佳宇  周湘  李文勇 《岩土力学》2015,36(12):3531-3540
上海地铁12号线龙漕路车站基坑下穿运营3号线高架,施工条件受限,需要对位于基坑中间的高架桥墩进行保护以确保3号线运营安全。依托该工程,采用精细化三维数值分析、室内试验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近距离开挖卸荷引起的高架桥墩响应进行研究。监测结果表明:软土地层高架桥墩在近距离开挖卸荷影响下均产生上抬,与数值分析结果吻合;桥墩水平位移总体上朝向卸荷一侧,但发展过程中震荡明显且位移较大,位移终值基本符合数值分析的预估值;近距离卸荷导致桥墩基础桩极限承载力有轻微的损失,但基本不会威胁高架桥的安全;长期沉降表现为半周卸荷条件下上抬可略有恢复,全周卸荷下则不会恢复。  相似文献   

14.
姜晓婷  路平  郑刚  崔玉娇  崔涛 《岩土力学》2014,35(Z2):535-542
以天津地铁2号线下穿多层建筑物的盾构隧道为例,建立了盾构下穿空旷场地以及下穿建筑物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天津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及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差异沉降的影响,并对采用小应变土体本构模型与硬化土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小应变本构模型的地表最大沉降和横向沉降槽宽度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盾构斜下穿砌体结构房屋时,建筑物有偏向隧道轴线方向的倾斜,采用小应变土体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更好地反映建筑物的倾斜斜率的变化。因此,研究软土地区盾构掘进对上方建筑物沉降影响的精细化分析时应考虑土体小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规律和控制基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正国  黄松  朱永全 《岩土力学》2012,33(2):558-563
目前,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施工沉降规律和控制基准研究都是以某具体工程为背景制定的,缺乏统一的控制基准。从公路纵坡、横坡、平整度及工程结构稳定本身的需要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采用平整度要求控制施工路面不均匀沉降;在考虑路基高度、隧道尺寸、埋深、地质和施工方法影响条件下,通过FLAC数值计算软件对单双线铁路隧道下穿公路的数值模拟,分析路面沉降规律,得到了沉降槽宽度系数和最大沉降量的预测模型;结合平整度要求及沉降槽宽度系数预测模型制定了铁路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控制基准。通过大量工程实例来验证了提出的沉降控制基准的合理性,其结果可为铁路隧道下穿其他建筑物引起的地表沉降控制基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古城墙变形规律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建喜  张引合  冯超 《岩土力学》2011,32(Z1):445-0450
以西安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下穿南门古城墙工程为依托,通过建立FLAC3D数值模型对可能的3种施工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建议将管片支护及壁后注浆、城门基础范围内土体化学注浆加固和城墙南面基础附近施工钻孔灌注桩的联合变形控制方案作为最优的可行性方案,并对该方案引起的古城墙变形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了监测方案。工程实践表明,建议的古城墙变形控制施工技术是合理的,隧道施工时引起的城墙和地表变形值处于安全值范围内。得到的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古城墙变形规律及其控制技术对西安地铁1号线下穿东西古城墙的安全施工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晓平  韩鹏 《地下水》2019,(1):128-129
在对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地质构造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铁修建面临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提出了治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可以划分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研究区隧道底板安全系数F为0. 60~0. 95,小于1. 1,在不采用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会发生突涌;在承压水降压时会产生明显的地面沉降,而潜水水位基本不受影响,也不参与沉降影响。通过对研究区承压水降水设计,提出合理、可行的工程降水设计方案,能够保证地铁施工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8.
陈永栓 《探矿工程》2007,34(6):24-26
介绍了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桥59号桥梁基础加固的主要方法和施工技术要点。该桥梁基础紧邻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西北风道,是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施工中比选最多、风险最大、加固手段最周全、耗时最久的工程难点。  相似文献   

19.
对基坑开挖期间近邻地铁车站和隧道变形等进行分析,总结基坑开挖期间近邻地铁车站、隧道变形的发展规律。以量化的形式定义表征隧道不均匀变形程度的不均匀变形参数 ,并对地铁车站引发的隧道近站部分不均匀变形分布及其大小预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基坑开挖期间地铁车站表现为上浮而近站隧道表现为沉降;基坑开挖期间地铁车站和近站隧道之间的位移差显著,对隧道结构的损伤严重;基坑开挖对近站隧道的影响范围约为基坑开挖深度的4倍;地铁站引发的近站隧道不均匀变形主要分布在距地铁站1倍基坑挖深的范围内,得到的 分布预测公式可对隧道近站部分不均匀变形的大小和分布进行预测。所得结论及某工程参数A、B的取值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吴涛 《探矿工程》2013,40(11):76-80
以天津地铁三号线水上北路站一吴家窑站盾构区间左线施工为背景,针对盾构施工区间遇到的大坡度并小半径曲线且连续穿越建(构)筑群盾构施工的综合难题,利用施工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数据,采用归纳总结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地面建筑物沉降与地质、推力、注浆、纠偏等参数的关系,得出了影响建筑物沉降的因素主要为曲线和纠偏时的超挖、推进速度、注浆参数及注浆方法,总结了控制地面建筑物沉降的管理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