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在湿地公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水景已成为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湿地公园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水体景观营造过程需要大量的水生观赏植物,对水生观赏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需求也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2.
论洞庭湖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发能 《福建地理》2004,19(2):1-5,12
本文通过计算与分析,提出:洞庭湖特殊的水文泥沙条件、湖滨湿地的丧失和水生高等植被的缺乏等因素,是造成湿地去污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通过退田还湖,恢复重建湖滨湿地和植被缓冲带,培育湖泊水生高等植被,以树代草,发展湿地林业等措施,可显著提高整个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健康状况。在三江平原15处典型沼泽湿地(6处参照沼泽湿地,9处非参照沼泽湿地)中,采集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样品;利用测试样品获得的数据,对18个候选指标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相关分析,确定了由总分类单元数、腹足纲%、耐污类群%和捕食者%构成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核心指标;采用比值法计算各生物参数值,并将各参数值加和得到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值。以参照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值的25%分位数作为健康基准值,≥25%分位数值,认为无干扰;对小于25%分位数的值3等分,确定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健康评价标准:≥2.80为无干扰,1.87~2.80为轻度干扰,0.93~1.87为中度干扰,0~0.93为重度干扰。结果表明,所调查的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有33.3%受到了中重度干扰,66.7%属于无干扰和轻度干扰。水生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值与水体p H、电导率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从水质环境、底泥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群落结构4个方面选取26个指标构建颐和园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颐和园湿地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5个调查样点中,仅有4个样点的健康状况为"健康",其余41个为"亚健康";颐和园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综合指数为0.41,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指数值低于0.2的因子包括水体总磷、水体五日生化需氧量、底泥有机质、底泥中Cd浓度、湿地植物生物量和底栖生物的多样性综合指数。建议从改善入水水质、降低水体氮磷浓度、对各小水体开展净化清淤整治、优化湿地植物配置及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颐和园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水体与土壤盐碱化是滨海湿地的显著特征。水生植物作为滨海湿地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与丰度受到水体盐碱度的强烈限制。依据盐碱耐受性,将水生植物分为淡水类、寡盐类、中盐类和高盐类4类。综述了水生植物对滨海湿地盐碱化的胁迫响应、水生植物的盐碱耐受性及渗透调节机制、湿地硫化物的植物毒性及其对湿地植物生态分布的影响,并对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盐碱耐受性进行了归纳。基于国内外水生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总结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和潜力物种,并建议在滨海湿地水生植物资源调查、耐盐碱机理研究、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态评价等方面加强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6.
苏小兵 《地理教学》2008,(9):I0001-I0001
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按《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的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的、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据调查,上海地区现有湿地599148hm^2,占上海地区海拔5m以上总面积的65.67%。其中天然湿地231268hm^2,人工湿地367880hm^2。  相似文献   

7.
扎龙湿地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赵旭 《湿地科学》2005,3(4):286-291
扎龙湿地水环境污染较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率达100%。水质与水生生物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水环境处于中、重度污染程度;其污染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施用等。扎龙湿地补给水量不足,年缺水约3亿m3,是扎龙湿地生存和发展的最突出隐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建立科学的资源与环境生态水利体系,建立湿地水文监测系统等5条措施。  相似文献   

8.
2016年1月~2017年7月,对温州三垟湿地水体中主要水质指标、大型水生动植物和水华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三垟湿地水质逐步好转,但氮、磷营养盐含量仍高于地表水Ⅴ类水域标准。三垟湿地内缺乏大型水生植物,只有4~10月人工种植的经济水生作物菱(Trapa bispinosa)为优势种,水生动物以人工放养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优势种,外来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入侵严重。2017年春季和夏季,多处河段发生水华,4月发生绿眼虫(Euglena viridis)水华,5月发生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cvata)水华,7月发生膝口藻(Gonyostomum semen)水华。目前,三垟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简单,以浮游植物—白鲢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为主,是能量流动的主渠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畅。针对三洋湿地水生生态系统现状,提出了构建以有机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和以大型水生植物为起点的牧食食物链生态修复计划。  相似文献   

9.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方法,利用2019年水质监测数据,研究了苏州市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同里国家湿地公园、金仓湖省级湿地公园、锦溪省级湿地公园、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震泽省级湿地公园、七星揽月市级湿地公园和莲花岛-湿地生态岛屿中水体的透明度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苏州市10处湿地中水体的透明度范围为50.78~128.00 cm;苏州市10处湿地中水体的透明度主要受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总有机碳含量的直接影响,藻类等内源性生产是悬浮颗粒物和总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水温、氮磷比和风速主要通过调节水体中的总有机碳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对水体透明度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洞庭湖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计算与分析,提出:洞庭湖特殊的水文泥沙条件、湖滨湿地的丧失和水生高等植被的缺乏等因素,是造成湿地去污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通过退田还湖,恢复重建湖滨湿地和植被缓冲带,培育湖泊水生高等植被,以树代草,发展湿地林业等措施,可显著提高整个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外源铁补给对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率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外源铁补给对种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潜流人工湿地氮元素去除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铁补给有利于促进人工湿地对水体中总氮和硝态氮的去除效率,且高浓度铁(50 mg/L)的促进作用比低浓度铁(25 mg/L)更强;但由于二价铁氧化过程中与铵态氮的硝化作用竞争吸氧,使铁补给仅仅促进了上层人工湿地对水体中铵态氮的净化作用,不利于下层人工湿地对铵态氮的净化。外源铁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后,其浓度迅速下降,且上层人工湿地水体中的二价铁浓度低于下层人工湿地,而上层人工湿地水体中的可溶性总铁和三价铁浓度高于下层人工湿地。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人工湿地水体的pH总体上先升高后降低,而氧化还原电位则先降低后升高;对pH而言,加铁处理的人工湿地水体的pH总体上低于对照组,且下层人工湿地水体的pH低于上层,对照组则相反;对于氧化还原电位,加铁处理的人工湿地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对照组,且下层氧化还原电位高于上层,对照组则相反。外源铁补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工湿地对总氮和硝态氮以及上层人工湿地对铵态氮的去除效率,同时,外源铁自身的浓度和形态以及系统水体的pH和氧化还原电位也将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大的生产、生态效应,但由于自然和人类两方面原因,目前湿地普遍退化。文章基于长期的南四湖水文监测数据以及实地调查、实验数据,研究了南四湖湿地近50年来的水文特征及其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近50年来南四湖湿地的来水量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其减少速率为5.5×108m3/10a,加之大量泥沙和水生植物体堆积,造成南四湖水体逐渐萎缩,呈现消亡的趋势;同时,周边城市、矿区和工业的污染,使得南四湖水环境严重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南四湖的生态系统安全。南四湖生态系统退化,究其原因有多年来的气候干旱,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人类对湖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汉石桥湿地南部核心区的富营养化现状和成因,于2019年3—9月对该区域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透明度、光照强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叶绿素a等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分析。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南部核心区富营养化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叶绿素a与各项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南部核心区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状态;叶绿素a与透明度、pH值、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与光照强度、水温、化学需氧量、总氮等呈显著正相关,总氮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光照强度、水温、叶绿素a,其次为总氮与总磷。提出再生水利用、水动力条件改善、水生生物调控等防治对策,为汉石桥湿地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至10月期间,对三江平原典型的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和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化草甸湿地表层积水中可溶性铁(Fe2 ,Fe3 )含量进行了现场采样和测试分析,同步测定了水体氧化还原电位(Eh)、电导率(EC)、pH值等指标。结果表明,除8月份的几次观测外,生长季内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湿地水体中可溶性铁含量明显高于毛苔草沼泽湿地;两种湿地水体中可溶性铁存在的主要形态为Fe3 ,且Fe2 与Fe3 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受水温和降水的影响,湿地水体中可溶性铁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中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湿地水体中的可溶性铁含量呈单峰型季节变化,而其在毛苔草沼泽湿地水体中呈双峰型季节变化。统计分析表明,Fe2 含量与水体的Eh值具有负相关关系,Fe3 含量与水体的Eh值的相关性较小,而且其含量并未随着还原性Fe2 的增加而减少;pH值对沼泽湿地水体中铁的形态分布无显著影响;Fe2 含量与EC值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19年4~10月,以博斯腾湖西岸表面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该人工湿地的进水口、出水口采样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利用进水口和出水口水体中Mn、Fe、Cu、Zn、Cd、Ni、As和Cd离子含量,计算人工湿地对这些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西岸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水体中Fe离子、Mn离子、Cu离子、Zn离子、Ni离子、Cr离子、As离子和Cd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84.63%、57.24%、52.82%、47.44%、44.74%、42.42%、41.94%和33.33%;夏季人工湿地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大于春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沟渠系统水体和底泥的养分特征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季节原位采集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渠系统水体和底泥,调查沟渠水体及底泥中养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了土地利用、沟渠植被生长及淹水状况等对沟渠养分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开垦为旱田有利于沟渠DOC的沉积,但降低了沟渠水体DOC的浓度;湿地的垦殖和大量化肥的施用使得旱田沟渠水体TN、TP浓度高于湿地和水田沟渠;而沟渠植被生长和死亡分解又使得沟渠水体及底泥养分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养分的长期积累将使沟渠系统水体N/P不断降低,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崇明东滩修复湿地水环境现状及其有机物和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以东滩修复湿地区最大的开阔水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现场采样,测定水体中C、N、P浓度,并结合实验室模拟和稳定同位素示踪实验,分析了修复湿地水体中有机物和N/P营养盐的现状及其季节特征,并探索了其主要来源和贡献权重。结果表明:东滩修复湿地区域水体中有机物浓度显著高于修复区域外潮汐水体,而营养盐含量基本相同或略低于堤外潮汐。修复湿地水体中有机碳含量变化仅与季节变化有关(r=0.501,P<0.05),NO3--N含量变化和水位有较强相关性(r=0.655,P<0.05)。修复湿地内的植物腐烂是有机物的主要来源(72.3%),同时也是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适时收割修复湿地的枯萎植物,能显著降低修复湿地水体中TOC含量和氮磷营养盐含量。研究结果将为强化湿地管理、维持修复湿地的水环境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以包头南海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寒旱区湿地冰封期的水环境特征。通过现场采集冰样和水样,分析其各项污染物在冰体和水体中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水体在结冰过程中,污染物由冰体向水体迁移,是冰封期湿地水体污染加重的原因之一;冰封期水体和冰体中各形态氮百分比差异较大,而磷污染物都以不溶性磷为主;水体中总氮含量与总磷含量显著相关;冰体中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分别与叶绿素a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崔芳 《湿地科学》2015,(2):207-210
2007年6月,构建并运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西安市最大的人工湖——兴庆湖的严重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以实现该湖生态系统的长期恢复。结果表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和固体悬浮物(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2%、53.8%、47.9%、73.3%和86.6%,由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不足,导致人工湿地对水体中氮的去除率较低。提出构建多级湿地循环处理系统,以改进和完善处理城市湖泊污染水体的人工湿地技术。  相似文献   

20.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固碳功能价值,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洪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评估了洪湖湿地植被固碳和土壤碳储存价值,基于洪湖湿地景观类型固碳价值,提出洪湖湿地保护对策。结果表明:2010年洪湖湿地的固碳总价值25 878.72万元,其中植被固碳价值1 866.85万元,土壤固碳价值24 011.87万元。从景观类型看,洪泛平原湿地固碳价值最高,为10 262.15元/hm2,其后依次为永久淡水湖泊、湖滨带淡水沼泽和水生养殖塘,减少水生养殖塘的开发利用,及时拆除围网养殖是增加洪湖湿地碳汇功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