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陕西秦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喜丽 《陕西地质》2004,22(1):80-82
秦岭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些灾害在空间上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相关,在时间上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密不可分。因此,应从空间、时间上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及地裂缝五种。其中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灾害点分布较广且个体规模小,稳定性较差。此次通过对区内地质灾害诱因及分布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原则,将滇中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三个大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秦岭中部太白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吴树仁  石菊松  李滨  辛鹏 《地质通报》2013,32(12):1976-1983
以陕西省太白县为例,分析了秦岭中部山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重点指出在植被茂密山区,异常强降雨及农耕、建房、修路和矿山开采4种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关键诱发作用。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4类典型地质灾害进行了亚类细分和发育特征分析,并总结指出了地质灾害区域宏观分布特征。筛选了9种关键的地质灾害影响和诱发因素,基于将集中调查区指示的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外推应用于全区地质灾害评估的思路,利用信息量模型对太白县全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估,结果显示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域北部人口聚居的盆地区,以及南部河流与公路沿线地段。定量检验显示,危险性评估结果与地质灾害的实际分布十分吻合,表明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秦岭腹地山区。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思茅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通过对区内地质灾害的考察和最新地质灾害信息的分析,阐述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归纳了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初步认识了思茅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对策,力求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枣庄市市中区是山东省地质灾害重点地区,主要地质灾害有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崩塌,其形成主要受资源开发等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本文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利用袭扰系数法,划分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及不发育区;对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分级,最终确定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并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具体规划和措施等。  相似文献   

6.
滇藏公路类乌齐-俄洛桥段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影响了该段公路的正常通行。经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沿线存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7类地质灾害,共有各类灾害点48处。为使该段公路改建工程的顺利进行,减少地质灾害对改建后公路的危害,文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特征等对全段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运用灾损率法和风险性区划法将评估区划分为7个区,并对这7个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建设场地适宜性和防治工程重要性分级。经综合评估发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地质条件差的高山峡谷地带,危险性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地质条件好的宽谷和山岭地带。最后提出了目前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德钦县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位横断山纵谷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是云南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搜集和了解德钦县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对该县进行了全面的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该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及特征。针对德钦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建议,为该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质灾害总体特征为灾害数量多、分布广、损失重,多发生在汛期的5~8月,地质灾害年内高发时段由南向北逐渐推移。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区、秦岭大巴山区和黄土高原等地区。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地震活跃等因素增加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难度,总体来看,未来5年,我国地质灾害仍将处于高发期,面临的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浅部钻孔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进一步研究了小秦岭北矿带尤其是其北麓覆盖地区深部地质特征,分析成矿演化过程,研究小秦岭深部成矿理论。结合变质核杂岩成矿理论,对小秦岭北矿带的拆离断层、后期改造断层、酸性岩体分布进行控制或物探推断,统计分析基岩面及主矿脉埋深数据规律,对酸性岩体的分布进行推断并解释了高温钼矿体的形成原因,对主矿脉深部延伸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小秦岭北麓矿脉延展性好但断陷至较深位置(约2000 m以深),据此建立了该地区地质找矿模型。现阶段小秦岭北矿带北麓开发难度大、形势不容乐观,提出了“地下小秦岭”的战略资源定位,可为小秦岭北矿带深部地质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丹巴县地质灾害在地区、地理及季节气候方面的发育分布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的活动与危害现状,进行了危害程度评估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并提出了非工程预防和工程治灾方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熊小波  夏克勤 《地下水》2010,32(4):106-107
通过对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找出了顶板岩溶地下水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矿床开采过程中矿坑水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江西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具有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通过对其地质构造和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乱砍乱伐、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是加速加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因。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态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生态农业、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13.
S331高兰线洛阳段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山区),危及路上行人安全和公路的正常运营。本文通过对S331高兰线洛阳段公路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问题详细的调查,发现崩塌地质灾害17处,滑坡地质灾害5处,不稳定边坡8处,危岩体17处,由于地质灾害的存在,常冲毁道路、耕地、房屋,危及附近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分析了该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云南文山县已调查的72处地质灾害点相关数据,采用袭扰系数的评价方法,对该县县域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分区评价,共划分出7块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不同的区域,为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娄邵地区煤矿地质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和平 《湖南地质》1999,18(1):57-60
本文对娄邵地区煤矿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灾害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煤矿开采与抽水使矿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重新分配,是产生地质灾害的基因,同时,提出了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某工业园建设用地地处冲海积平原,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环境复杂,该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区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软土触变所致的地面(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危害建筑物的地面稳定及安全,其危险性为中等级别;工程建设后可能遭受软土触变所致的地面(地基)不均匀沉降,其可能性、危害性、危险性均为中等级别;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砂土液化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性和危险性均为小的级别。针对地面(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和砂土液化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对防止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道荣 《福建地质》2011,30(3):267-271
在泰宁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丘陵、低山的缓坡一陡坡地带,尤其是变质岩、侵入岩地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的外在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掌勘探区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各煤层赋存情况及钻孔取样试验成果的分析研究,评价了本区在将来开采过程中出现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矿区荒漠化、地下工程地质灾害、瓦斯爆炸与煤层自然和矿井突水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可能性,以及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和矿井安全生产等环境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预防和减轻各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郑志强 《福建地质》2006,25(4):215-218
针对泉州市4个主要石材采矿带的矿山分布特征及矿山开采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各矿山采矿场地普遍偏小,以个体开采经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开采作业较零乱,开采边坡大多数形成高陡的采掘面,缺少安全台阶。各矿山综合治理相对滞后,废石、废碴随意堆放,均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通过分析研究,提出预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基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极为突出.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表现形式上将其划分为土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3个类型.防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监测、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制定矿区生态重建方案,倡导"绿色矿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