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活跃学术交流气氛 ,跟踪最新数字观测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发展方向 ,提高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管理水平 ,四川省地震学会于 2 0 0 2年 10月 2 9日组织召开了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研讨会。会议由副局长朱荃、减灾救助研究所所长陈维锋主持。研讨会上 ,主题报告人韩进、庞明虎、吕智勇围绕“水库地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基于TCP/IP构架的虚拟地震台网方案”、“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阐述。对国内外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历史与现状作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对四川省地震局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差距和困难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地震局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地震编目系统及其产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地震局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利用"区域台网地震观测数据管理软件EDSP-DMS"开展地震数据管理和地震编目工作.通过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北京市地震局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地震目录、地震观测数据和地震事件波形文件的管理与检索.2002年1月开始正式产出本台网的地震月报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  相似文献   

3.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从1996年开始,中国地震局进行了大规模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通过"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3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已建成由国家地震台网、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组成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1)国家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是一个覆盖中国的地震监测台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于 2 0 0 1年 1 1月 5日至 1 1月 9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本次学术会议是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 ,会议议题为 :地震观测技术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 4 2人。1 1月 5日上午会议开始 ,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薛兵主持会议。首先 ,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庄灿涛讲话 ,他总结了第五届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自 1 999年成立以来在地震观测技术领域所做的工作 ,回顾了“八五”期间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研制和“九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与发展 ,介绍了 95-0…  相似文献   

6.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及区域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密度正在不断加大,用于流动地震观测的宽频带地震仪的数量将继续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积累速率按指数增长,这意味着震源波裂过程及地球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研究将成为21世纪地震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地震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关系将日趋紧密,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的作用和重要性必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8.
<正>1975年开始,世界发达国家竞相布设数字地震台网。地震观测质量的提高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地震学家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获取和分析海量信息,增进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的认识。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加速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现代化进程,建立可用于多种科学研究的全国性高质量数字地震数据库,1982年国家地震局做出通过中美地震科技合作建设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决定。经有关部委同意,将  相似文献   

9.
前言     
"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项目是我国"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点工程项目的一部分,由新疆数字前兆台网、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动台网、乌鲁木齐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地震信息服务系统6个子项目组成.该项目自2002~2003年开始初步设计和勘选,2004~2005年铺开建设,2006年进行仪器安装调试,2007年全面进入试运行和分项验收阶段,从项目立项到通过验收,历时6年,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地震观测台站和相关技术系统,部分功能指标优于设计要求,并有所创新.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新疆地震观测科学、地震预测研究、抗震救灾指挥和地震信息服务等进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对新疆防震减灾工作的深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序言     
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建设在“九五”期间,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各省、市人民政府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新建、改建成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与21个省、市区域性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已在我国地震监测速报和地震应急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从事遥测地震台网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近年来,科技人员在遥测台网运行维护管理、台网数据分析处理、新技术引进和数据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在新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至今已20多年了,通过中美地震科技合作建成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在我国已运行了16个年头,它为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我国数字地震学的研究和地震预报工作开展。 第2代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不仅具有远程数据快速传输的能力,而且具有动态范围更大,记录频带更宽的特点。从STS-1地震计中滤波出来的UH信号,能观测地球的自由振荡信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超短波、微波扩频及卫星技术在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的应用领域及优势,根据各频段无线电波的传播特点和数字遥测台及中继站数据复分复接技术要求,阐述了无线技术在数字遥测地震观测系统中实现的方式和步骤,并叙述了超短波及无线扩频技术在合肥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应用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迎接地震观测技术的新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措施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城台效能的提高,对目前地震观测技术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的转折时期,地震台如何尽快过渡,充分发挥效能提出了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引言数字记录地震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与计算机联接的优点,1975年全球开始在地震观测系统中采用数字记录方式,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我国于1987年开始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项目,建立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通过“八五”、“九五”期间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尤其是正在建设中的“十五”项目,经过中国地震局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广大地震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模拟地震观测在为人类做出约100年的贡献后,作为地震观测的一种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GPS授时技术和校时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模拟地震观测到数字地震观测,地震事件的时间标识一直是地震观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当一个地震事件发生时,模拟观测时代是通过短波授时和校时技术为地震事件标识时间,而数字观测时代则是借助于精度更高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为地震事件标识时间。本文详细介绍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GPS授时技术和校时技术。  相似文献   

16.
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是山西省地震局承担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档案因其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于2008年1月顺利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国家档案局的检查验收。论述了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并对取得成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而为今后重大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数字地震观测的传递函数由反馈地震计和地震数据采集器的传递函数合成。地震数据采集器的传递函数主要用数字算法生成,其精度可以做得很高。反馈地震计是机电一体化的模拟传感部件,其传递函数的精度和稳定性均欠佳。尤其是由反馈地震计生成的主导二阶极点,对应传统地震观测的周期和阻尼两个重要参数,其精度和稳定性往往较低,不利于地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以四川地震观测的标定数据为例,说明数字地震观测传递函数的精度和稳定性急待改进。  相似文献   

18.
牟其铎教授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技术管理研究室主任。本文包括:作一个线性系统的地震观测系统、数字地震记录的压缩、数字地震记录的格式三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黑龙江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对其信道解决方案中所采用的ADSL VPN技术的原理、特点等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使用该技术在项目建设中的典型应用案例。从对该案例关键点的分析和试运行结果总结得出:利用ADSL VPN技术可较好实现稳定、可靠、高效、安全的地震观测网络互联。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背景及技术构成,通过对山西模拟地城观测系统现状的回顾及分析,指出了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优越性,说明模拟系统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这的是数字系统,结合“九五”期间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展望了山西地震观测系统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