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笔者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对扬子地台西缘陕西宁强和四川广元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剖面进行了重新研究,识别出9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通过区内积层序的对比,建立了扬子西缘志留纪层序地层格架,最后探讨了该区志留纪的海平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扬子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鸿福  童金南 《地球科学》1994,19(5):627-632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立扬子地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步骤,即将由生境型得出的水深曲线按阶转换为海平面变化曲线,然后将扬子区曲线与世界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晚二叠世至Griesbachian期,由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缺上二叠统海相地层序列,扬子区曲线的这一部分可作为修改世界曲线的重要参考,扬子区早-中三叠世短期变化曲线与世界曲线一致,而长期曲线则不相符,扬子区的长期曲线对受印支运动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扬子地台西缘志留纪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扬子地台西缘陕西宁强-四川广元地区的志留系剖面进行了重新研究,识别出9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通过区内沉积层序的对比,建立了扬子西缘专留纪层序地层格架。最后探讨了该区馨留纪的海平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动力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近几年对层序地层学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上扬子地台西缘中三叠世拉丁期末和晚三叠世卡尼期周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提出了动力层序地层学,将边缘前陆盆地由盆缘逆冲断块向克拉通稳定边缘分为A区带和B区带。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巫山地区早,中,三叠世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岩石组合,基本层序,沉积相和古生物的系统研究及野生露头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初步将本区早,中三叠世地层划分为7个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组成的三级层序,归并为2个层序组,据沉支序演化特征编制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与扬子地台其他地区及国外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二叠纪末期的全球淹没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华南层序地层学分析,着重研究了晚二叠世的淹没事件。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C.A.Ross和J.R.Ross(1987)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根据华南地区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古生物分析和层序地层分析,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结论如下:(1)二叠纪末期,全球发生海泛淹没事件,海平面急剧上升,而不是下降;(2)晚二叠世晚期的海进开始于吴家坪末期,至长兴期末期(二叠纪末期)达到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7.
上扬子台地西缘二叠系─三叠系层序界面成因分析与盆山转换许效松,刘宝珺,赵玉光(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二叠纪—三叠纪上扬子台地西缘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早期裂谷阶段—热沉降—前陆盆地的转换过程。与构造转换相对应,该区发生了五次二级海平面升降周期,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在安徽铜陵地区广泛分布有志留系—三叠系沉积地层,它们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矿床关系密切。作者对这些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铜陵地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学研究显示,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期间发生了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形成了3个沉积序列:(1)早志留世—晚泥盆世海退序列;(2)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侵序列;(3)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退序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沉积过程中底层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氧化还原条件)发生过3次明显的波动,并与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有意义的是,铜陵地区的大部分层控矽卡岩矿床都产在与后两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9.
上扬子台地西缘二叠系—三叠系层序界面成因分析与盆山转换许效松刘宝赵玉光(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二叠纪—三叠纪上扬子台地西缘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早期裂谷阶段—热沉降—前陆盆地的转换过程。与构造转换相对应,该区发生了五次二级海平面升降周期,形成了5个超...  相似文献   

10.
地质历史中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是时间的函数,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上扬子地区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着很好的一致性。锶同位素演化曲线说明:1)早石炭世是一个海水逐渐加深的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期,锶同位素最小值所显示的最大海泛面的年龄为 34 2Ma,位于杜内阶和韦宪阶的界线上 ;2 )晚石炭世是一个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期 ;3)整个二叠纪都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期,晚二叠世的海平面上升不仅幅度大,而且海水在短时间内迅速加深 ;4)晚二叠世具有古生代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最小值,显示晚二叠世末的全球淹没事件,最大海泛面的年龄为 2 5 0Ma,正好在二叠 /三叠纪界线附近 ;5 )二叠 /三叠纪之交的全球生物绝灭事件可能与二叠世末的全球淹没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刘波  王英华  许书梅 《地球学报》1997,18(4):429-437
以中阳城关剖面为例的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晋中南沁水盆地下古生界由2个二级旋回组成,其界面为早奥陶世亮甲山组顶部的平行不整合面。这两个旋回的海面变化曲线形态具有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可比性。由准层序堆叠方式确定的三级旋回具有区域性特点。难以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对比。各层序均由海进体系域(TST)及高水位体系域(HST)构成,缺低水位体系域(LST)及海退体系域(RST)。潜在储层的发育主要是海退及低水位时期先期高水位体系域的白云石化及随之而发生的淡水淋滤形成的。因而本区储层的产出层位与层序界面具有强烈相关关系。作为  相似文献   

12.
上扬子E-C转换期古地理格局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E-C转换时期上扬子陆块边缘呈现明显的台—棚格局,发育有广元—绵阳—磨溪、城口、峨边、彭水老厂坪和毕节等陆棚。整体呈近南北向展布,向边缘的开阔海开口,呈喇叭状。其中以广元—绵阳—大磨溪为最大,长约200 km,最宽处大于100 km,最窄处30 km,面积约5.4×104 km2。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上震旦统灯影组三段—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从初始出现到最后消亡,经历了约110 Ma。台地上为碳酸盐岩沉积,深水陆棚相区内发育麦地坪+筇竹寺+沧浪铺黑色含磷硅质岩、硅质白云岩,夹有胶磷矿条带(资4井),环陆棚的外缘发育碳酸盐岩颗粒滩。川西—川北沿龙门山—米仓山一线密集分布的800~760 Ma左右的岩浆岩及其Hf同位素值指示了伴随Rodinia大陆裂解,在上扬子的西部和北部边缘发育了以荥经、宝兴为节点的三叉裂谷,向北东方向的一支大致沿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边界裂开,裂开的深度已经达到了上地幔(陆间裂谷),向西北方向的原洋裂谷可能沿丹巴、小金—金川伸入古祁连海域。沿绵阳—广元、安康—平利、乐山—内江—女基井一线,有伸进上扬子台地内部的陆内裂谷发育。这些陆内裂谷控制了E-C转换时期上扬子西部和北部边缘台—棚分异格局。从Rodinia大陆裂解及其随后上扬子板块边缘的沉积格局看,大陆边缘的台—棚分异格局是超大陆的裂解的古地理效应。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铝土矿均为碳酸盐岩古风化壳沉积型,其主要矿床式有:新疆阿依里式,分布于塔里木地块北缘西段,形成于晚石炭世;陕西天桥则式,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块的东缘北段、南缘东段,形成于晚石炭世;甘肃大台子式,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块的西缘南段,形成于早二叠世;陕西关坪式,分布于扬子地块北缘,形成于中二叠世。对比分析表明,西北已知有铝土...  相似文献   

14.
楚雄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与沉积演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对楚雄前陆盆地西部及相邻构造格架进行了分析 ,认为原形盆地的西南部及相邻造山带受到了新生代红河断裂的强烈改造 ,而盆地西北部的盆 -山体系保留了盆地演化时期的基本格架。利用当代前陆盆地演化模式理论 ,对原形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与西部推覆构造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 ,认为扬子西部被动陆缘向楚雄前陆盆地转化的时期发生在晚三叠世卡尼早期 ,前陆盆地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卡尼期深水复理石沉积、诺利期浅水复理石沉积和瑞替期磨拉石沉积 ,并提出了相应的沉积 -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扬子地台西缘中段古生代地层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扬子地台西缘中段古生代地层的研究,将其划分出震旦系、泥盆系和二叠系,进一步划分为苏雄组、观音崖组、灯影组、棒达组、河心组、铜陵沟组、峨眉山玄武岩组、吴家坪组。并将该区归为上扬子地层分区九顶山小区,对该区古生代地层的划分、归属、地质构造演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中三叠世地层及沉积古地理分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志丽  童金南 《沉积学报》2001,19(3):327-332,356
中三叠世是中国南方沉积盆地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转变的重要时期, 因此阐明该期的地层结构和沉积古地理分异对于揭示该区域构造和地质发展历史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将中国南方划分为四个沉积区 :东南沉积区、下扬子沉积区、上扬子沉积区及右江沉积区。同时对各沉积区序列、岩相生物群的分布和分异进行了总结。从而认为当时东南沉积区与下扬子沉积区是一个直接关联的沉积古地理整体, 而上扬子沉积区与右江沉积区为另个沉积古地理整体。前者在中三叠世时是一个南东高, 北西低的向北西方向倾斜的陆缘海沉积盆地, 从安尼期至拉丁期, 沉积相带不断向北西方向迁移, 并在安尼期与拉丁期之交完成从海向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哈密坳陷上二叠统──三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吐哈盆地哈密坳陷上二叠统-三叠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把上二叠统-三叠系划分为两个层序,每个层序发育LST,TST和HST等3个体系域。论述了哈密坳陷上三叠统-三叠系的沉积格局及其演化,确定出两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8.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上扬子晚古生代海相地层锶同位素曲线的LOWESS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仍难以有一种具体的函数关系来描述随时问或随地层厚度变化的地质数据,L0wESS方法被证明是拟合这类数据的较为有效的方法.采用LOWESS方法对我国上扬子地区晚古生代98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数据进行科学的拟合,使拟舍得出的曲线具有更好的全球可对比性,从而提高我国锶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水平,并使之与相应的国际研究接轨.同时,还从数学角度讨论参数回归和非参数回归的区别,并对影响拟合结果的两个参数和误差范围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探讨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与分布特征、建立沉积模式,系统收集与整理了扬子陆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与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大量数据,选取贵州省三都县渣拉沟及四川省筠连县昭104井两个典型剖面与井岩芯进行了系统观察与采样,对扬子陆块范围内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岩性与沉积相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早古生代以来,扬子陆块受被动大陆边缘扩张与陆缘造山挠曲坳陷两类成盆环境影响[1-2],牛蹄塘组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扩张环境,缘于上升洋流与缺氧事件复合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斜坡相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沉积于加里东期周缘前陆造山环境,缘于浅水陆棚-闭塞滞留海湾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中上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