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气环境对人类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国外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研究。大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是冷和热两种影响。近几年我国南、北方夏季温度的年际变化很大,1978年长江中、下游和1981、1983年华北北部地区都曾出现高温天气。本文研究夏季高温对人体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人体舒适度看内蒙古地区夏季高温天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内蒙古地处中高纬度 ,平均海拔高度10 0 0 m左右 ,夏季较凉爽 ,高温炎热天气少 ,是人们夏季旅游避暑的好去处。近年来 ,各地高温天气增多 ,对人们带来一定影响 ,本文以高温天气较多的 1991、1997年夏季为例 ,利用人体舒适指标 ,计算各地人体舒适指数 ,分析本地区高温天气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1 生物气温指标——人体舒适度考虑人体舒适度时与气温有关的湿度、风速等作用的综合指标称作生物气温指标。人对温度高低的感觉称为体感温度(或体感气候 ) ,它表示人们对气温 t和相对湿度 r的综合感觉。实感温度是体感温度常用的表现法 ,它以 r=10 0…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学模糊评判方法,选取湖北省6个具有气候代表性站点30a(1978-2007年)夏季(6、7、8月)的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资料,作为评价气候环境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环境卫生学理论将舒适程度分为很舒适、舒适、较舒适和不舒适4个等级,对湖北省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模糊评判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夏季旅游气候不舒适主要是由高温、高湿的综合作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黄群芳 《气象科技》2023,51(1):66-7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城市夏季高温及热浪出现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但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中夏季高温长期变化特征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仍不甚明了。本文选择京津冀特大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北京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气象观测数据计算夏季高温和城市热岛强度,阐明5—8月夏季高温长期变化特征及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978—2020年北京城区夏季高温日数、强度和极端高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相伴随的是高温起始时间明显提前,结束时间显著推迟;高温天最高气温热岛强度呈显著降低趋势,而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热岛强度则呈轻微下降趋势;5—8月高温天最高、平均和最低气温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0.73 ℃、1.61 ℃和2.40 ℃,明显高于非高温天的0.09 ℃、0.80 ℃和1.40 ℃,高温和非高温天热岛强度差值均在0.6 ℃以上,表明夏季高温放大城市热岛强度。预估未来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将进一步加剧,会形成更频繁和持续更长的夏季高温,给城市居民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集中程度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基于日温度资料提出一种度量持续高温过程集中程度的指标,采用江苏省6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夏季逐日温度资料,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及其相关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在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研究方面,集中度和集中期具有表征高温在时空场上非均匀性的较好分辨力;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出现时,西南部比东北部集中程度稍大、出现的日期稍晚;采用EOF方法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的距平值进行分析,第一特征向量的变化均呈现同位相,其相应的时间系数变化显示出先减小再增大的总体趋势,趋势谷值出现在1980年代;而夏季降水量与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科普窗     
夏季应该怎样保健人的体温是恒定的。由于不同的温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不同 ,故高温对人体温度的调节不利。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通过传导、对流、辐射和水分蒸发来调节体温 ;而在高温天气里 ,人体散热困难 ,体温调节功能受到限制 ,易造成热量积蓄在人体内而引发中暑。也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引发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因此 ,高温时节应特别注意保健。一是科学饮食 ,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宜 ;二是尽量避免烈日暴晒 ,以防中暑 ;三是冷饮适可而止 ,以防肠胃炎 ;四是午睡而不可 ,借以补充体力 ;五是感冒不可不防 ,热伤风往往会引…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照日最高温度(Tmax)超过35 ℃为高温天气、最低温度(Tmin)超过25℃为闷热天气的定义,首先,讨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北地区夏季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变化特点及其大气环流的统计特征,并将高温、闷热天气分为高温、高温并闷热以及闷热这3类过程.之后,挑选1999和2002年夏季发生的3类过程进行个例分析.6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茨克海地区分别出现长波槽、脊及槽的环流占优势,华北地区易受大陆高压脊的控制,出现了高温但不闷热天气的一个高峰.9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地区,再次出现类似60年代的环流,而且,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可以向北扩展到华北东部地区.华北地区受大陆高压脊、西太平洋副高或两者共同影响,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并重的峰值时段.华北地区夏季出现的3类高温天气过程,亚洲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在空间分布、垂直结构以及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利用反映温度、湿度及风速大小等气象要素对人体影响的体感温度,分析了这些要素对高温闷热天气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化不是引起高温的唯一原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是引起高温的主要原因,深入对比研究大气环流和城市化对高温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极端高温天气发生越来越频繁,呈现出强度大、频次高、范围广等特点,极端高温事件往往与特重干旱相伴而来,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能源、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等。高温热浪在夏季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会造成死亡。高温还使用水量、用电量急剧上升,从而给人  相似文献   

9.
天气变化是影响人体的重要因素。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体也跟着变化。 1.冬天,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系统放慢,以便储备精力度过寒冷的气候;同时,身体表面各细胞的毛细血管也都封闭了,减少了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人便容易生病。 2.夏季,如果处在40℃的高温之中,人体本身便无法散热,大脑很快就会受到永久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2003年夏季高温干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海燕  郭巧红 《浙江气象》2004,25(1):23-28,31
利用浙江省60多个站点资料,对全省2003年夏季高温干旱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从气候角度评估高温干旱的严重程度及历史地位,分析认为浙江省2003年夏季高温为近50年罕见,尤其东部地区,是时间尺度达百年的极端事件,2003年夏季干旱则是近50年比较严重的年份之一.本文还对造成其异常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夏季极端高温对武汉市人口超额死亡率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8-2008年夏季(6-8月)武汉市居民逐日死亡人数(率)及同期逐日气象要素,分析极端高温对超额死亡率的影响程度及其阈值,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定量评估模型,并进行预报效果检验和典型年回代检验,以利于开展高温对健康影响的评估及医疗气象预报。结果表明:武汉夏季人群超额死亡率可以定量表述;极端高温对超额死亡率影响最大,湿度、气压、风速几乎没有影响;超额死亡率随日最高气温升高呈指数规律增加,高温致超额死亡的阈值为35.0 ℃,“热日”比“非热日”平均死亡率高出50.7 %;采用日最高气温≥35 ℃的有效累积温度及当日平均气温建立的超额死亡率评估模型对2003年夏季一次高温热浪过程的回代试验、2007年和2008年夏季的评估试验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实际评估业务中。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夏季高温成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邹燕  周信禹  林毅  朱艳萍  高珊 《气象》2001,27(9):26-30
通过对1961-1999年7-9月各高温过程环境背景的统计分析,探讨造成福建省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高温过程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空性和时间性;(2)西太平副热带高压是影响福建省高温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3)热带系统外围西北风场控制下的显著增温现象是影响高温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4)地形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温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3.
2003年云南夏季罕见高温干旱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解明恩  程建刚  范菠  高锡帅 《气象》2005,31(7):32-37
2003年夏季云南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范围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是自1961年以来云南最严重的夏季高温干旱天气之一,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危害程度仅次于1983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进入气温偏暖期后的一次夏季极端气候事件,打破多项历史纪录。利用高度、OLR、TBB等资料对此次气候灾害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且偏强偏西,季风低压偏弱偏西,云南TBB值偏高,降水云系较少,OLR值偏高,对流活动抑制,云南正好处于东、西两个垂直环流圈的下沉气流控制区是形成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官雨洁  王伟  刘寿东 《气象科学》2018,38(4):539-544
以夏季高温有效积温的多年平均值作为判断夏季高温炎热程度的标准,借助CART算法探究东亚夏季风指数,夏季印缅槽,夏季北大西洋涛动(NAO),赤道太平洋海温等多项气候因子与高温的关系,得到高温预测规则集,建立高温的预测模型。研究中选取1955—2012年福建漳州夏季的日最高气温等站点气温资料,通过计算58 a的夏季高温有效积温数值来判定夏季的炎热程度。将同一时期的多项气候因子数据作为输入变量输入,算法会随机选出其中46 a的数据得到10条分类规则集,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达到91. 49%。用剩下的12 a数据进行检验,准确率达到91. 67%。研究结果较好地验证了高温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灾害性天气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霍寿喜 《贵州气象》2000,24(4):43-44,32
炎炎夏日 ,气温高 ,湿度大 ,气压低 ,不仅对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考验 ,很容易造成“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高温劳作 ,谨防“生理中暑”中暑是夏季高温天气下常见的病症 ,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 ,重者会昏迷不醒 ,如不及时抢救 ,则危及生命。中暑是人体不能适应炎热环境的结果 ,而气温的高低是产生中暑的最主要的外因。资料表明 ,中暑与日最高气温关系密切 ,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 37°C时 ,中暑人数将显著增加。所以 ,气象和劳动部门将日最高气温达到 37°C作为高温天气 ,当其持续 6d以上时 ,中…  相似文献   

16.
从副高特征量和500 hPa高度场以及高度距平场角度,分析了2002年夏季河南省气候特征,并分析了海温、太阳黑子等特征量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偏南,北方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陆暖高压强盛发展并维持,是造成河南省夏季高温少雨的直接原因;赤道中、东太平洋维持弱的暖事件和太阳活动异常以及天文背景的影响,是造成2002年河南省夏季高温少雨的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暑是盛夏高温条件下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汗腺功能衰竭所产生的急性疾病。它是夏季典型的气象过敏反应。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与湿度、日照、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定量评估合肥市高温热浪对人群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和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必要的定量数据支撑,利用2010-2016年逐年(6~9月)合肥市夏季死亡数据和同期高温气象资料,计算夏季热浪相关超额死亡,并利用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方法来揭示合肥市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总高温日数和总热浪次数对应较好,在2013年达到最大;人群超额死亡率绝大部分小于10%,同期的女性超额死亡率稍小于男性;中暑描述性统计中2013年最多,达到609例,男性和女性的比例达到2:1;中暑年龄序位分级影响中来看,急诊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且41-50岁的急诊数显著增大。本研究表明高温热浪期间合肥市居民死亡人数有所增加,中暑发生率较高,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居民高温热浪风险认知水平并及时采取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对奥运会期间气象条件与各种疾病的关系分析,归纳总结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气象因素,如高温热浪、空气污染、紫外线辐射、花粉浓度等,以及这些环境气象因素对运动员、观众和旅游者等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并根据不同气象条件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为奥运会参与者,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旅游者等,提供预防不利气象条件对人体影响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副高特征量和500hPa高度场以及高度距平场角度,分析了2002年夏季河南省气候特征,并分析了海温、太阳黑子等特征量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偏南,北方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陆暖高压强盛发展并维持,是造成河南省夏季高温少雨的直接原因;赤道中、东太平洋维持弱的暖事件和太阳活动异常以及天文背景的影响,是造成2002年河南省夏季高温少雨的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