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把青州市夏季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和湿热型两类,这两种天气类型都是产生中暑现象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91-2000年夏季(6—8月)青州市最高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气候特征。根据气温、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与体感温度的关系,得出其经验计算公式,并根据不同的体感温度划分了不同的中暑指数和中暑等级。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开展高温中暑气象预报,对河北省中暑病例资料与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河北省可能发生中暑的日最高气温临界最低指标,建立了基于温湿度组合的暑热指数计算公式,依据日最高气温、暑热指数及其持续时间将中暑气象等级划分为四级,并依据不同等级对人体的影响,确定了不同等级的防范提示建议用语。从多地气象条件、中暑病例、分级指标应用三个方面对指标划分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等级预报指标划分与河北省夏季气候分布特征相一致;中暑病例97 %以上发生在极易中暑和易发生中暑级别;分级指标应用试报检验预报准确率达到81.2 %。该指标对河北省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服务业务开展及公众有效防范中暑具有较好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3.
万康玲 《湖北气象》2003,22(2):39-39
盛夏期间,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天气温可高达40℃,夜晚暑气难消,再加上湿度较大,气温降低缓慢,以至于最低气温多在30℃左右。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人们自然会感到热。由于气温高低不同,高温天气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等级:气温在22.0~24.9℃之间时,称为热;气温在25.0~27.9℃之间时,称为炎热;气温在28.0~29.9℃之间时,称为暑热;气温在30.0~34.9℃之间时,称为酷热;气温在35.0~39.9℃时,称为奇热;当气温上升至40℃或以上时,便达到极热。如果人整日处于3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若不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如此持续数日,难免发生中暑。那么,怎样从天…  相似文献   

4.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评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辉  黄卓  田华  吴昊 《应用气象学报》2009,20(4):451-45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高温热浪天气频繁出现, 由其引发的群发性中暑事件不断发生。为了有效预防极端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利用全国358个重点城市1996-2005年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通过对气象要素与中暑的相关分析, 选择炎热指数为气象指标对引发中暑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等级划分, 同时考虑不同程度高温天气的持续时间确定了高温中暑气象等级, 分别为可能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和极易发生中暑4个等级。利用武汉市1994年和1995年7 -8月中暑人数与高温中暑气象等级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居民中暑综合气象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武汉市1994~1998年所有中暑病例,采用区间平均法统计出日均中暑人数随气象因子的变化,分析发现,高温是引起中暑的最关键因子,湿度、云量等因子对中暑也有一定辅助作用;日均中暑人数随日最高气温升高呈指数规律升高,在31~34℃左右缓升、在35~39℃急升,非线性特征明显,并得出中暑5级判据;根据气温与其它因子的两两组合,提出了5种中暑典型天气型及综合指标,可作为中暑指数等级预报的重要补充,并可应用于长江流域广大夏热地区。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0—2014年宁波市气象观测资料和2011—2014年6—8月宁波市中暑病例资料,基于现有中暑气象等级,通过对气象因素和中暑事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分位数法建立了新的中暑气象等级。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第45、第70和第85分位数对宁波市日最高气温和炎热指数进行了新的等级划分,并结合中暑事件与高温持续时间对高温中暑气象等级划分进行了改进,将宁波地区中暑气象等级分为可能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和极易发生中暑4个等级。对改进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验证和对比分析表明,改进后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划分标准更适合宁波地区,由气象条件和中暑实况确定的高温中暑等级基本可反映人体中暑的风险,对实际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更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进的武汉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正洪  史瑞琴  李松汉  王瑛  卢明 《气象》2008,34(8):82-86
为了更好开展高温中暑气象预报服务和气候评价工作,以武汉市2003-2005年高温期间逐日中暑人数与当天、前期共33个气象因子为基础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寻找关键气象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改进的中暑气象模型,修订了1990年代研制的中暑指数5级划分标准,新提出了中暑天数的推算方法,并进行了回代检验和2006-2007年试报检验.结果表明:中暑人数与当日各项气温、气压、日照时数为正相关,与总云量、相对湿度为负相关,其中气温最为关键,考虑前期气温累积效应后相关系数有所提高;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为首选因子,比1990年代的临界指标上升1℃;建立了3套预报(评估)模型,并推荐使用以日最高气温≥36℃的累积高温、日平均气温为因子的模型;回代试验、试验报检验表明,改进的模型、等级划分标准科学适用.  相似文献   

8.
分析中暑发病的气象条件得出: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温度、风速高温环境暴晒时间等有关,诱发因素是复杂的,但主因素还是气温,因此,在计算体感温度的基础上作出中暑指数分级预报。  相似文献   

9.

高温可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当机体在高温或在强辐射热的特殊气象条件下,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发生中暑。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中暑发病的气象条件得出: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高温环境暴晒时间等有关,诱发因素是复杂的,但主要因素还是气温。因此,在计算体感温度的基础上作出中暑指数分级预报。  相似文献   

11.
中暑是盛夏高温条件下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汗腺功能衰竭所产生的急性疾病。它是夏季典型的气象过敏反应。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与湿度、日照、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2.
高温可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当机体在高温或在强辐射热的特殊气象条件下 ,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就会发生中暑。在高温环境中 ,机体散热困难 ,无法通过散热维持热平衡 ,体内即会蓄积余热 ,当余热积蓄至一定程度时 ,体温才会逐渐升高。此时 ,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内分秘系统的机能增强。因体液温度也上升 ,增强了酶的流活性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射也增强 ,耗氧量增加 ,产热也增加 ,使体温进一步上升 ,甚至可达 42 o C。过高的体温又可进一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机能障碍 ,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以至昏迷 ,为中暑。中…  相似文献   

13.
中署多发生在闷热的夏季,当气温超过34℃时,即有发生中暑的可能。此时身体只能靠出汗来散热,如果外界湿度过大或湿热高温,汗液的蒸发就会受到影响,人的体温调节装置就不能完成调节功能(一般在气温40℃、相对湿度30%;气温在38℃、相对湿度50%;气温在30~31℃、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地区中暑天气条件指数研究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南京地区1988-1997年每年夏季逐日各项气象要素及全市各医院同期重症中暑人数进行统计筛选出热夏年:1988年、1994年、1995年,对这三年中暑期重症中暑病例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找出相关性较好的气象因子,经过方程化筛选,得出气温、湿度、气压、对中暑影响较大。三日滑动平均值为主要预报因子。设计中暑指数数学模式。根据中暑病病理、程度将中暑天气条件分三个等级,给出三个不同的中暑天气条件指数临界值,经过1998年、1999年试报验证,准确率较高,社会效益较好。该指数预测模式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5.
利用武汉市1994~2000、2002~2005年共11年1 231个中暑病例资料和逐日相关气象资料,采取有关统计学方法,对该市居民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之中,中暑主要发生在6~9月,以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中暑患者最多;一天之中,中暑主要发生在09~20时,10~11时、14~15时为中暑发生高峰期;当气温在34.5~36.5℃、相对湿度在55%~60%之间时,中暑患者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9-2012年北京市467例中暑病例与同期9个气象要素资料和当日及前期1-4 d累积平均气象要素共45个气象因子,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北京夏季中暑发病人数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拟合方法构建了改进的北京中暑气象预报模型,选取拟合优度较好的模型对中暑人数进行回代及预测检验,并与现用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温是引发北京夏季中暑的决定性因子|气温、水汽压、气压及降水的两日累积效应均高于当日效应,表明气象要素的连续累积作用对人体中暑影响较大|建立的中暑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历史拟合及预测效果,中暑等级划分较合理,对北京市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服务和公众有效防范中暑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温热浪日趋严重,给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采用2013-2019年6-9月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及同期中暑病例数据为基础资料,重点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分析了宁波市高温热浪对中暑的滞后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热浪(不分等级)引起中暑的单日相对危险度RR值(95%CI)在发生当天达到最大值;累计RR值(95% CI)在滞后0-4 d达到最大值;不同等级高温热浪(一般高温热浪、危害高温热浪和强危害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最大单日RR值(95% CI)均出现在发生当天,最大累计RR值(95% CI)都发生在滞后0-3 d;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 CI)低龄组(< 65岁)明显小于高龄组(≥ 65岁),随着高温热浪等级的增加,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 CI)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8.
当气温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通畅,反之则感到闷热。中国气象局将长城以南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称高温天气。本文将气温35~36.9℃的天气作为炎热天气,≥37℃为酷热天气,高温天气持续3天以上称为热浪。根据上述指标对湛江市区1975~1997年各月的高温与热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湛江市区出现高温和热浪的天气特点和形势特征,供预报时参考。1高温与热浪天气及其分析1.1高温天气的统计分析高温天气一般开始于5月,结束于9月,以6~8月出现较多,其中又以7月为最多。炎热天气平均每年7天,最少是1985年,只有2天,最多是1977…  相似文献   

19.
气象因素与中暑发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1988、1994、1995年3个高温年份南京市区260万自然人群中563例重症中暑病例与逐日气象因素作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发病当日平均气温x1、最高气温x2、相对湿度x3、平均风速x4、日照时间x5和降水量x6等6个气象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发病前1~5天的2~6天平均值M11~M15、……、M61~M65共36项因素作为自变量;以重症中暑总例数作为应变量。筛选结果:x1、x3、M12、M32四项对Y有显著贡献。由标准回归系数可见,x1较x3,M12较M32贡献大。连续3日的平均气温M12及相对湿度M32较 x1、x3对日重症中暑人数影响要大。当M12超过30oC且M32超过73%易出现中暑。这结果在1997年做了初步应用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中暑多发生在闷热的夏季,当气温超过34℃时,即有发生中暑的可能。此时身体只能靠出汗来散热,如果外界湿度过大或湿热高温,汗液的蒸发就会受到影响,人的体温调节装置就不能完成调节功能(一般在气温40℃、相对湿度30%;气温在38℃、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