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温热浪日趋严重,给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采用2013-2019年6-9月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及同期中暑病例数据为基础资料,重点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分析了宁波市高温热浪对中暑的滞后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热浪(不分等级)引起中暑的单日相对危险度RR值(95%CI)在发生当天达到最大值;累计RR值(95% CI)在滞后0-4 d达到最大值;不同等级高温热浪(一般高温热浪、危害高温热浪和强危害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最大单日RR值(95% CI)均出现在发生当天,最大累计RR值(95% CI)都发生在滞后0-3 d;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 CI)低龄组(< 65岁)明显小于高龄组(≥ 65岁),随着高温热浪等级的增加,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 CI)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2.
城市高温热浪事件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共识。利用宁波市2012—2016年中暑病例数据和同期气候数据对宁波市夏半年中暑流行特征及热浪对其的影响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6年,2012年和2013年中暑人数最多,并集中在6—8月,其中7月人数最多占比55. 3%;男性中暑概率明显高于女性,中暑程度主要集中在轻度中暑,31—60岁年龄段中暑人数占比最高,市区中暑人数占比要高于郊区(县);用温湿两要素结合的炎热指数和热浪公式定义宁波热浪过程,发现热浪天数和中暑人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 898,选出7次热浪过程计算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发现除2013年以外其他年份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均在10以下,2013年的3次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 1、21. 6和25. 8,这与2013年热浪出现相对频繁集中有关;同时通过这7次热浪过程的前、后段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的比较,并未见明显的热浪滞后效应存在。  相似文献   
3.
当夏季和冬季出现极端气温时,脑卒中死亡有明显增加,但不同地区极端气温对脑卒中死亡的影响不同。以宁波为沿海城市的代表,采用2013—2019年宁波市脑卒中死亡病例和同期的气温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极端气温对不同群组脑卒中死亡的滞后定量影响。结果表明:(1)极端高温对除低龄组外的其他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趋势基本一致,即累积相对危险度(RR)及95%置信区间(95%CI)随时间延长增大,热累积促进效应随时间增强,对全部人群滞后3 d内的脑卒中死亡有促进效应。40℃滞后0—1 d、0—2 d和0—3 d累积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29(1.17—1.43)、1.38(1.22—1.55)和1.41(1.25—1.60)。(2)极端低温对不同人群脑卒中死亡促进效应趋势不同,对于全部人群,当天没有明显的促进效应,滞后第3到4天开始有明显的促进效应,累积相对危险度(95%CI)随时间增大,低温累积促进效应随时间增强,滞后15 d后对脑卒中死亡无明显的促进效应。?4℃滞后0—5 d、0—10 d和0—15 d累积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23(1.00—1.50)、1.61(1.22—2.12)和1.95(1.39—2.75)。(3)极端气温对高龄组(≥65岁)脑卒中死亡的促进风险更高,对低龄组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效应。极端高温对男性热累积促进效应更强,极端低温对女性累积促进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