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气与气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黑板画、教学图片、幻灯片等直观教具,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仍有纸上谈兵、比较抽象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弄懂、学活这方面的知识,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导视。  相似文献   

2.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知道“天气”和“气候”这两个地理概念的区别,并能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高中地理必修1中“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一主题,我原本打算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这一学习内容设计成以天气预报的模拟活动为重点,进行已有知识的运用实践。谁知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使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方案,从而临时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个亮点“旋风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孙启振  杨清华  张林 《极地研究》2011,23(2):128-137
多个业务化的全球预报模式和有限区域预报模式应用于南极地区,已经成为南极天气预报和南极气候诊断研究的主要工具.现今南极地区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模拟南极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方面性能不够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南极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包括边界层的参数化、中尺度气旋等)、模式对南极复杂地形的描述不够充分、由于缺乏观测资料而使得模式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统计学的拉萨市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平均海拔4000m以上,号称地球的"第三极"。拉萨市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它的天气和气候特点具有独特性,但是学生缺乏科学、全面、准确的认知。基于天气预报网的拉萨市天气统计数据和历史气候资料,对其天气和气候特点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期揭开高原天气和气候特征的神秘面纱。一、拉萨市自然概况拉萨被誉为高原明珠、雪域圣地。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  相似文献   

6.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教学中,我使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作为教学的素材,并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分析】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因此2012年5月第1版的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与以前的版本相比,本节教材依旧位于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具体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具体内容,因此删去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和"降水概率"图以及实用性不强的阅读材料"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  相似文献   

8.
例如:“饱和空气”是指一般温度下,一定体积空气里不能再容纳更多水汽时的空气,这与化学上的“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容纳某种溶质的溶液),非常类似。教师讲解这一概念时,可引导学生回忆“饱和溶液”的概念,将两者进行比较,“饱和空气”概念中的空气相当于“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汽”则相当于“溶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包括以下内容:(1)从气候概念的历史源流、感性基础、气候与天气的关系及气候与地理的关系、气候形成过程五个方面论述了人类对气候认识的发展情况。(2)把现代气候的概念总结为:统计气候学、天气气候学、地理气候学和动力气候学四个方面。(3)在批判流行多年的鲁宾施晋和特洛兹多夫气候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气候的新定义,即气候是宏观的大气物理过程。(4)明确指出气候学不是地理学的部门学科,它们在科学分类中是并列的。  相似文献   

10.
地理事物间存在着广瑟而密切的联系,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搞清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全面看问题,多方面击研究,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症结,如受“气温的高低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定势影响.对“四川盆地气温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高”难于理解。四川盆地年总辐射量比长江中下游低30%壶右,但1月均温高出长江中下游地区3~4℃.7月均温达28℃的重庆又位于长江“三大火炉”之首。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掌握气温的高低决定于许多因索,不是其受太阳辐射一个因索影响,一般而言,辐射强的地区气温高,但对于具体地区,则需具体对待.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1.
“影响天气的因素”是“天气和气候”一章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正确选取比较对象,精心设计比较项目.采用列表对比的比较法进行提纲挈领的叙述.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理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结合诗词和民谣,为学生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试以“天气和气候”一节为例:  相似文献   

13.
在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土地资源”一节中,有一幅“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插图,这幅图综合反映了我国气候的东西变化,从而决定了我国草原及放养的牲畜的东西变化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该图,加强对这方面的讲解。首先,我出示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影响气候的因素”中的海洋、陆地表面温度升降的差异这一原理一直是气候这一章的重点。因为它既是造成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又是形成季风气候的根本因素。然而它又是难点,仅通过老师的抽象讲解,学生难以掌握。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水体、泥沙在模拟阳光照射下的升、降温差异试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其温度变化的差异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海陆升、降温差异的规律及原理。  相似文献   

15.
我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按照我国季风热带气候的特点,根据华南100多个台站近三十年气候资料拟订我国的热带北界,采用了如下气候指标:(1)最冷月均温15℃;(2)极端低温多年平均3℃;(3)绝对低温O℃;(4)年平均霜日1—2天;(5)≥1O℃积温>500℃;(6)热带天气型日数占各型天气日数约达80%.据此划定的热带北界自粤西高州,东出粤西沿海—珠江口—粤东沿海—台湾中南部沿岸,西延桂南沿岸—滇南西双版纳南部—向南流的各河谷南端及盆地.我国热带成带状,但不很连续,有些成“飞地”插入南亚热带.北界全长约3000km,热带陆地面积约8X10~4km~2.  相似文献   

16.
陈家富 《地理教学》2012,(22):44-46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地球运动、天气气候等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对地理现象和信息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学生要想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就需要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调动和运用各种知识”去剖析表面现象,解读有用信息,理解知识本质。  相似文献   

17.
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节“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涉及到”搞好国土整治工作”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除了讲清“国土”、“国土整治工作”、“国土规划”等概念以外,着重围绕“国土立法工作”“依法治理环境”等问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展开讨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与爱护国土与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气象台站迁址造成的气候"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象观测资料是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分析的重要基础资料,观测环境的改变造成了资料的不连续。分析了云南元阳、西盟气象站因县城滑坡迁址引起的显著气候“突变”现象,从而导致云南两项气候极值记录的改变,引起了云南气候极值点的地理转移。采用Cramer、Yamamot和Mann-Kendall法检验了两站资料序列气候“突变”事实的存在。在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价等业务中对两站资料的特殊性须做谨慎处理,采用短序列的新站址气候平均值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或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于教学诸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看法。我们把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形成的概念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一致(即朴素概念)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而当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偏离科学概念(即相异构想)时,则可能对学生正确掌握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认识造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