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园方  赵媛 《地理研究》2012,31(3):429-438
旅游业与气候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低碳经济的延伸,将会给全球旅游业带来深远影响。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阶段,尤其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测度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深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能源消耗平衡表为依据,借鉴"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概念,构建出符合我国目前统计口径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范围,对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攀升,并与旅游业总收入成正相关。其中旅游交通仓储和邮电业碳排放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而旅游餐饮、住宿和购物过程中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旅游收入增长与旅游低碳化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初步估算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能源消费导致的旅游业碳排放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在省级尺度上从总排放量、人均游客排放量和单位旅游收入碳排放量三个方面对中国各省(市、区)2001年~2009年的旅游业碳排放开展了研究,同时还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了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差异的总体特征,以及运用可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分析了2001年~2009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时间尺度上的地带内、地带间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人均游客碳排放量和单位旅游收入碳排放量均较高,且平均增长率也均为正,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减排压力;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差异的总体特征是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就碳排放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引起的,而地带内差异又主要是来自东部地带的差异,并且东部地带内旅游业碳排放量区域差异很大,对于全国旅游业碳排放总体差异的影响也最为显著,而西部地带次之,中部地带最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业规模大且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全球旅游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PSR框架,综述性考察中国旅游业的减排压力、碳排放状态和以政府为主的利益相关者反应。研究发现:(1)源于中央政府的节能减排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快速壮大的产业规模,中国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碳减排压力。(2)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占全球旅游的12.5%–14.6%,占中国碳排放的3%左右,中国游客每人次旅游碳排放量低于全球水平的1/2。(3)中国政府重视节能减排,国家旅游局等部门主要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的方式,引导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建立绿色经营和管理体系;在交通领域,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城市智能共享单车发展十分迅速,有效降低了旅行中的碳排放;中国游客普遍具有较高的低碳旅游认知和意愿,但也还需要更多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公众意识。  相似文献   

4.
确保减碳的首要任务是定量测度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增量影响因素及其大小。为分析北京市1997-2007年的碳排放增量,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调入、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特征、不同产业、工业行业3个方面,对1997-2007年北京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增长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却是碳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因素中,消费和调出超过投资和出口,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以来新一轮"高碳"特征的工业化导致CO2排量呈急增之势;产业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最大使得服务业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部门,但工业排放的增长却后来居上;碳增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能耗业,而碳减排的却是能源工业;两时段各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工业行业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5.
运用"自下而上"法估算1997—2017年上海市旅游碳排放量,并运用因素分解技术将上海旅游碳排放变化分解为5种效应。结果表明:1997—2017年上海市旅游增加值增长了12. 24倍,而碳排放量却增长了13. 87倍,碳排放量增速较快,交通碳排放是最主要的来源。在分解后的各种效应中,旅游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最主要的影响效应,其贡献率达到了87. 23%;其次是碳强度效应(82. 43%)、能源强度效应(-61. 49%);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效应有助于旅游碳排放量的降低,但能源强度效应整体上逐年下降,而能源结构效应则在波动中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上海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要切实降低旅游产业的碳排放,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测算旅游业碳排放是深入研究低碳旅游的基础,对低碳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法较为准确地估算了2008年~2014年湖南省旅游业的直接碳排放,分析了湖南省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强度与人均碳排放的演变趋势,运用GRA关联法分析了湖南省旅游业各部门对碳排放影响的关联度。研究表明:(1)2008年~2014年,湖南省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增长较快,从295.25万吨增长到783.14万吨;(2)湖南省交通、餐饮、购物和住宿部门的碳排放占到了旅游业直接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是旅游业减碳化的主攻方向;(3)湖南省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强度与人均碳排放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4)湖南省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部门的碳排放与旅游业直接碳排放总量的关联度排序依次为:旅游游览(0.9296)旅游餐饮(0.8456)旅游交通(0.8254)旅游住宿(0.8092)旅游购物(0.7109)其他(0.5732);(5)湖南省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突破点在于改变传统游览方式,重点在于促进交通理念和交通模式低碳化。  相似文献   

7.
章杰宽 《地理研究》2022,41(11):3088-3104
文章基于全球88个国家1995到2018年的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旅游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从全球范围来看,旅游者人次对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有显著的增加效应。随着旅游者人次的进一步增加,旅游和人均碳排放、碳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和N型曲线关系。旅游收入对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有显著的降低效应。旅游收入和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和N型曲线关系,旅游收入和碳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则与之相反。② 旅游者人次增加了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但是降低了其碳强度,在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在发达国家,旅游收入对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在发展中国家则为显著的正向影响。③ 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增加了旅游对人均碳排放的正向影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技术进步强化了旅游收入对碳强度的负向影响。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旅游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表观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分能源品种和分行业类型的碳排放总量核算,利用基于IDA理论和Kaya恒等式的LMDI模型对碳排放总量变化进行多要素的分解分析,在解析人口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同时,进一步纳入人口结构性因素、产业结构性因素和能源结构性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对其2003—2013年产业活动和居民消费2个部门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定量研究各个影响因子在2003—2005、2005—2010和2010—2013年3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广州市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前期以煤炭为主,近年来以石油为主,同时外购电力对广州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影响显著。2)各影响因子对广州市碳排放总量变化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在3个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措施和政策背景对于各个影响因子的碳排放效应影响显著。3)总体分析,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产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工业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是遏制产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城镇居民收入效应是居民消费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城镇居民能源消费强度效应是遏制居民消费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9.
不同游客吸引半径景区国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包战雄  袁书琪  陈光水 《地理科学》2012,(10):1168-1175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最重要环节。选择具有不同游客吸引半径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太姥山山岳景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客交通的问卷调查,探讨不同景区国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基本规律。研究表明,随着游客吸引半径增加,人均碳排放量显著增加,表现为福州森林公园<太姥山<武夷山。虽然每人每公里碳排放量亦表现为福州森林公园<太姥山<武夷山,但人均旅行距离的增大则是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在350 km以内,每人每公里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随距离增加变化不明显或略微下降;而350 km以上,两者均随距离增加而急剧增长,这与距离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有关。从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看,350 km大致可作为中途和长途旅行划分的界线。3个景区的年碳排放总量大小顺序为:武夷山>太姥山>福州森林公园,平均碳排放密度则表现为武夷山>福州森林公园>太姥山。各景区长途旅游者和乘坐飞机旅游者均占景区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大部分,且其比例随景区游客吸引半径的增加而增多。因而减少长途旅行和乘坐飞机次数是降低景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其碳排放的问题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关研究方法仍不成熟。本文以开封市为例,基于改进的EIO-LCA模型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矩阵,分析了城市旅游业及相关部门的碳排放状况。结果显示:城市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比例较小,其碳排放强度低于GDP碳排放强度,不同城市旅游者类型的人均碳排放量差异较大;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量及直接碳排放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各部门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碳排放影响不同。旅游业虽不是"无烟产业",但可称为"低碳产业",发展旅游业对城市的节能减排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99~2008年的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资源丰度、群体参照、口岸等因素对入境游客购物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入境游客购物消费水平主要受以旅游住宿业的发达程度为代表的区域内经济及旅游发展水平和上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群体参照的影响,而口岸资源丰度对入境旅游者购物消费水平的影响呈现出两极化态势,资源丰度与入境游客购物消费之间存在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在测算了近9年居民直接能耗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对比,并分析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全国分为6类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碳排放类型;高碳排放型城市的地均碳排放强度、人均工资碳排放强度及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总量等方面均比低碳排放型城市高,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低于低碳排放型城市,并多为经济发达城市和资源丰富城市,其碳排放构成上分别以电、交通能耗碳排放和气碳排放为主导,高碳排放型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86.20%。我国大部分地级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属于相对低碳排放型,其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所在地的降温度日数(CDD)、采暖期、采暖强度、人均能源供给量、居民的人均工资、城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是影响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witnessed rapid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and is now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 tourism in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Within a framework of 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ission reduction pressure, carbon emission status, and responses of stakeholders in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Findings include: 1)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strategy and rapid growth of the industry scale exert rising pressure on China’s tourism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2) Carbon emissions of China's tourism account for 13%-14.6% of global tourism, and about 3% of China’s emissions overall. Chinese tourists’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is lower than half of the global level. 3)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nergy-saving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documents, standards and other regulative measures have been issued to ensure that business practitioners set up green operational and managerial systems.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transportation, China's high-speed rail,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urban shared bicycles, have developed very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y have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traveling. Furthermore, this paper finds that Chinese tourists already have awareness and willingness for low-carbon tourism.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运用西方旅游者研究理论,分析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旅游结构特征,通过江苏国内旅游问卷调查,首次对江苏国内旅游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旅游者社会经济特征、旅游行为特征、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认为江苏国内旅游表现出工业社会初期与中后期交错叠合的阶段特征,产业结构正处在明显转型期。  相似文献   

15.
提高游客满意度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以青海省国内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五级态度量表量化游客满意度评价项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总体满意度以及游客重游率等方面开展综合测评.研究表明:国内游客对青海各旅游环节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上处于满意和一般之间,旅游总体满意度评价较高,游客重游青海的潜力大.  相似文献   

16.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from tourism activities has a cumulative effect on glacial retreat when coupled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ng the impacts of glacial tourism activities on glacier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lacial tourism have become urgent issues. Taking Yulong and Hailuogou glacier tourism destinations as examples, we collected survey questionnaires related to glacial tourists (n=1113) and tourism companies (n=329) by systematic field surveys during 2016-2017, and we obtained data on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catering, accommodation, transportation, sightseeing, shopping, entertainment, and waste disposal. This study builds a responsible tourism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used to engage stakeholders (mainly tourism companies, tourists, local governments, tourism associations,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responsible touris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s of tourism activities on glaciers. These strategies mainly include: improving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supply of tourism products and services, promoting the consumption of low-energy tourism products and services,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low-energy consump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energy savings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operational mechanism for responsible tourism management. A rewsponsible tourism system allows stakeholders to properly address this dilemma, intern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o find their intrinsic self-discipline, and work together to fulfill the public responsibility of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laci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采用有关数理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总体发展迅速,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缩小速度缓慢,呈现明显的波动状态;国内旅游人数与收入年内变化在一般呈现出"三峰"型特点,入境旅游人数与收入年内变化表现比较平稳。②福建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极化现象严重,旅游产业地位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的分异性,厦门市和福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最后从政策制定、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总体趋势与区域差异:1996~2005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1996~2005年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的截面数据,通过构建评价表征指数,对中国入境游客消费变动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显著增加,但仍属于滞后性消费。旅游消费结构"九五"期间有较大变动,"十五"后趋于稳定合理。从入境旅游消费区域差异看,相对于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区域差异变动和消费结构呈现稳定状态;但是相对于旅游外汇收入水平,接待境外游客较多的地区恰恰也是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偏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近10年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主要助推因素仍主要来自接待入境游客规模的整体扩张,游客消费水平并没有质的提高。因此,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通过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来促进旅游消费质量的提档升级,将是实现入境旅游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住宿业作为旅游业的主要用能部门之一,其碳减排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住宿业碳排放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住宿业直接和间接用能碳排放的计算、碳减排影响因素、碳减排措施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的居多,各种统计分析法都有所涉及,国内住宿业碳排放的研究比国外相对滞后。总体上学术界对住宿业碳排放的研究内容由浅入深,研究方法由简单到复杂,为住宿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低碳旅游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