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宅基地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条件。目前,在我国宅基地存在很多问题,包括面积超标、分布零散、违法占用、长期空闲等现象。根据宅基地存在的各种问题,2016年国家第一次提出宅基地退出,并在全国推行试点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因素,从中找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困难和阻碍。  相似文献   

2.
历史村镇的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古镇为例,分析了历史村镇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原住民文化流失、城乡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提出应根据文化-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以多产业联动方式,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激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重塑地方文化认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新场古镇功能,将古镇保护融入区域综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3.
近年国外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镇旅游的日益兴起,有关传统村镇的旅游学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关注.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传统村镇的旅游学研究进展,指出国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村镇旅游发展影响研究、传统村镇旅游发展与文化原真性保持之间的关系、传统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国内研究与之相比,在研究内容、方法、领域、深度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今后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研究内容流于表层,应加强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深度的扩展;研究方法、手段较为单一,研究理论和方法焏待提高;理论研究滞后于旅游发展实践的现状焏待改善.  相似文献   

4.
村镇地名管理措施探讨运文秋为了适应村镇建设的需要,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及人们日常生活服务,村镇地名管理工作已成为全体地名工作者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一、村镇地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1、有些历史地名人们存有模糊认识,如宁河县原属宝坻县辖,“...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侯国林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10,29(10):1802-1813
建立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以周庄、同里、西递、宏村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参与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旅游规划与决策参与度是影响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总体参与度的关键性因素;(2)西递处于社区高度参与状态,周庄、同里、宏村处于社区中度参与状态,四个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西递>周庄>同里>宏村;(3)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的程度偏低,成为影响社区参与度总体得分和社区参与层次的主要原因;(4)导致社区参与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传统村镇旅游地在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区旅游制度和政策、社区形态与旅游资源属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辽宁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旅游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分别从市场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等角度分析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结构特征,并指明了旅游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阻碍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和不足,旨在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研究构筑村镇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针对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分析了村镇建设格局的基本内涵、战略地位与实践价值,阐释了村镇建设格局相关的城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转型、城乡等值化等基础理论,梳理提出了村镇建设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城乡关系地域格局研究的层次体系,深入探讨了针对新时期村镇建设格局问题,地理学亟需加强研究的前沿领域及其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苏州城郊村镇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王跃  陈亚莉 《地理学报》2005,60(2):229-236
苏州市郊区村镇密布,基本上呈一里一村。在近20年的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带动下,村镇面积也逐步扩大,但众多村镇的空间分布格局一直未变。在苏州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以及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下,村镇的传统分布格局必须有所调整,否则会影响小康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地区的顺利实现。为此,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苏州城郊390个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村镇面积、面积等级、密度以及村镇之间距离。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本区村镇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表现规律,分析了进行苏州郊区村镇布局调整的可能性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进行村镇布局调整的决策方法,从地理科学角度为苏州地区耕地保护和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杨忍  邓颖贤 《地理学报》2024,(2):281-298
面向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村镇聚落体系重组是优化城乡地域空间结构重要基础。本文聚焦村镇聚落体系的等级规模和空间组织特征两方面,全面揭示1990—2020年广东省111个行政单元村镇聚落体系的演化过程和地域类型特征,并探讨其演化机制和空间优化重组的地域模式。结果表明:(1)广东省村镇聚落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村镇聚落斑块呈现以各行政单元几何中心为核向心聚集分布特征。村镇聚落体系位序累积规模系数呈现西南高、东北低和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位序累积规模系数下降区域集中于珠江口东岸和粤东沿海地区,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西岸。(2)自然本底、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交通区位、制度与政策等因素协同驱动村镇聚落体系的发展演变。处于城镇化成熟阶段的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规模小斑块数量少,逐渐消亡并融入城市;在城镇化、工业化和政策制度共同驱动下,近郊型村镇聚落经历了优胜劣汰并保持着稳定的数量与规模,城乡用地混杂发展使村镇空间组织日渐松散;远郊型村镇聚落在生产要素持续外流驱动下普遍呈现“空心化”,村民回乡建房和宅基地退出机制缺位等使其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空间分布愈加离心外围扩散;...  相似文献   

10.
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不可避免地挤压生态系统空间,打破系统内部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在厘清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8—2018年重庆市荣昌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划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研究发现:(1)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以人类活动为纽带而构成交互耦合体,解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理解村镇建设中“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体提供了通道。(2) 2008、2013、2018年荣昌区村镇建设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异格局。(3)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并结合同步发展模型将荣昌区村镇划分为保护与发展同步型、生态环境支持型、生态环境损耗型3种耦合协调类型。(4)针对各耦合协调类型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保护与发展同步型村镇应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支持型村镇可以适量开发未利用地;生态环境损耗型村镇应改变生态环境效应滞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利用计量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村镇空间开发强度和村镇建设用地承载系数等指标分析2010-2016年中国村镇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揭示市域单元村镇建设用地和乡村人口的空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16年中国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和村镇空间开发强度呈低速增长,其中建制镇建设用地在村镇建设用地的增量和增速方面贡献最突出;2)市域村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扩张速度存在冷热点的空间错位,以黑河—腾冲线为界分别呈现“东热—西冷”和“东冷—西热”格局;3)市域村镇空间开发强度高水平区集中分布在黑河—腾冲线东部的平原区,具有时空稳定性;4)市域村镇建设用地承载系数表现为“南热—北冷”的地域分异特征,冷点的市域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和乡村人口规模关联关系存在东西空间分异;5)市域村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对乡村人口流动水平具有差异化的空间响应,其中东北地区“高—低”型和华北地区“低—低”型的市域乡村人口流出对村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约束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村镇名称标志,是指农村聚落中的自然村和集镇名称标志,其中包括国道、省道及其以下级次道路两侧的村镇名称标志。我们在贯彻落实《关于地名标志若干设置要求的通知》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村镇名称标志设置工作。为此我们重点抓以下环节。一、合理选用制作村镇名称标志的材料选用什么质地的材料制作村镇名称标志,将直接关系到村镇名称标志自身的质量问题。在已经设置的村镇名称标志中,有的采用不锈钢板、铝板、石材板,有的采用水泥板、搪瓷板。在石料板中又分大理石板、青石板、花岗岩石板。由于选材不同,村镇名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在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然而尚未建立滨海湿地的补偿制度。介绍了美国湿地银行在申请、建设与交易方面的运行和保障机制,梳理了其成功实践的主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美在滨海湿地开发利用及保护上的差异,阐述了当前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我国国情,建议充分吸纳与借鉴美国湿地银行运行经验,开展核心技术研究,完善湿地产权体系、法律制度和监测管理等对策措施,为我国滨海湿地银行试点及后续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一、河南省村镇发展概况 河南省村镇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兴衰,同时又因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历经多次变革。建国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城乡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面貌从根本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促进了村镇的建设与繁荣。  相似文献   

15.
村镇建设类型划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镇地区是多要素组合的地域单元,由于区位条件复杂多样,资源禀赋差异明显,村镇建设具有多元发展路径。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的村镇建设分类指标体系,采用单向优势指标和复合指标相对优势判断相结合的划定方法,综合考虑国家和省级功能区划、协调乡镇周边区域功能并衔接省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以乡镇为分析单元,建立了省级村镇建设分类综合方案,并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村镇建设类型划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省仅有29.61%的乡镇为明显的单一建设类型,村镇建设的综合性发展态势明显;村镇建设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苏北地区主要以居住类乡镇和生态类乡镇为主,苏中地区种植类乡镇和养殖类乡镇居多,苏南地区则集聚了商旅类和工业类乡镇。以此为基础提出不同村镇建设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城市化区域,村镇的布局与形态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张是城市区域对周边乡村聚落空间的倾入过程,也是周边村镇空间演变的过程。曲靖市麒麟区是云南省曲靖市中心城区所在地,以麒麟区行政范围内的镇、乡、行政村及自然村为对象,实证分析麒麟区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村镇空间布局与形态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村镇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关系,提出村镇形态发展的建议,为西部地区的区域城市化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21世纪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关键是要促使农村工业聚集发展,克服“无城镇化的工业化”模式的弊端,但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向城镇聚集发展面临着成本高、阻力大等一系列困难。为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向城镇适度聚集,必须消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进行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并建立城镇工业小区,吸引农村工业向城镇聚集。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村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本土文化的活化石,是"留住乡愁"、传承乡土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和保障。时至今日,保护传统村镇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政府出台了相关的保护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民众参与传统村镇保护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村镇的协同保护与发展,深入挖掘传统村镇的社会文化价值,协调各学科领域、各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19.
张健  周侃 《地理学报》2024,(2):299-320
生活垃圾逆向物流是村镇生活垃圾治理的关键纽带。揭示生活垃圾逆向物流模式的空间分异机制、构筑经济高效的生活垃圾逆向物流体系,对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格局稳定、村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海东市为实证对象,构建1499个村镇居民点的多源异构数据集,多尺度刻画垃圾治理效能地域非均衡性,应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定量解析垃圾逆向物流模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提出逆向物流模式空间优化方案。结果显示:海东市生活垃圾呈“局部集聚、总体分散”分布,垃圾治理效能滞后于原住居民生活需求,由湟水谷地中心向周边农区村镇、牧民定居点呈水平递减;农牧交错带地理环境高寒性与村镇聚落分散性,是阻碍集中式物流模式配置的根本原因;常住人口规模小、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较差的村镇居民点是集中式物流模式配置的薄弱区域;充足的基层管理人员数量和年轻化干部群体,有利于落实村分散物流模式管理要求;海东市村镇居民点垃圾处理设施空间可达性偏低,应以城镇集中式、乡镇传导式、农牧分散式3类路径为遵循,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物流并举的调适策略进行逆向物流模式全局优化。建议以物流成本最小化、垃圾治理零胁迫为...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要经历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通过回顾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村镇空间结构在21世纪初期的演变,发现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石榴红村在居住空间、产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等方面实现了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在这种模式下,村镇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