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槽学说是现代理论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早已成为编制大区域构造地质图的原则。地槽学说是从(?)·霍尔(一八五九)和(?)·丹纳(一八七三)二人的著作中开始的,他们二人将地槽看作是地壳长期的、强烈的坳陷,后来又受到造山作用的一些地段。在其后的年代里,这一学说的基本原理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很多学者为这一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苏联科学院在地槽学说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国际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槽-台学说独领风骚百年 20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关于地壳演化规律问题的理论,最流行的一直是1859年由美、奥等国学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学说”,简称槽台说,视为不可触犯的真理.该学说认为:大地构造发展过程是:地槽区→地台区.在找矿意义上认为,地槽区为活动区,岩浆活动强烈,金属矿床较多;地台区为稳定区,岩浆活动微弱,金属矿床较少.一本前苏联的<怎样找金属矿>的书说"到地台区去找寻金属矿是徒劳无功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地槽阶段与地洼阶段的地球化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瑞华 《地质论评》1981,27(6):520-527
地槽区地球化学及其与地洼区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无疑对了解地壳的形成和发展,有所启示,对矿产的寻找和预测,也有着一定的意义。根据按地洼学说及递进说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划分,在我国现存地槽区(昆仑地槽区、巴颜喀拉地槽区、冈底斯地槽区、喜马拉雅地槽区、台湾地槽区)或是古代地槽区(元古代的华北、四川、滇西、塔里木和北疆等地;古生代的祁连、内蒙、藏北、东北、青甘和阿尔泰等地;元古代及下古生代的华南等地)中.在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范锡朋 《地质论评》1964,22(1):8-13
大地构造最新的研究材料,证实了地壳发展的不可逆性。Е.В.巴甫洛夫斯基的“穹折运动”、Б.Л.李奇可夫所谓的“新造山带”以及“块断带”、“活化地台”和我国学者陈国达关于“地洼”的学说等等,都正确地指出了一个事实,即:大陆地台某些地段晚近的发展显然不能包括于地槽与地台的概念中。最完善的地槽  相似文献   

5.
成矿旋回     
自从1948年毕里宾提出关于地壳活动带成矿作用的重要概念以来,地槽区内生成矿作用的学说得到了发展.众所周知,这个学说的基本点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思想,即一定的岩浆岩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床,产生于活动地槽转化为相对稳定的褶皱区的各个连续阶段之中.与此同时,斯塔里茨基等人开始了古地台成矿作用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主要是由于舍格洛夫及卡尔波娃有关活化区成矿作用的著作,使古老地台与年青地台的成矿作用研究更加深入了,并对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不仅如此,综合上面提到的以及其他成矿研究的成果,现在  相似文献   

6.
地槽地台说作为一种构造地质和大地构造的重要理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被地质界所公认的一种传统学说。但是,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和地质资料的积累,出现了许多地槽地台说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尽管国内外不少地质工作者试图从有关方面来解释一些问题,发展这个学说,然而,由于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终于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地槽学说(J.Hall,1859)诞生一百多年来,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得以完善,形成了一套经典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大地构造学(尤其是大陆区)的发展及指导找矿实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至今仍不失去其生命力。正如陈国达教授(1979)所指出:“地槽学说的诞生,是地质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功绩在于把当时人们所掌握的无数地质资料从纷乱状态归纳为条理,从零星状态归纳为系统。……是系统阐明地壳构造发展史的尝  相似文献   

8.
地洼构造理论及其成矿学的研究,自1956年陈国达教授的《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及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发表以来,逐步开展,日渐深入.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地洼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某些已运用于找矿勘探、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某些方面,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地洼学说在国外一些国家也受到重视和盛行.一、地洼学说及其成矿学的理论意义地洼区是后地台阶段的活动区,是在地槽型活动区演化为地台型稳定区之后,由于地台区的活化解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活动区.因此,地洼区是在继地槽区、地台区  相似文献   

9.
阿帕拉契山脉是美洲地质学的摇篮,也是地槽学说的发祥地.地质学家罗杰斯兄弟(Henry Darwin Rogers 1808-1866,William Bertnn Rorton 1804—1882)在这里做了开创性工作,而古生物学家霍尔(James Hall 1811~1898)将阿帕拉契地  相似文献   

10.
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宗溥 《地质科学》1995,30(1):19-28
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碰撞作用和槽台学说的地槽回返作用不能解释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壳幔拆离构造导致陆内A型俯冲是陆内型造山作用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不少人对传统的沉积理论提出了各种评论。迪茨和霍尔登(1966)提出用冒地斜(miogeocline)概念取代经典的冒地槽,R.H.Dott,Jr(1974)则认为前人对地槽的认识好象印度寓言“瞎子摸象”一样只看到局部而没有看到整体,A.H.Mit-chell 和 H.C.Reading(1966),C.K.Seyfert 和 L.A.Sirkin(1973)认为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作用基本上和现代一样,主要是大陆边缘沉积。许多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用板  相似文献   

12.
 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碰撞作用和槽台学说的地槽回返作用不能解释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壳幔拆离构造导致陆内A型俯冲是陆内型造山作用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3.
华北花岗岩类的大地构造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华北花岗岩类为酸性深成岩.以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按照地洼学说的大地构造分类,它们分属于地槽、地台和地洼三个演化阶段,其岩石化学各具特征. 从地槽、地台至地洼阶段,华北花岗岩类具有明显的化学演化规律.例如,在化学成分方面表现为K_2O含量递增,而MgO和CaO含量递减;在岩石化学指数方面.表现为里特曼碱性指数、长英指数、钾质指数和碱度递增.而铝质指数,镁质指数和钠质指数则递减等等.  相似文献   

14.
在丹纳(1873)提出地槽学说的同时,英国考察船《挑战者》号(1872—1874)正在环球航行,它从深海底打捞出放射虫泥.经过深入研究,欧洲学者徐士(Eduard Suess1875)、贝特朗(1896)和奥格(Emile Havg  相似文献   

15.
试从扬子准地台的演化论地槽如何向地台转化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志立 《地质论评》1980,26(6):505-509
自从1873年J.D.丹纳首创地槽这一名词后,1935年到1986年H.施蒂勒又对地槽进行了分类。4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批判了施蒂勒地槽发展单旋迴的观点,根据我国地质实际,提出地槽发展多旋迴的理论;以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地槽褶皱带超基性岩体的成岩时期及生成地质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从事地质构造,岩石和矿床学地质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重视.研究地槽褶皱带超基性侵入体的生成地质环境,对认识地槽发展备阶段的岩浆活动特点,以及阐明铬铁矿的区域成矿远景和部署普查、勘探工作,均有重要的意义.关于祁连地槽尤其是北祁连地槽褶皱带的超基性岩的生成地质环境,许多地质工怍者提出各种看法.本文通过对新近资料的整理综合,论述了北祁连地槽褶皱带超基性侵入体的成岩时期及构造控制,同时就区域铬铁矿成矿远景及成矿有利地段提供一些看法,不妥之处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目 次一、引言二、震旦纪的岩相古地理 Ⅰ.燕山准地槽及遼东准地槽 Ⅱ.山西地台的古地理 Ⅲ.鄂尔多斯地台上的震旦系 Ⅳ.陸台其他地区的震旦系 Ⅴ.震旦系的分层对比三、中朝陸台寒武系与震旦系的界线划分问题 Ⅰ.燕山准地槽东南端(唐山、灤縣)的下寒武系 Ⅱ.燕山准地槽中心部分及西部的下寒武系 Ⅲ.燕山准地槽寒武系与震旦系分界问题的结论,陸台下寒武系的岩相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今年经上级批准的外国专家来我院讲学的有:1)英国剑桥大学地质学家哈兰德(Harland)博士于三月廿五日至四月九日来院讲学。主要内容:地层、构造地质、板块与地槽学说、北极圈地质等。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地槽区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域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和古亚洲构造域中亚-蒙古地槽区的天山-兴安地槽的东段.从地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南部太古宙或中元古宙处于地槽阶段,从晚元古宙起开始转化为准地台阶段;北部从寒武纪开始发展为地槽,到早迭世末逐渐隆起上升为陆,经过晚二迭世一早三迭世过渡阶段,于早三迭世末发生褶皱造山运动,结束了北部地槽发育的生  相似文献   

20.
闻广 《地质论评》1959,19(7):331-332
近来,大地构造方面的活化学说在我国某些地方开始流行起来了,陈国达并加以“发展创造”成为“地洼”的说法。陈国达对“地洼”所下的定义如下: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首先为活动的地槽区存在,然后由“地槽区固结、僵化转变而成为稳定的地台区”,最后“由地台区活化转变而成为更高级的新的活动区——地洼”。而且,分别称这“三个阶段”为第一、二、三构造层,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