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6,25(5):560-564
记述了原长翅亚目化石(Protomecoptera Tillyard,1917)在中国陕西铜川中三叠统中的首次发现,填补这个亚目化石在中国的空白.根据脉序特征,确定是2个新属、种:Glytochorista martynovae gen.et sp.,Phyllochorista orientis gen.et sp.nov.,属这个亚目的汤姆蝎蛉科Tomichoristidae O.Martynova,1958,从而将这个科的化石推向最高层位,即从早二叠世推向中三叠世,跨时5000多万年.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研究该科从古生代晚期向中生代早期的演化有一定的重要参考价值.化石采自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新属、新种属于陕西昆虫群(系中三叠世陕西动物群或陕西生物群的一个化石门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2.
迄今得到世界公认的、证据确凿的有翅亚纲昆虫化石发现于晚石炭世纳缪尔期(Namurian stage).在这个时期爆发出大量且多样性的昆虫群,形成地史中第1个繁盛期.在这种地质背景下,中国祁连山地区也爆发出迄今第1个最古老的昆虫群,命名为祁连山昆虫群(Qilianshan Entomofauna)(属祁连山动物群,也是祁连山生物群中的一个门类).中国祁连山昆虫群发现于宁夏中卫县晚石炭世纳缪尔期中-薄层黑色页岩、炭质页岩之中.中卫县地处宁夏中部,(中)卫(中)宁平原的西侧.化石产于中卫县城西南20km处的下河沿村,北邻黄河,南依香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5′、北纬37°25′,行政区划隶属于中卫县常乐镇.中国祁连山纳缪尔期昆虫的发现与研究,使笔者有机会对这一时期昆虫群的面貌、性质和演化关系,以及产地和层位的分布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区昆虫既有全球纳缪尔期昆虫面貌的一般色彩,又有本区昆虫独特之处,不但有别于欧美的纳缪尔期昆虫,也与中国晚石炭世本溪组和二叠纪山西组、石盒子组昆虫面貌迥然不同.经过详细研究,确立了中国祁连山纳缪尔期的昆虫群--祁连山昆虫群,以宁夏中国纳缪尔翅蛉-石炭祁连山翅蛉-下河沿拟原襀翅蛉(Sinonamuropteris ningxiaensis-Qilian-shanopteris carbonica-Protoplecopsis xiaheyanensis)为代表,反映本区昆虫的特色.自1990年在宁夏中卫县常乐镇采集到纳缪尔期昆虫化石之后又连续进行了7年的采集,至21世纪初,笔者等又深入该地区再次进行采集,前后历经9年的化石采集工作,采获论文摘要曾在1995年第18届国际太平洋了大量且部分保存完好的标本,是昆虫分类与演化系统研究不可多得的新材料.阶段性科学大会古昆虫学分会上宣读,并于1998年建立了祁连山昆虫群,正式向世人公布了这一重要昆虫群的发现,其意义如下.(1)开拓了中国纳缪尔期昆虫的研究领域,从而填补了中国这个时代昆虫的空白.(2)开辟了中国早期昆虫的研究,逐步将中国中生代昆虫的研究,尤其是中三叠世昆虫的研究,向古生代晚期石炭纪-二叠纪昆虫延伸,加深了对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这一最关键时期古翅类、新翅类昆虫的死与生、老与新的演替发展过程和不同类群特色的了解、认识,进而有助于探索昆虫的系统演化关系.(3)有翅昆虫翅的发生与发展是国际上2个多世纪以来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有翅昆虫在纳缪尔期首次爆发出大量多样性的类群,形成第1个繁盛期,基本上奠定了古生代晚期各个绝灭目和衍生目的基础.以祁连山昆虫群的标本为基础,展开以分类学、系统发育为核心的研究,必将有利于对有翅昆虫翅的发生与发展的探讨和研究.(4)从古昆虫区系来看,祁连山昆虫群不但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史上出现的第1个昆虫群.这个昆虫群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质而形成自身的区系,在古昆虫区系划分上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5)从地层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来看,由于祁连山昆虫群各类群的独特性,均为本区特有的昆虫,层位清楚,时代确切,为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根据.(6)祁连山昆虫群是在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它的发现拓宽了寻找昆虫化石的新领域.过去通常在纯陆相的湖泊相、沼泽相和河湖相沉积层中寻找昆虫化石,祁连山昆虫群的发现表明,不但在陆相地层中可以找到昆虫化石,在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中也可以找到昆虫等陆生动物化石.在实践中可以了解到,海陆交互地区的水量充足,气候潮湿,植被茂盛,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和发展.居多发生在食料来源充足的亚热带-热带原始森林之中的昆虫及其他陆生动物,随着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迅速繁殖、发展,使动、植物与大自然形成一系列协同进化的良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祁连山纳缪尔期海陆交互相地层所保存的昆虫就是拓宽思路、寻找昆虫化石的一个实例.本文在对翅脉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纳缪尔翅蛉科在地史中的演化规律,将该科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原始阶段(离脉时期)、早期阶段(联脉时期)、过渡阶段(触脉时期)和特化阶段(并脉时期).这一演化规律的总结和提出,是昆虫脉序研究的一次突破性进展.文中对祁连山地区产出的数量庞大的中国纳缪尔翅蛉科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此次因篇幅所限,仅发表1个新科,包括4个新属、3个新亚属和9个新种.  相似文献   

3.
蚊蝎蛉科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的长翅目蚊蝎蛉科(Bittacidae)昆虫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采自辽宁省北票市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由于特征独特,建立了一个新属——辽蚊蝎蛉属(Liaobittacus gen. nov.),并讨论了蚊蝎蛉类的演化关系与迁移问题。  相似文献   

4.
陕西陇县娘娘庙三叠纪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陕甘宁盆地西南部,陕西陇县与千阳之间娘娘庙附近的三叠纪生物群。根据地层和生物群的分析、对比,认为前人将区内三叠系全部划归延长群下部的铜川组的结论是正确的。简要讨论了铜川组的时代归属,将其暂归于中三叠世晚期。文内记录了铜川组的双壳类、叶肢介、昆虫和植物化石21属、36种,其中新属3个,新种11个,并对全部新属种进行了描述。本文材料充实了铜川组生物群的内容,可供进一步探讨其时代归属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6个属种,其中有1个新属,3个新种,分别属于异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这些属种都是首次发表,有一定的生物、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襀翅目昆虫的历史发展及辽西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襀翅目化石种类。襀翅目现生昆虫生境范围狭窄,不同类群反映不同的水生环境,将今论古,已发现的襀翅目化石类群反映了高山、河流、山间溪流以及低地湖泊等古环境的存在。襀翅目化石类群反映的这些古环境与地层学分析的沉积环境,以及地层中其他动植物化石反映的古环境相符。  相似文献   

7.
杨文达  吴其切 《地质论评》1986,32(2):108-118
本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标本是采自南京地区中三叠统黄马青组。经笔者鉴定,计3属20种,其中12个新种。中三叠世介形类动物群是不丰富的,在我国也是较为罕见的,目前仅鄂尔多斯盆地及新疆等处有见及,前者已有报导,后者未正式见文。区内黄马青组的介形类化石属首次发现和报导。由于对中三叠世介形类动物群的面貌迄今仍然不太清楚,因此确定地质时代最好应有其他共生化石的佐证和检证。从当前的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其伴生的化石看来,黄马青组归属中三叠世为宜。  相似文献   

8.
滇中妥甸组中首次发现昆虫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首次在云南滇中地区晚侏罗世妥甸组滥泥阱剖面和级山坡一带发现昆虫化石2新种:Mesobluttula tuodianensis sp.nov.和Neorthophlebia yunnanensis sp.nov.,未定种3种。其中长翅目新直脉蝎蛉新直脉蝎蛉属(Neorthophlebia)在国内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
文中描述了我国中三叠世淡水鲎虫的1个新科——新疆鲎虫科(Xinjiangiopsi-dae fam.nov.)及陕西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鲎虫4个新种。  相似文献   

10.
首次在西藏那曲地区孔玛盆地第四系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昆虫化石,对昆虫化石的特征和产出层位进行了描述,昆虫化石经初步鉴定分别属于膜翅目、双翅目和异翅目.采集了该套地层的ESR年代学样品,测试结果表明该套地层的时代为早中更新世.昆虫的分布演化与环境关系密切.这一发现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古环境变迁.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洪友崇  李镇宇 《地质通报》2012,31(5):647-652
The fossil specimen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grayish green mudstone and shale in the upper part of Lower Member of Middle Triassic Tongchuan Formation (T2t)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Venationary feature correlation with old families and taxonomic discussion show that, among them, one specimen can be assigned to a new family - Sunopteridae fam. nov., which include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and can be referred to Order Protorthoptera Handlirsch, 1906 in taxonomic position, thus belonging to a new member of the Tongchuan Entomoassemblage of Shaanxi Entomofauna (belonging to Shaanxi Biota).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 family and its new genus and species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s as follows: ①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 family and its new genus and species fills firstly the vacancy in the protorthopterous field of China; ② In the meantime, it fills also the gaps of the valuable Middle Triassic protorthopterous fossil specimens between Late Carboniferous and Late Triassic Epochs in the world; ③ Judging from venationary features and taxonomic posi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ur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erged vein of M and Cu, it formed a new unique and particular style of merged vein M+Cu. It not only is unique and simple, but also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above mentioned 10 old families, thus providing important taxonomic evidence.  相似文献   

12.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9,28(10):1382-1389
报道了华夏三叠副蝎蛉Triasoparachorista huaxiaensis gen. et sp nov. (T2t)、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 nom. nov. (J1b) 和1个新转移属——冀北直脉蝎蛉属Jibeiorthophlebia Hoing, 1983 (transl. nov.) (J2)及其2个种J. xiaofangzhangziensis Hong,1983 (transl. nov.)、J. internata Hong,1983 (transl. nov.) 在中国首次发现。根据它们的脉序特征,在分类上应当归于Parachoristidae Tillyard, 1937。这个科既具有二叠蝎蛉科(Permochoristidae) MP 带6支脉的特征,又有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 Rs1至少带3支脉呈扇形排列的特征, 形成二叠蝎蛉科和直脉蝎蛉科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过渡特征的中间类群,这个类群对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副蝎蛉科化石在中国的发现很有意义:①填补了中国中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副蝎蛉科的空白;②可以帮助我们追溯副蝎蛉科、直脉蝎蛉科和二叠蝎蛉科之间在不同地质背景中的演变关系;③关于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及其有关问题,笔者曾先后指出,燕辽生物群(Yanliao Biota)(J2)和热河生物群(K1)均起源于华北古陆(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燕辽地区(覆盖了新增加的内蒙古宁城地区)是它们的起源中心,尔后向外扩散与迁移,并向北覆盖到蒙古东部、俄罗斯外贝加尔等地区,形成东亚古陆(Eastern Asian Paleocontinent)中一个广阔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区系;④讨论了宁城地区地层层位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泥河湾地区晚上新世一个新的地层单位——稻地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记述了河北泥河湾盆地的一个新的地层单位——稻地组。在四个实测剖面上对稻地组进行了分层描述,根据其岩性、化石特征、及其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确定了该地层组的含义,并对其时代(晚上新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王则任 《江苏地质》1996,20(1):51-56
在中国江苏省溧市上黄水母山发掘出距今4500万年的哺乳动物化石群,共鉴定出12个目36科38属60余种动物,种类之多在世界上罕见。尤其是中华曙猿化石的发现意义最大,这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始祖化石,被世界考古界认为是本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价值,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媲美。这一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史前高级灵长类及哺乳动  相似文献   

15.
从1958年我国发现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开始至今,逾6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发现和报道的新矿物达175种,其中142种为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委员会(IMA CNMNC)正式批准的有效独立矿物种。本世纪近二十年来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尤为突出,已发现新矿物数量达60种,位列世界第六。特别是关于自然元素矿物大类新矿物的发现位于世界前列,关于稀土新矿物和冲击变质超高压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展。本文着重从上世纪中国新矿物种的修订、本世纪在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种的数量和晶体化学类型以及产出特征等方面对本世纪我国新矿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推进我国新矿物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期后生动物群的特异埋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瑞东  赵元龙 《沉积学报》1999,17(1):161-165
通过对早期后生动物群产出层位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和化石埋藏特征的研究,认为在海湾和局限海环境,早期后生动物群往往产于海侵体系中,而陆棚环境则保存在低水位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埋藏保存机理,一种是沉积事件(风暴流或浊流)破坏了生物生态环境,使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并被快速埋藏保存;另一种是海平面脉动引起环境变化,使早期后生动物死亡,在还原环境下埋藏保存。因此,认为海平面变化与早期后生动物群的埋藏保存有着密切关系。在提出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特异埋藏机理的基础上,并认为由前寒武纪至寒武纪,只要沉积环境、沉积序列类似,就有可能发现早期后生动物群,这对寻找新的早期后生动物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化石埋藏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不同规模生物化石埋藏的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了解化石形成和被埋藏前、后的古地理背景。大规模化石记录埋藏学的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发展趋势,重点探索集群灭绝的古地理、古环境与保存作用。中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命名恐龙属种最多的国家,相继发现了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若干恐龙化石遗迹或骨骼埋藏点。胶莱盆地发育着完整的白垩纪陆相(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130~65 Ma) 地层和沉积记录。早白垩世莱阳群以河流及湖泊相沉积物为主;青山群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间夹沉积岩。晚白垩世王氏群下部以冲积扇、泥石流和辫状河道相的沉积物和岩石组合为主;中部则为滨浅湖与河流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灰质土(古土壤)韵律沉积;上部和顶部为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砾岩的韵律序列,局部夹玄武岩,反映了晚白垩世末期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已从早白垩世相对湿润和温热的冲积、湖泊环境转变为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胶莱盆地早白垩世的生物群面貌(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与华北北部热河生物群基本相同,除保存少量的小型恐龙(鹦鹉嘴龙)或翼龙骨骼化石外,还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群)化石(莱阳群)。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中上部发育集群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已发现恐龙属种10余个,包括3种角龙、3种暴龙、2种鸭嘴龙以及甲龙和虚骨龙等,其中鸭嘴龙占绝大多数(95% 以上)。恐龙化石多为无关联的各类骨骼,少数半关联的小个体恐龙,分选差,混杂堆积。通过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地地层及其沉积相研究,识别出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3种恐龙化石埋藏沉积相、微相类型,其中泥石流相是最主要的埋藏沉积相,代表了晚白垩世中期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和动力机制。莱阳地区王氏群上部和顶部为紫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灰质土韵律沉积,属于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沉积微相组合,代表着晚白垩世末期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恐龙化石大都埋藏在大型辫状河道微相之下的洪泛平原微相中。化石呈分散或孤立状,有不同程度的磨蚀或破损,关联或半关联者少见,表明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或改造作用。文章最后简述了胶莱盆地以及白垩纪古地理环境、古生态、恐龙动物群的演化或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瑞东  魏怀瑞  陈吉艳 《沉积学报》2009,27(6):1050-1056
贵州清镇陡山沱组为浅海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在陡山沱组底部泥质白云岩中产大量的圆盘状炭质化石,个体直径为2~15 mm。由于以前发现类似的化石主要保存在泥岩中,而碳酸盐岩中这类化石只有俄罗斯地台上发现过,从化石保存的结构分析,其应该归属藻类中的Chuarid。通过对陡山沱组帽白云岩的碳同位素分析,其具有典型的帽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负异常的特征,这表明在冰后浅海滨岸泻湖环境,球形藻类已经繁盛。同时,研究发现浅海滨岸泻湖环境冰后碳酸盐沉积是一个钙质(白云质)逐渐增加的渐变过程,而非Hoffman等认为的非常快速沉积。  相似文献   

19.
陕北三叠纪煤田勘探中油页岩的地球物理测井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油页岩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能源,储量巨大,若折算成发热量,它的储量在化石燃料中仅次于煤而列第二位;若折算成页岩油,世界上油页岩储量约为4750亿t,相当于目前世界天然原油探明可采储量的5.4倍,因此油页岩的勘探与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新能源开发的课题。本文针对综合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在油页岩上具体的反映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对以后的勘探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