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这不是梦想     
浩瀚的宇宙,魅力无穷,无数科学志士为了探索天体和宇宙的奥秘,不屈不挠地为之奋斗。在这宇宙航行的时代,人类已经实现了“飞天”、“登月”的梦想,空间望远镜和探测器不断给人们传来“发现新天体”的喜讯,揭示了许多新的探测结果和新问题,激励人们深深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曾经幻想,自己的IAO之旅,将会是何等神奇美妙。IAO恍若是一片朦胧,神秘而不真切。然而,当我终于坐上飞机,在发动机的轰隆声中冲向天际时,一切变得那么亲切平常。原来,这只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旅行,它带着梦想与我们擦肩而过。一段关于天,关于人,关于海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相似文献   

3.
金星的传说     
乐下凡尘的太白金星 金星在我国古代称为太白,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又叫启明、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黄昏星。由于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富于想象力的中国古人的幻想,因此我国有关它的传说也就特别多。 在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中,太白金星可谓是核心成员之一,论地位仅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  相似文献   

4.
月球在中国古代有玉鉴、桂宫、婵娟等美妙的别称,可见古时候的人们对月球的理解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那时的人们不但对月亮的阴晴圆缺现象加以揣测从而提出自己的解释,而且还幻想人类登上月球后嬉戏仙游的景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地外空间尤其是月球世界的探访欲望越发强烈,最终于美国东部时间2969年7月20日16时许,第一个人类的脚印被永久印在了月球静海南部地区一块较为平坦的区域上,自此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的名字为世人所熟悉。  相似文献   

5.
自从发现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行星以来,人类对于外星生命的幻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比较靠谱的幻想,可能就是把地球上的生物稍作推广、变形而放到外星球上当然也有比较大胆的幻想,设想出一些超级生物.可以适应地球生物完全适应不了的严酷环境,包括外太空,它们的身体组织甚至可以不是以我们熟悉的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这里要介绍的影片《异形》,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生物  相似文献   

6.
《天文爱好者》2009,(6):72-77
在中国古代,“天文”二字原意为“天上的图纹”。所谓古代天学,通俗地说就是星中学,古代的天象记录可谓是星占学的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7.
由于举办2010年世界杯,南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许多会议也不约而同地在此举办。南非总统祖马说,世界杯的举办成为南非经济腾飞的一个契机,而一个在他的后院举办的国际天文学家参加的会议,更是一个促进南非国家发展,充满幻想但非常实际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日月食追逐者的梦想之一就是看到——或者成功拍摄——一年中所有的日食和月食。到目前为止,考虑到旅行的可能性,以及天气条件,这并非易事。于我来说,这个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题图是我在2017年拍摄的全部4次的日(月)食照片,包括2月份的月偏食和日环食,然后是8月份的月偏食与日全食。  相似文献   

9.
加贺谷穰(Kagaya),1968年生于日本琦玉县上尾市,自幼热爱科学和天文学,向往宇宙,喜欢描绘星空。1988年考入东京设计学院绘图设计系。1990年从该校毕业,毕业作品《幻想的全星座图绘》(Fantastic StarryNight)获该校优秀毕业作品大奖。其作品在准确刻画星际位置的同时,更描绘出对宇宙魅力的无限幻想,后来制作成招贴画,十分畅销,这应该是加贺谷穰成功的开始。1991年在绘画创作中使用电脑,同年出版了第一部图解科学读物《四季星座百科》。1993年为日本最著名的天文科普作家藤井旭的巨作《视觉宇宙大全》制作CG插图,同时为天文馆、天文台、天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文观测数据宝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近年来,随着天文观测与理论的快速发展,对历史超新星、太阳活动周期等问题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工作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水平,在信息利用方面存在检索不便、文献不全、缺乏相应分析等问题,已难以满足天文研究工作的需求。基于面向文档数据库、全文检索、语法分析、Web等技术,设计开发了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数据库,实现了对古代天象记录中各类科学和文史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检索。这一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研发为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更好地服务于全世界天文学家,促进对古代天象记录的校勘、证认、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诞生了很多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制造了一大批天文观测仪器,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就注意到了众多天文现象,并有相当数量古老、丰富的天象记录,这些对日后研究天文学做出了很多宝贵的贡献。可惜能保存下来的古代天文仪器数量较少,现存的古代仪器主要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  相似文献   

12.
月亮的圆缺周期变化可以说是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了。中国古代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下,经常把天象与地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古人对月相变化也作过类似的联想。比如,古代认为,河海里的蚌蛤具有“灵性”,它们体内珍珠的光芒与月亮是相通的,会随着月相变化而转明转暗,这在古代的诗文中有很多有趣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谨以此文纪念我与天文“结缘”六周年。我希望,我的梦想能和苍穹上的星辰一样,在茫茫宇宙中飞翔!  相似文献   

14.
心之国     
心有天空,其间繁星点缀。颗颗宝石闪烁蓝幕,如萤火虫般带着梦想飞舞,点亮斑澜的流年。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天文学纵观中国历史,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传说在4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的尧时代,羲、和两兄弟接受尧帝的委托观测恒星并编制历法。这个远古传说可以说明中国天文学的久远和古代帝王对天文学的重视。那么为什么古代帝王如此重视天文学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皇帝统治国家的需要。拿日全食作为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认为,日全食的发生是因为天狗吞食了太阳,这是一个重大的灾难,对国家稳定很不利。所以,皇帝迫切需要知道日全食何时发生、在何地发生以及是如何发生的?其二,皇帝需要建立完整的天文系统和精确的历法,指导国家臣民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天文爱好者》2012,(3):56-57
天文学在各门自然科学中发展最早。在古代,天文攀萱接是所谓的“带头科学”。在我国大约自有文字以来,就开始有天文现象的记录。奴隶社会,天文学就确定了它的雏形,形成了具有科学形态的天文学。到元朝初期忽必烈时代,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达到了高峰,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望远镜是天文学的标志,是天文爱好者的最爱。二三十年以前,能拥有一架望远镜是很多同好的梦想。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少同好的设备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此刻却发现,儿时出门便能看到的星空已经离我们远去,找一个理想的观星地点往往要跑很远,花费很多时间。现在买望远镜越来越容易,观星却越来越奢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起源甚早。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上之所以取得过辉煌成就,是和天文仪器的发明与改进分不开的。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在世界科技史和天文学史中古有重要地位。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  相似文献   

19.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11,(12):51-51
天文学的起源和萌芽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而神话是与人类文明同时诞生的。古今中外的神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星座神话正是把科学和文化、天文与人文融合在一起的交融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天文台”的作用与现代是大不相同的。按古代的观念,上天是地上万物的主宰,天象则是上天向人间显示自己意志的媒介。统治者自称“天子”,认为他是在代替着上天统治臣民,为了向大众表明自己是“天命所系”,就必须“观天象,定吉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