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盘向斜和中间隆起是在断坪-断坡式伸展断层上盘发育的特殊伸展构造.在断坪近水平情况下,上盘向斜与半地堑相互分离,中间隔以中间隆起,隆起上形成一个剥蚀面.随着伸展的持续,半地堑内沉积地层和中间隆起上形成的剥蚀面逐渐跨越隆起并进入上盘向斜,同时被上盘向斜内沉积地层所超覆,从而形成一个两侧属于同时代地层的、连续的、穿时的不整合.在伸展作用下,上盘向斜内沉积地层也表现出侧向迁移和倾斜的伸展特征.中间隆起上不发生沉积作用,但随着伸展的发展,隆起上来自半地堑的沉积地层却逐渐增厚.  相似文献   

2.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辽东半岛记录了大量的晚中生代的伸展构造,其中包括:(1)具有氧化条件下沉积的陆相碎屑岩和溢流喷出的火山岩作为充填物质的半地堑盆地;(2)低角度拆离断层;(3)同构造花岗岩;(4)变质核杂岩.上述伸展构造在区域尺度上均具有NW-SE向的伸展方向.拆离断层具有NW-SE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向NW的剪切变形;同构造花岗岩的矿物拉伸线理也为NW-SE向,但表现为上部指向NW或SE的剪切变形.同位素年代学的测量结果指示了变形的时间在130~120Ma.这些伸展活动导致了同构造花岗岩和核部杂岩的快速隆升和折返.根据岩浆岩发育特征和辽东半岛伸展构造、岩浆作用的时空关系判断,华北克拉通破坏可分为侏罗纪地壳弱伸展和白垩纪强地壳伸展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活化的克拉通在其演化的不同阶段经历过裂谷作用,在这些地区有分割的地堑构造,有些地堑已变成现代的活跃地震带,如中国山西临汾地堑,中国河北邢台地堑和美国的新马德里地堑。大量资料表明,这些地区的地震成因与许多地质、地球物理条件有关,而不仅仅是活动断层。以临汾地堑为例,地震发生过程涉及到下列因素:(1)地堑周围强度较大的变质岩,这些岩体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产生应力积累;(2)地堑内5-  相似文献   

4.
半地堑反转构造的砂箱实验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设计了两组半地堑反转垢理想砂箱实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边界条件对半地堑反转构造形成特征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刚性边界条件下,沿着边界断层可以产生一定的反转逆冲现象,反转逆冲的程度与边界断层的倾角大小有关,倾角越缓反转逆冲现象越显著,而在自由边界条件下,边界断层均无反转逆冲现象,只是发生倾角变陡现象。沿半地堑边界断层的反转逆冲作用十分有限,反转逆冲主要通过新生低角度逆冲断层得以实现,地堑内部断层通常不  相似文献   

5.
冲绳海槽弧后张裂构造及其动力机制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讨论冲绳海槽弧后张裂构造的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和动力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海槽北、中、南三段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陆坡、槽底、岛坡上的不同表现特征.槽底雁行排列的地堑及断层斜切入陆坡,伴随的断块隆眷作用往南加强,使得钓鱼岛一赤尾屿隆起带区别于其北边的陆架外缘隆起带,吕宋岛向台湾的碰撞挤压引起的旋张活动加强了海槽南段的地壳拉张,从北往南岛坡侧都可以追踪出双列岛孤特性.海槽内部构造现象不能为笼统的构造动力背景所能完全解释,需要对各个典型中央地堑的具体深入探测研究.鉴于地堑、地垒、断层以及它们所界定的构造单元和它们内部发生的岩浆作用各有特点,最后讨论了各个地段中央地堑的构造属性、动力要素的差异及变化规律,以期为海槽构造动力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汾渭地堑系位于秦岭造山带以北,鄂尔多斯地块以东,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一个强震活动带,构造活动十分密集.目前关于汾渭地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成因机制与构造演化历史、活动构造分布及地震统计、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面.其中地震地质相关的研究主要覆盖了沉积层和地表断层层面,地球物理研究则主要关注地球的深部结构问题,整体而言较少涉及到浅部...  相似文献   

7.
断层气测量用于银川地堑隐伏断裂活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银川地堑活动构造、物探、地震及航卫片解译的基础上,对其内部两条主要隐伏活动断裂进行气氡、气汞测量和分析,结合地堑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对断层气测量结果用于隐伏断裂的活动性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西藏打加错南北向地堑系处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地堑系总体延伸方向(175~190°),延伸长度>50 km,延伸宽度5~15 km.根据该地堑构造带内发育的鱼鳞山组(N2Qy)玄武岩测年结果以及地堑构造带内发育的活动温泉,判断该地堑构造活动时期早于13.43 Ma,现今仍在强烈活动.在打加错地堑系东西两侧的地垒中共发现5处金属矿(化)点,各矿(化)点与中酸性岩体活动及近SN断裂构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近南北向展布的中酸性小岩体更易形成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9.
河南汤阴地堑的地震地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太行山前地震构造带南段、汤阴地堑的新活动特点,发现只有其南部是地堑,北部是由一条东侧断裂构成的半地堑。而汤阴地堑西侧断裂为断距往北迅速减小以至消失的断层。作者在野外工作结束时曾预测汤阴县西部是由于捩点继续北移而可能发震的一个危险区,并为后来在该处发生的一个3.9级地震所证实。此外,安阳市一带因有一条活动强烈、断面分别倾向南、北的北西西向枢纽断层——安阳断裂横截于南部的汤阴地堑和北部的磁县、临漳诸断裂之间,是应力容易集中、有发震可能的另一危险区,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福建九龙江下游NW向断裂带断层上覆地层的切割关系、断裂两侧第四纪等时地貌面的差异性变化、浅层地震勘探、断层两侧钻孔探测等资料分析,研究了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及断裂构造的组合特征.结果表明:(1)郭坑—江东桥断裂(F1)、珠坑断裂(F3)、金峰—大帽山断裂(F7)为早第四纪(Q1-2)断裂;岱山岩—珩坑断裂(F6)的观音山—古湖段为早第四纪(Q1-2)断裂、古湖—洪塘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覆船山—康山断裂(F4)、九龙江(西溪)断裂(F5)为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海沧—钱屿断裂(F2)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2)郭坑—江东桥断裂和金峰—大帽山断裂将本区切割成3个地块,形成了小田坑山地垒、漳州地堑、锅尖山地垒的构造组合形式.漳州地堑再被覆船山—康山断裂和岱山岩—珩坑断裂切割成3个地块,又形成了较小的圆山地垒、九龙江西溪河谷地堑、马鞍山地垒的构造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1.
漳州—厦门地区新生代伸展构造兼论台湾海峡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漳州—厦门地区的新生代辉绿岩岩墙群、玄武岩喷发特征、盆地和地堑构造以及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流变学特征和断面擦痕应力场。研究发现,本区辉绿岩岩墙总体走向为北东 30°,玄武岩具有伸展构造环境下的喷发特征(伸展扩张方向为北西—南东),盆地和地堑主要受北东向的张扭性断层控制,橄榄岩包体的流变学特征与世界裂谷区和大陆拉张区的流变学特征一致,主压应力轴呈高角度近直立,主张应力轴为北西—南东方向。结合整个福建沿海和台湾海峡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笔者认为,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新生代以来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伸展扩张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伸展幅度向台湾海峡增大,伸展扩张中心位于台湾海峡,台湾海峡为一新生代裂谷。  相似文献   

12.
郑亚东  王涛 《中国科学D辑》2005,35(4):291-303
中蒙边界的亚干地区经历古生代造山作用之后, 中生代经历两次重大的构造事件: 造山期(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地壳的缩短导致总体向南的特大型推覆构造; 晚造山期(晚侏罗-早白垩 世)近南北的地壳伸展, 形成变质核杂岩. 经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查明, 造山期形成的推覆构造上盘总体运动方向约180°, 运动学涡度约为−0.10, 属缩短-增厚型剪切作用, 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近水平. 晚造山期伸展作用形成拆离断层, 上盘总体运动方向约165°: 早期运动学涡度平均为0.74, 属简单剪切为主减薄型剪切作用, 最大主压应力轴倾角66°; 晚期伸展作用的运动学涡度为平均0.55, 属纯剪切为主减薄型剪切作用, 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近直立. 表明推覆构造导致地壳的增厚, 原处于地壳上层的岩石下沉进入韧脆性转化带以下的下地壳, 增温的下盘岩石和其下部分重熔的物质因其体积的增大和比重的减小而上浮, 而上盘岩石则因构造增厚负荷加大. 在上方负荷和下部热隆的联合作用下, 夹持其间的韧性剪切带中的垂向纯剪切组分增大. 当垂向纯剪切组分超过简单剪切组分时, 韧性剪切带转化为伸展-减薄型剪切带. 这一递进转化过程体现了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时空关系和其间运动学和动力学内在的本质联系: 推覆构造引起地壳增厚的过程中孕育了伸展的因素, 伸展组分的递增最终导致晚造山的伸展垮塌.  相似文献   

13.
杨攀新  任金卫  陈正位  张俊 《地震》2010,30(3):81-89
利用ETM遥感影像与30 m分辨率的ASTER DEM数据, 构建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遥感影像三维数字高程模型, 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 对地堑系地貌特征进行总体分析。并根据对主要断裂的产状和活动性野外调查与活动断裂展布的遥感解译结果, 认为地堑系由一条东倾的铲式主要断裂和一系列同倾向和反倾向的次级断裂组成的半地堑构造。基于半地堑系模式, 将地堑系简化成书斜式模型, 根据地堑的沉降量和地堑宽度值, 计算地堑系的滑脱面深度在3.6~9.7 km之间, 因此地堑中地震震源深度也多集中于滑脱面附近。最后探讨地堑的形成机制, 表明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下, 高原上地壳与下地壳发生应力解耦, 上地壳在重力作用下, 向南向东发生滑脱, 形成东倾的半地堑构造。  相似文献   

14.
西藏中部的发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中部的发震构造是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的活动断层及受其控制的地堑半地堑型盆地和拉分盆地,东西向缝合线和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性不明显,对地震活动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活动断层的规模和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性质对地震的震级和数量有明显的的控制作用。8级地震的发生与拉分盆地内部张剪切断层与盆地一侧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郯庐断裂带沂沭段伸展活动断层泥K-Ar同位素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沂沭段白垩纪的断陷活动形成了由4条北北东向正断层所控制的地堑式盆地.盆地形成后这4条断层的再次活动形成了断层泥带.详细的野外工作表明,它们的再次活动是在区域NE-SW向拉伸中发生的正-左行平移.工作中对这4条断层中的断层泥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与K-Ar同位素定年.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有断层泥样品最小粒级的伊利石结晶度值都大于0.42oΔ2θ,指示其演化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不超过150℃.将代表碎屑成因的2M1型伊利石百分含量与实测K-Ar年龄值进行拟合,给出西界断裂(F4)的活动时间为90Ma,而东界断裂(F1)的活动时间为70~60Ma.在同一区域拉伸应力场作用下的这两次断裂活动中,郯庐断裂带沂沭段整体隆升,早期地堑内并没有再次接受沉积.本工作证明了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在晚白垩世仍处于伸展活动,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在岩浆活动平静期内岩石圈减薄仍在进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济阳孔店转型期识别标志及盆地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济阳地区孔店组与上覆地层的分界线,一直是困扰着孔店组构造层序石油地贡研究与勘探的关键问题,笔者通过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研究,首次从地震剖面找到了孔店组顶、底不整合界面.为研究孔店组原型盆地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东营凹陷孔店组盆地与沙河街组盆地同受北部控盆断层控制,控盆断层东部为北西向,向西转为近东西向,东部可见小角度的角度不整合;而惠民凹陷孔店组盆地受北掉的南部北东向断层系控制,形成南断北超的半地堑,与上覆沙河街组北断南超半地堑叠置,孔店组与沙四段之间有明显跷跷板现象,沙四段向南翘倾作用使得孔店组根部地层大幅度剥蚀,产生孔店组与上覆地层之间明显角度不整合.东营与惠民凹陷的孔店组盆地通过林樊家~青城构造调节带衔接,济阳地区北部沾化凹陷、车镇凹陷孔店期为零星小盆地,孔店组的油气勘探重点应放在东营与惠民,由于东营孔店组盆地所受的改造相对较少,应为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7.
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了依兰-伊通地堑断裂北段的汤原-萝北段的构造活动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区域构造活动受地堑构造控制,NW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主压应力轴优势分布方向为NE50°~70°,仰角40°~60°。  相似文献   

18.
冀东地区燕山中段北西向构造带: 构造属性及其年代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冀东地区燕山中段北西向构造带由北西向展布的逆冲断层系统、伸展断裂系、走滑断裂及伴生同构造沉积组成. 基底卷入、指向北东的主要逆冲作用发生于174 ~168 Ma之间, 随即发生了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 伴随着逆冲后伸展构造作用, 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 沿该带南西侧发育了北西向分布的土城子组、张家口组、义县组、九佛堂组等火山-沉积地层. 由于主要伸展断层的倾向位移量具有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的趋势, 因此, 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显示出向东南方向南积作用迁移的特征. 九佛堂组沉积晚期及其以后, 北侧原物源区又发生向南西的逆冲作用, 在盆地东北缘逆冲断层下盘的九佛堂组地层形成了倒向南西的不对称向斜. 最后, 沿北西向构造带还发生了右行走滑运动. 该构造带醒目的地貌-构造表现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表明, 在新生代以来它仍然具有很高的构造活动性. 该构造带在空间上与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揭示的基底断裂构造基本吻合, 因此, 其中生代构造活动可以看作是在有利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基底构造活化的结果. 这种基底构造活化可能是板内变形和板内造山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二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一个地堑剖面因地幔上涌引起的破裂危险。在两侧边界挤压应力小于岩石静压力条件下,破裂危险增长区主要集中于地堑内部及地堑断层附近  相似文献   

20.
正断层在青藏高原的隆升扩展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使用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 SAR影像数据获得了2020至2021年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3次正断型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和形变场信息反演了断层几何参数和断层面滑动分布,精确地确定了发震断层位置.研究结果显示高原内部的这些正断型地震均以正断层活动方式为主,但还兼有一定的走滑运动;发震断层主要为倾角<60°的次级隐伏断层,且均为浅源地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12 km以上.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我们分析认为正断型地震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南部弥散型地块内,不局限于半地堑构造相关地区,并且正断型地震的发生更依赖于伸展环境中的重力势能.伴随正断层活动的走滑运动也反映了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